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5)
- 2023(3759)
- 2022(3093)
- 2021(2683)
- 2020(2309)
- 2019(5186)
- 2018(4894)
- 2017(10582)
- 2016(5564)
- 2015(6471)
- 2014(6156)
- 2013(6392)
- 2012(6100)
- 2011(5494)
- 2010(5462)
- 2009(5054)
- 2008(4994)
- 2007(4349)
- 2006(3754)
- 2005(3261)
- 学科
- 济(34034)
- 经济(34003)
- 方法(21664)
- 数学(20584)
- 数学方法(20531)
- 业(20518)
- 管理(17477)
- 企(14127)
- 企业(14127)
- 农(9075)
- 中国(8322)
- 财(7885)
- 农业(7000)
- 劳(5569)
- 业经(5564)
- 劳动(5551)
- 贸(5481)
- 贸易(5480)
- 易(5302)
- 务(5016)
- 财务(5014)
- 财务管理(5000)
- 地方(4959)
- 企业财务(4877)
- 融(4196)
- 金融(4196)
- 制(4153)
- 技术(4146)
- 环境(3633)
- 银(3543)
- 机构
- 大学(88205)
- 学院(86426)
- 济(44919)
- 经济(44408)
- 管理(36323)
- 理学(32488)
- 理学院(32239)
- 管理学(31944)
- 管理学院(31786)
- 研究(26021)
- 财(19751)
- 中国(19615)
- 京(16820)
- 财经(16784)
- 经济学(16059)
- 经(15520)
- 经济学院(14773)
- 财经大学(12781)
- 科学(12608)
- 农(12370)
- 中心(12096)
- 江(11726)
- 所(11709)
- 业大(11453)
- 经济管理(10945)
- 商学(10579)
- 商学院(10505)
- 研究所(10480)
- 北京(10199)
- 农业(9650)
- 基金
- 项目(59909)
- 科学(49320)
- 基金(47186)
- 研究(44086)
- 家(40144)
- 国家(39852)
- 科学基金(35518)
- 社会(32194)
- 社会科(30806)
- 社会科学(30802)
- 基金项目(24500)
- 自然(21508)
- 省(21463)
- 自然科(21084)
- 自然科学(21082)
- 教育(21013)
- 自然科学基金(20774)
- 资助(20296)
- 划(18186)
- 编号(16089)
- 部(15117)
- 国家社会(14547)
- 教育部(13910)
- 人文(13475)
- 重点(13142)
- 发(12564)
- 成果(12555)
- 创(12527)
- 制(12166)
- 大学(11957)
共检索到118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松龄
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而不仅仅是商品,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的内含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件。现有的分配制度和混合所有制难以实现劳动力所有者的全面持股,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体劳动力所有者持股,减少或挤出不劳动的资本所有者持股,建立马克思指出的以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成为资本的条件才能具备。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能够有效发展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生产力理论的深化认识:一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理论;二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原理,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解释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力 理论 深化认识 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生产力理论的深化认识:一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理论;二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原理,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解释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力 理论 深化认识 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宫希魁
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不只是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而且还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加以研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保持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不变质,但决不是原版复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废弃掉,而代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它的本质特征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所有方面和环节都凝固不变了。它在自身基础上的再生产运动,仍然是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
关键词:
生产关系 再生产理论 扬弃 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忻怡
针对中国"农民工"现象,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其原因是与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步转变为城市市民不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分两步走。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的思路: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压力;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以场域为核心、以学校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模式。这一理论揭示了权力与资本在学校场域中通过国家意识和个体惯习的符号化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其观点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虚无主义的特征。布氏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背景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布尔迪厄 高等教育 权力再生产 社会流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刘子嘉
劳动力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力再生产出现了以集体消费为内容的非商品化趋势。非商品化的集体消费方式通常直接通过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而实现,但在不同生产关系下,劳动力再生产中的集体消费的性质有很大区别。本文通过构建集体消费理论框架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体消费背后的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的福利国家制度中出现的集体消费现象背后,实质是有利于资本的再分配方式,劳动力再生产质量和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我国的集体消费方式实质是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配方式,是朝着劳动者共享剩余劳动成果的方向迈进,体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共享发展理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郭冠清
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需要和所处的以劳动力"贫困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特点,马克思将"劳动循环"论证直接置于"资本循环"之中,没有对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这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索,也没有对劳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进行研究。本文在对马克思有关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以"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为特征的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过程、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部门的创新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殷林飞 高靖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指具有不同内容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各种类型主体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这些模式实质上构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混合模式。从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分割,我们会发现,处在不同分割市场中的劳动力具有异质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资本可以利用其成本的不同,混合雇佣具有不同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劳动力,来实现追逐超额利润的目的。劳动力再生产混合模式理论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等诸多现象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劳动力再生产 市场分割 混合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苌景州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出发,客观而全面地论述了教育投资的作用、地位和属性。指出,教育及教育投资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条件和部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它在总体上可视为一种既具有生产性但又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因而又具有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作者认为,明确地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了对合理的教育投资规模的概括性评判标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易昂
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在造福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分割、城市分割和区域分割的多元分割现象。地方政府间的策略行为是我国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之外,还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迁移和城乡户籍制度等分割因素。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分割。本文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地方政府中介机制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简单模型,并提出了完善和解决劳动力再生产空间分割问题的合理化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义 吕致莹
非金融部门深度参与金融活动是当前经济金融化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家庭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日益受到企业内外部金融化的影响,这显著影响了家庭消费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影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金融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环节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分配环节对金融资源的占有情况以及消费环节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进而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生影响。其中,金融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劳动者的家庭消费结构,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并未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影响关系,反而让这种影响更为隐蔽。在新的形势下,应合理引导并激发金融化对劳动力再生产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正面影响,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
金融化 劳动力再生产 新发展格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慎萧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本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一方面缓解了工人工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也持续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剥削程度。本文讨论了金融信用系统的扩张对资本限度的超越、对劳动力再生产矛盾的暂时延缓,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的逻辑与形式,并通过分析美国工人家庭部门的现实来描述金融化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指出金融化条件下的工人家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同时,资本主义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企图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与积累,这一目的无法达到。
关键词:
金融化 金融资本 劳动力再生产 资本积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洪武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分为一般与特殊。作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概念与所生产的产品的物质形式无关,它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劳动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也有各种表现形式,发展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既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又可指导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精神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