- 年份
- 2024(8076)
- 2023(11685)
- 2022(9836)
- 2021(8784)
- 2020(7541)
- 2019(16961)
- 2018(16356)
- 2017(31463)
- 2016(17204)
- 2015(19099)
- 2014(19149)
- 2013(19136)
- 2012(18027)
- 2011(16523)
- 2010(16597)
- 2009(15626)
- 2008(15276)
- 2007(14012)
- 2006(12256)
- 2005(10976)
- 学科
- 济(92959)
- 经济(92875)
- 管理(47735)
- 业(45859)
- 方法(36988)
- 企(35137)
- 企业(35137)
- 数学(33130)
- 数学方法(32878)
- 农(21350)
- 中国(21186)
- 地方(20608)
- 学(18840)
- 财(18291)
- 业经(17102)
- 贸(15227)
- 贸易(15223)
- 农业(14980)
- 易(14704)
- 地方经济(13574)
- 制(13393)
- 环境(12437)
- 融(11590)
- 金融(11588)
- 和(11520)
- 银(11263)
- 银行(11211)
- 务(10793)
- 财务(10778)
- 财务管理(10750)
- 机构
- 大学(263367)
- 学院(262032)
- 济(119803)
- 经济(117653)
- 管理(97814)
- 研究(93717)
- 理学(85079)
- 理学院(84063)
- 管理学(82657)
- 管理学院(82173)
- 中国(68446)
- 科学(58871)
- 京(54236)
- 农(52266)
- 财(49991)
- 所(49377)
- 研究所(45309)
- 业大(43546)
- 农业(41735)
- 中心(41720)
- 财经(40830)
- 江(38783)
- 经济学(38709)
- 经(37015)
- 经济学院(34876)
- 北京(33702)
- 院(32562)
- 范(32251)
- 师范(31799)
- 财经大学(30115)
- 基金
- 项目(176297)
- 科学(137928)
- 基金(129660)
- 研究(120589)
- 家(115754)
- 国家(114801)
- 科学基金(96862)
- 社会(79882)
- 社会科(75796)
- 社会科学(75770)
- 基金项目(69309)
- 省(68743)
- 自然(63533)
- 自然科(62109)
- 自然科学(62083)
- 自然科学基金(60991)
- 划(58211)
- 教育(54109)
- 资助(52450)
- 编号(45935)
- 重点(40155)
- 发(39064)
- 部(38736)
- 创(36459)
- 成果(36257)
- 科研(34551)
- 创新(34251)
- 计划(34128)
- 国家社会(33911)
- 教育部(32779)
共检索到380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少鹏 顾芸 杨开忠
创业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型流动劳动力是创业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本文引入个体偏好异质性和技能异质性,构建出一个空间品质内生驱动的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理论模型,探讨空间品质对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使用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且匹配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发现,以不可贸易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及消费可及性为代表的空间品质、区域生产率水平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是创业型流动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不仅有效地验证了上述命题,还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受教育年限、年龄、工作时间和户口性质等个体特征的机会型创业者和生存型创业者,对空间品质的反应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为此,政府应多维度改善和提升空间品质,制定和实施差异化、动态化创业扶持和保障措施,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鹏 凌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本文在新经济理论框架下梳理劳动力空间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即:劳动力空间集聚通过正向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由于各效应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劳动力空间集聚先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集聚成本上升并超过集聚收益,转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假设: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影响。同时,通过数理公式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运用GMM等估计手段,再次证明:劳动力空间集聚度存在"天花板"效应,劳动力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适度的区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以西科恩和霍尔的集聚经济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强者恒强"的自我强化现象。(2)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会促进流入城市人均收入增长,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市人均收入增长。(3)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本地市场效应扩大了城市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其携带的人力资本水平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益宾
本文将经济集聚效应、劳动力流动和房价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研究在经济集聚效应下劳动力流入对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计量统计方法取得如下研究结论:地方经济的集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劳动力流入对流入地房价呈倒U型影响,在供需关系下,劳动力流入拉高当地房价,但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对当地房价产生负向影响;在经济集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入对房价的倒U型关系源于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流入超过当地承载量时,劳动力的居住选择向城市外扩展,抬高周围地区的房价,缩小地区间相对房价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武 吴国兵 朱荃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乔彬 张蕊 陈永康
通过在包含区域房价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引入消费者偏好异质性和技能异质性,分析房价对劳动力流动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异质性劳动力影响,区域相对房价上升导致低技能劳动力流出,高技能劳动力集聚,且区域客观宜居条件对劳动力流入具有吸引力,进而改变区域劳动力结构、诱发实体经济集聚的变化;相对房价上升抑制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促进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区域宜居条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考虑到区域间的溢出效应,短期内的区域相对房价上升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较小,有利于实体经济获得集聚效应;长期内的区域相对房价上升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较大,加大了产业"空心化"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祎庆 杨丹 王琳
数字经济所具备的技术升级与渗透性特征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自身特征视角,利用2007-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应与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一结论通过变换核心变量与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作用机制方面,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良性互动,所形成的就业灵活化与就业平台化是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上述发现推动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动因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机制与区域差异的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航
文章在梳理了人口集聚、异质性劳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0年的数据样本,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再通过门限回归模型和“倒U”检验,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下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集聚对各个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度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随高技能人才集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异质性劳动力 区域经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对中国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定量测算,研究发现:2000—2015年期间,中国劳动力集聚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14. 05%。其中,劳动力集聚度最适宜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随后进一步纳入地区异质性视角并发现,各地区的劳动力集聚对其经济的影响并非一致,适宜的集聚区间也不相同,其中地区经济实力是影响其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集聚红利期更长,能够承受的劳动力集聚上限更高。目前,仅就经济效应来看,上海仍然具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家官
本文运用费用收益理论对劳动力流动的动机、条件、个人决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劳动力流动呈现由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的基本态势。受流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相对更容易实现迁移。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动机 成本收益 城市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朝云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表现。从静态分析看,劳动力流动调剂了供需双方缺口,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先发展地区具有吸引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本的优越条件,决定着劳动力流动方向,而且因累积循环作用,引起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造成我国乡城收入差距和地理性二元经济。而这些又进一步地产生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效应,加剧这一格局。从经济发展论,政府应发挥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