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1)
- 2023(13369)
- 2022(10874)
- 2021(10103)
- 2020(8192)
- 2019(18408)
- 2018(17887)
- 2017(33805)
- 2016(18108)
- 2015(20401)
- 2014(19705)
- 2013(18985)
- 2012(17364)
- 2011(15539)
- 2010(15452)
- 2009(14496)
- 2008(13956)
- 2007(11967)
- 2006(10680)
- 2005(9893)
- 学科
- 济(74589)
- 经济(74490)
- 业(47646)
- 管理(45986)
- 企(36951)
- 企业(36951)
- 方法(28976)
- 中国(26361)
- 数学(24490)
- 数学方法(24294)
- 农(22575)
- 贸(18817)
- 贸易(18804)
- 易(18463)
- 业经(17575)
- 财(17312)
- 农业(15273)
- 学(14586)
- 制(14523)
- 融(14057)
- 金融(14055)
- 银(12999)
- 银行(12972)
- 地方(12807)
- 行(12577)
- 发(11357)
- 和(11059)
- 环境(11043)
- 理论(10848)
- 关系(10779)
- 机构
- 大学(252589)
- 学院(250425)
- 济(114106)
- 经济(112332)
- 研究(94987)
- 管理(91731)
- 理学(78780)
- 理学院(77827)
- 管理学(76649)
- 管理学院(76169)
- 中国(72766)
- 京(54108)
- 科学(54075)
- 财(50442)
- 所(47565)
- 研究所(43459)
- 中心(41154)
- 财经(40744)
- 农(38565)
- 经济学(37783)
- 经(37574)
- 江(35142)
- 院(34547)
- 北京(34519)
- 范(34327)
- 经济学院(34115)
- 师范(34019)
- 业大(32653)
- 财经大学(30712)
- 农业(30169)
- 基金
- 项目(168983)
- 科学(135277)
- 研究(126289)
- 基金(126111)
- 家(111590)
- 国家(110391)
- 科学基金(93577)
- 社会(84132)
- 社会科(79867)
- 社会科学(79851)
- 基金项目(64934)
- 省(61028)
- 自然(57430)
- 教育(57128)
- 自然科(56177)
- 自然科学(56163)
- 自然科学基金(55194)
- 划(53628)
- 资助(51030)
- 编号(49380)
- 成果(40805)
- 重点(39152)
- 部(39023)
- 发(37810)
- 国家社会(36936)
- 创(35357)
- 课题(34474)
- 中国(34392)
- 教育部(34000)
- 创新(33128)
- 期刊
- 济(125034)
- 经济(125034)
- 研究(79019)
- 中国(51441)
- 学报(37727)
- 科学(36852)
- 财(36832)
- 农(36512)
- 管理(35333)
- 大学(29072)
- 教育(27298)
- 学学(27174)
- 农业(25612)
- 融(24367)
- 金融(24367)
- 经济研究(22176)
- 财经(20394)
- 技术(18879)
- 业经(18874)
- 国际(18478)
- 贸(18101)
- 经(17927)
- 问题(16799)
- 世界(16584)
- 业(15448)
- 资源(11608)
- 坛(11189)
- 论坛(11189)
- 现代(11140)
- 技术经济(11094)
共检索到382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志昂 章丽琼
本文从劳动力全球化视角,根据相对劳动成本平价模型,以美国为比较基准,选择东亚4国和印度为比较对象,对1991—2008年的6国相对劳动平价、实际汇率变动和相对劳动成本变动做了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就全时期而言,中国的实际汇率与基期相比已处于升值状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贬值程度扩大;分时期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中国具有相对劳动成本优势。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成本优势持续下降。本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继续恶化。根据研究结果,认为人民币不具升值空间,保持汇率稳定是当前的最优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德旭 姚战琪 余升国
衡量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性的方法有总量规模法、储蓄—投资相关法、Edwards模型以及货币自主性检验法等四种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前三种方法测度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的流动性,并用前两种方法比较了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资本流动性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亚洲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并且在所有亚洲新兴国家中,中国的资本流动性是最低的。通过运用Kalman滤波技术对中国的资本流动性进行动态分析,并没有发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更加严格的资本管制对资本流动性产生影响的证据。实证研究发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资本流动性远低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厚俊 王丹利
"民工荒"使得关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否上升,以及其上升是否降低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这一命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提出观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但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却并不因此下降,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最集中体现我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行业——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远远小于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二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可部分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并不会使我国丧失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本文的实证分析通过梳理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FD I流入量和出口量变化的关系,印证上述观点。这说明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加之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不能全盘否定廉价劳...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何为
本文以劳动力成本为基础,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中国产品价格竞争力变化,认为劳动 生产率已经取代劳动投入量,成为产品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 远期策略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短期策略是实行低汇率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快 速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谨 余建辉 刘燕娜 戴永务
利用1992~2007年间FAO统计数据库主要刨花板强国的数据,使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系数、制造业雇员平均每小时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定量指标,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3个方面,对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数量优势很强,但靠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以保持竞争优势不是长久之计,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和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劳动力质量有利于提高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劳动力 刨花板 产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林善浪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出现了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必须以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并与城乡关系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关键词:
劳动力过剩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维达 林陟峰
本文采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利用2003年、2007年和2012年的截面数据,首次对亚洲四个钢铁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是四国中钢铁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和韩国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印度最弱。其中,中国的钢铁产业在生产能力和经济环境指标上处于竞争强势,但在市场绩效和技术水平指标上的表现处于竞争弱势。
关键词:
钢铁产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赵思嘉 龚世豪 杨华峰
依据1990-2014年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成本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考量劳动力供给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但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与成本上升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鉴此,既要通过全面放开计生政策甚至鼓励生育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快速下降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的负向冲击;又要基于市场导向,培养产业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同时合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多维变化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谷成 郭伦 高雪
采用2000—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等贸易数据和农产品生产性数据,基于波特钻石模型,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表明: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产生的价格效应强于其产生的要素替代效应和产品替代效应,从而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显著负影响,并且这种负向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最小;科研投入可以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促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而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这种负向影响。基于此,采取有效措施升级转换单一劳动力要素决定的低成本优势为"综合要素"决定的新竞争优势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科研投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盛斌 张运婷
在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法不考虑中间产品贸易,因此已不能准确评估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基于此,对新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两种测算方法即基于任务的实际有效汇率和基于产品的实际有效汇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与中国的经验测算。结果表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差异明显,后者严重低估了中国在1999~2008年间竞争力的恶化。此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显著减少中国的净出口贸易,基于任务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绪华
无论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还是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的演变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将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文章结合全民宽裕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探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提升后可能产生的价格优势降低、部分产业外迁和产业空心化等负面效应。该文并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产业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成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吴语香 刘京华
基于MS、TC指数和RTA指数来构建中国木材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从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角度,考察中国木材加工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优势状况,并利用2SLS方法测度RULC对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对贸易合作伙伴国、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在波动中扩大;第二,对主要贸易合作伙伴、主要贸易竞争对手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中国木材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燕武 李文溥 李晓静
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丽娜 王亮
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银行业的大门将向世界全面开启。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国有银行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它应该从改革产权制度、改善组织架构、进行多元化经营、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创新供给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不断增强我国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国有银行 国际竞争力 金融全球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丹 许少强
采用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UnitLaborCost,ULC)测算的一国实际有效汇率(REER-ULC)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测算了1980 ̄200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然后采用该指数测算了同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时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冲击来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实际有效汇率 单位劳动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