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7)
- 2023(13658)
- 2022(11224)
- 2021(10085)
- 2020(8521)
- 2019(18845)
- 2018(18572)
- 2017(36026)
- 2016(19746)
- 2015(21006)
- 2014(20682)
- 2013(20388)
- 2012(18479)
- 2011(16371)
- 2010(16345)
- 2009(15721)
- 2008(15799)
- 2007(14375)
- 2006(12927)
- 2005(11817)
- 学科
- 业(86804)
- 济(81786)
- 经济(81650)
- 企(77202)
- 企业(77202)
- 管理(73868)
- 方法(35326)
- 财(30044)
- 农(29397)
- 业经(29312)
- 数学(26864)
- 数学方法(26670)
- 制(21593)
- 务(21540)
- 财务(21520)
- 财务管理(21495)
- 农业(21429)
- 中国(20853)
- 企业财务(20429)
- 技术(17649)
- 体(16128)
- 划(15242)
- 贸(15069)
- 贸易(15064)
- 易(14699)
- 策(14566)
- 理论(14153)
- 和(13940)
- 体制(13924)
- 银(12745)
- 机构
- 学院(282844)
- 大学(278262)
- 济(120853)
- 经济(118766)
- 管理(111985)
- 理学(96736)
- 理学院(95795)
- 管理学(94456)
- 管理学院(93942)
- 研究(90418)
- 中国(71107)
- 财(58645)
- 京(57148)
- 农(55780)
- 科学(54378)
- 财经(46369)
- 所(45741)
- 业大(45079)
- 农业(44071)
- 江(43907)
- 经(42098)
- 中心(41170)
- 研究所(41146)
- 经济学(37310)
- 北京(34937)
- 财经大学(34169)
- 经济学院(33822)
- 州(33435)
- 商学(32361)
- 院(32179)
- 基金
- 项目(187709)
- 科学(149276)
- 基金(138900)
- 研究(133653)
- 家(122011)
- 国家(120906)
- 科学基金(104817)
- 社会(89231)
- 社会科(84676)
- 社会科学(84654)
- 省(74093)
- 基金项目(73778)
- 自然(67873)
- 自然科(66369)
- 自然科学(66347)
- 自然科学基金(65281)
- 划(61265)
- 教育(60194)
- 资助(55451)
- 编号(51277)
- 创(42486)
- 业(42348)
- 重点(42078)
- 部(41502)
- 成果(40350)
- 发(39777)
- 制(39642)
- 创新(38930)
- 国家社会(37751)
- 科研(36032)
共检索到420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殷秀清
文章在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要素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从全国及主要经济带双维度实证检验劳动力供给要素变迁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劳动力规模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正向弹性效应,但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负向的抑制效应,劳动力质量弹性系数与劳动力规模呈相反表征状态,而劳动力成本弹性检验中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敏感程度最高。在各经济带检验中,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的劳动力规模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生正向效应,而各经济带的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分别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正向与负向效应,并揭示了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制造业向技术、资本以及"跨越式"转型模式的偏向性选择。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已初步形成对低端制造业的倒逼机制,但倒逼强度偏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劳动力供给 转型升级 驱动机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浩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关键词:
资本深化 劳动力就业 制造业 技术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阳立高 龚世豪 韩峰
随着"婴儿潮"期出生人口的加速老龄化,80、90后新生代劳动力渐成我国的主体劳动力。然而,新生代劳动力择业行为具有典型的"去制造业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等特征,这将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用1995-2014年我国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和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变化对低端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负,且系数较大;对中端和高端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随着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已使低端制造业失去了传统比较优势,但却为中高端制造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要顺应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通过政策顺势促推制造业向和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相协调的产业高端升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刘念念 柒江艺 龚世豪
引入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人均利润,考量劳动力成本与利润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效应。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虽然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但劳动生产率增速更快,制造业整体单位劳动力成本没有上升,且有小幅下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有一定综合成本优势,但其人均利润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比重总体下降,发展后劲不足,须转型升级;资本密集型虽然利润率相对较低,但人均利润为最高,比重不断上升,仍应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不明显,急需突破核心技术,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阳立高 龚世豪 韩峰
在人口老龄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化包括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变化等多重维度;制造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文章以1992-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综合视角来探讨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但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二是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却不利于制造业高度化发展;三是反映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老年、少儿抚养比上升显著抑制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且老年抚养比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少儿抚养比。此外,文章还通过更换样本与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基本支持了文章上述的研究结论。因此,我们建议既要通过调整与优化人口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冲击;又要着力培养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而以创新驱动制造业结构优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阳立高 龚世豪 韩峰
在人口老龄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化包括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变化等多重维度;制造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文章以1992-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与结构的综合视角来探讨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但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二是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却不利于制造业高度化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杨
本文建立一个差异化厂商的局部均衡模型,从单个厂商层面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厂商技术升级,从而对技能型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并非使产业内部所有出口厂商实现技术升级并且增加对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这取决于厂商自身的生产效率、出口的相对固定成本、本国相对市场容量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程度。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中5个行业、28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后,仅生产效率居中的持续出口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并显著地增加了对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怡 王洪亮 王晓青
选取1998—2006年中国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结合劳动力供需的对外开放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就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与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则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分地区讨论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倒"U"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制造业 工资差距 劳动力供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曲玥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劳动力成本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郭东杰 邵琼燕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外贸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根据平滑调整假说(SAH),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会随着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基于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本文发现间隔3年的边际内产业指数最为有效,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劳动力市场调整具有滞后效应,但回归分析结果并不支持SAH。随着产业内贸易比例扩大,劳动力的产业间调整增加,而并非产业内的调整。此外,劳动生产率和国内显性需求对劳动力市场调整有很大影响,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行业内,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影响更加显著,而显性需求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作用较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曲玥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邸俊鹏 鲍俊杰 惠浩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汤桐 马春爱 吕桁宇 郝馥莹
文章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运用OLS、Sobel-Goodman与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等方法,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从“企业资源-转型升级”结构匹配视角,检验制造业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财务资源结构升级、管理资源结构升级、创新资源结构升级和关系资源结构升级均可以通过优化结构匹配进而推动转型升级。其中,在创新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大;在管理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存在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磊 刘常青 徐长生
本文首先在Ju等(2015)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技能提升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接下来利用2005—2015年省—行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促进了制造业升级。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技能提升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及利润率的提高,进而促使要素向高端制造业领域配置。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劳动力技能提升对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在利用"高校扩招"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后依旧成立。这表明,当下劳动力素质提升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表现为结构升级而非创新升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江淮 王成思
传统发展经济学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界定经济发展,暗含着工业化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上。然而,现实中的工业化是一个不断的产业升级过程。本文在苏州产业升级和农村变化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模型论证了在工业化升级下出现的中年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和"返土"现象,及其对工业化升级所需要的土地集中的影响。本文分析得出:由于中国简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化升级会对中年农村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产生逆向冲击,使得农民在工业部门的就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取不适当的土地集中方式,将会使农民失去未来生活的保障,并阻碍土地集中。本文在比较了一次性补偿方式和土地股份制之后,进一步得出,一次性补偿方式会降低农民集中土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