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8)
2023(10152)
2022(8597)
2021(7468)
2020(6339)
2019(14607)
2018(14096)
2017(27697)
2016(15035)
2015(16593)
2014(16798)
2013(16908)
2012(16173)
2011(14846)
2010(15111)
2009(14204)
2008(13970)
2007(12908)
2006(11371)
2005(10341)
作者
(44865)
(37906)
(37878)
(36325)
(24055)
(18084)
(17199)
(14887)
(14106)
(13418)
(13154)
(12460)
(12069)
(12010)
(11900)
(11869)
(11380)
(11237)
(11035)
(10917)
(9479)
(9413)
(9112)
(8739)
(8684)
(8515)
(8284)
(8062)
(7611)
(7404)
学科
(87609)
经济(87544)
管理(42255)
(39233)
方法(33853)
数学(30439)
数学方法(30233)
(29638)
企业(29638)
中国(20409)
地方(20033)
(19696)
(17037)
(15948)
业经(15233)
农业(13710)
地方经济(13482)
(12978)
贸易(12970)
(12748)
(12504)
环境(11171)
(10448)
(10419)
金融(10417)
(9971)
银行(9949)
(9798)
财务(9781)
财务管理(9752)
机构
大学(229277)
学院(228047)
(109663)
经济(107671)
管理(85655)
研究(81222)
理学(73713)
理学院(72899)
管理学(71797)
管理学院(71364)
中国(60170)
科学(47342)
(47234)
(46956)
(41638)
(38243)
财经(37980)
研究所(37719)
中心(36417)
经济学(36206)
(34612)
(34376)
业大(32654)
经济学院(32583)
农业(29997)
北京(29754)
(28966)
师范(28716)
(28534)
财经大学(27965)
基金
项目(147003)
科学(115985)
基金(107716)
研究(106859)
(93512)
国家(92777)
科学基金(79169)
社会(70948)
社会科(67414)
社会科学(67394)
(56632)
基金项目(56522)
自然(48997)
教育(48688)
自然科(47863)
自然科学(47847)
(47453)
自然科学基金(47023)
资助(44416)
编号(42224)
成果(34292)
(33409)
重点(33312)
(33171)
国家社会(30294)
(29857)
课题(29009)
教育部(28892)
创新(28095)
人文(28026)
期刊
(123793)
经济(123793)
研究(70433)
中国(43534)
(36681)
学报(34365)
(34297)
科学(31574)
管理(30540)
大学(25961)
学学(24637)
农业(22740)
经济研究(21426)
技术(20129)
财经(20111)
(19962)
金融(19962)
教育(19157)
业经(17934)
(17493)
问题(16418)
技术经济(13806)
统计(13032)
(12823)
(12218)
世界(11481)
商业(11418)
(11293)
国际(10599)
理论(10537)
共检索到343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瞿凌云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探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含有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Leslie模型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基于人口增长约束和人力资本投资限制的经济增长模型,数值模拟并分解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生育率下降能否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相应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经济最终发展方向(走向发达或陷于贫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朝云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表现。从静态分析看,劳动力流动调剂了供需双方缺口,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先发展地区具有吸引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本的优越条件,决定着劳动力流动方向,而且因累积循环作用,引起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造成我国乡城收入差距和地理性二元经济。而这些又进一步地产生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效应,加剧这一格局。从经济发展论,政府应发挥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汗青  
本文通过对1998-2011年社会保障支出等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正效应并且从东部向西部递减。从其他考察变量来看,东部地区的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就业具有负相关性;东、中部地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与促进劳动力就业间存在联动机制;中、西部地区的劳动争议案件数与就业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继续推行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就业传导机制,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与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认识中国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效果的一个重要视角,是观察改革如何通过改善激励机制、矫正价格信号和拆除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解析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从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充分条件、机制机理、结构视角和阶段变化等方面,尝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做出自己的补充。本文从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角度简述了一系列体制改革的过程和逻辑,从经验角度估算了三个产业总体、分别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揭示高速经济增长的资源重新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认识中国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效果的一个重要视角,是观察改革如何通过改善激励机制、矫正价格信号和拆除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解析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从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充分条件、机制机理、结构视角和阶段变化等方面,尝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做出自己的补充。本文从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角度简述了一系列体制改革的过程和逻辑,从经验角度估算了三个产业总体、分别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揭示高速经济增长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并阐释其对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含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小明  郭剑雄  
采用工业化中期阶段为起点1995-2015年全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基于农业投入要素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视角,本文研究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影响、作用路径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高生育率的数量偏好到高人力资本投资率的质量偏好为特征的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具有显著作用。刘-费-拉模型仅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必要条件,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收敛应以农村人口转型为充分条件,在农村人口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通过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使农业部门从"马尔萨斯稳态"转变为持续增长稳态,进而达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转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杰  
基于2000-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围绕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务领域构建城市偏向政策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利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城市偏向政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并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将持续并存;城市偏向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劳动力流动的中介效应。除此之外,还发现:(1)市场化水平及以公路网密度代表的基础设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及外商投资因素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3)市场化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公路网密度及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4)外商投资显著促进了劳动力流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佛关  周冠郴  
本文通过岭估计法分析劳动力各大效应的产出弹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得出相关结果。此外,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还发现,教育效应、非农业配置以及非公有经济就业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莉  杨印生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说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佳春  李兴绪  
一、引言作为反贫措施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云南省实施以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户为样本,采用研究因果关系效应的匹配估计方法,评价云南省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应。二、培训参与情况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云南省红河州农村住户调查"和"云南省德宏州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库。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