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6)
- 2023(11635)
- 2022(9470)
- 2021(8713)
- 2020(7390)
- 2019(16587)
- 2018(16344)
- 2017(31463)
- 2016(16921)
- 2015(19009)
- 2014(18822)
- 2013(19007)
- 2012(17498)
- 2011(15793)
- 2010(15870)
- 2009(15372)
- 2008(15661)
- 2007(14144)
- 2006(12748)
- 2005(12130)
- 学科
- 业(81613)
- 济(80051)
- 经济(79917)
- 企(73702)
- 企业(73702)
- 管理(69610)
- 方法(33493)
- 财(29230)
- 业经(27363)
- 农(27052)
- 数学(25532)
- 数学方法(25400)
- 中国(23108)
- 制(21414)
- 务(20699)
- 财务(20679)
- 财务管理(20657)
- 企业财务(19592)
- 农业(19289)
- 技术(16632)
- 体(16053)
- 贸(15837)
- 贸易(15827)
- 易(15516)
- 策(15285)
- 划(15153)
- 和(14344)
- 体制(14103)
- 理论(12920)
- 银(12797)
- 机构
- 学院(253861)
- 大学(251714)
- 济(121415)
- 经济(119552)
- 管理(102402)
- 理学(87459)
- 理学院(86664)
- 管理学(85823)
- 管理学院(85330)
- 研究(84670)
- 中国(70584)
- 财(59030)
- 京(52877)
- 财经(46271)
- 科学(44301)
- 经(42225)
- 所(41395)
- 经济学(38672)
- 农(38128)
- 江(38072)
- 中心(37607)
- 研究所(36601)
- 经济学院(34807)
- 财经大学(34244)
- 北京(33889)
- 业大(31375)
- 院(30097)
- 商学(30086)
- 商学院(29806)
- 农业(29610)
- 基金
- 项目(157873)
- 科学(128434)
- 基金(120045)
- 研究(119954)
- 家(102099)
- 国家(101223)
- 科学基金(89334)
- 社会(82409)
- 社会科(78315)
- 社会科学(78300)
- 基金项目(62445)
- 省(58160)
- 自然(54334)
- 教育(53619)
- 自然科(53119)
- 自然科学(53105)
- 自然科学基金(52305)
- 资助(49040)
- 划(48257)
- 编号(45904)
- 成果(37796)
- 部(37638)
- 制(36511)
- 创(35879)
- 国家社会(35668)
- 业(35387)
- 重点(34905)
- 发(33699)
- 教育部(33380)
- 创新(32727)
- 期刊
- 济(140285)
- 经济(140285)
- 研究(81637)
- 中国(52498)
- 财(49836)
- 管理(44444)
- 农(37384)
- 科学(32978)
- 学报(30124)
- 融(27064)
- 金融(27064)
- 农业(25574)
- 大学(25094)
- 财经(24722)
- 学学(23852)
- 经济研究(22776)
- 业经(22358)
- 技术(22087)
- 经(21429)
- 教育(19094)
- 问题(18464)
- 贸(16727)
- 世界(16254)
- 业(16046)
- 技术经济(15258)
- 国际(14988)
- 现代(12998)
- 财会(12808)
- 会计(11891)
- 经济管理(11647)
共检索到396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晓龙 姜冉
研究表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顺差的影响是负向的,工资上涨可以调整失衡,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影响是逐渐增大的。具体来看,工资上涨使得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带来出口的减少。而工资的上涨使得消费增加,从而带来进口的增加。
关键词:
劳动力短缺 工资上涨 外部失衡调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魏下海 万江滔 余玲铮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枯竭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如何积极选择有偏技术并重塑发展新动能,是当今中国制造业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最低工资调整作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外生冲击,从理论和经验上考察其对制造业企业技术选择方向的影响。研究显示,当企业资本和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最低工资上升将驱使企业选择资本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其作用机制在于,最低工资上升将改变要素间相对投入价格,企业理性地采用资本替代劳动。本文利用中国区县最低工资数据和全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2000—2013年)验证了这一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企业,最低工资影响企业技术选择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差异。此外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效率,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当前我国出现的大规模“机器换人”现象,并对如何更好地应对用工成本上涨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魏下海 黄乾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劳动力短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企业技术劳动力短缺具有显著的正作用;技术劳动力工资水平高、能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企业,其发生技术劳动力短缺的概率相对较小。雇佣关系不稳定的企业发生技术劳动力短缺的概率高。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发生技术劳动力短缺的概率增大;私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更容易遭到技术劳动力短缺;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发生技术劳动力短缺的概率高。技术劳动力短缺对企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作用。
关键词:
技术劳动力 短缺 生产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宫旭红 曹云祥
资本深化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工资上涨及政府投资等角度分析转型期的资本深化,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力量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助不同时间段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政府投资主导的资本深化的作用显著大于工资上涨的作用,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发挥作用,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显著但呈下降趋势。此外,技术进步及行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整体上显著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各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工资上涨 政府投资 资本深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晶 陈志龙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制造业转移 SLX模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纪雯雯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挑战了这一优势并由此产生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损害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为此,本文综合利用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从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从劳动者报酬、企业成本结构和制造业竞争优势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是否仍具有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具有合理性和持续性,并且在上升趋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浩 郭也
本文利用2001-2010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与19个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小时劳动生产率都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单位劳动力成本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增加的态势,2010年调整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比2001年增加了17%;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不仅远远低于美、日、德、法、荷等发达国家,以及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亚洲四小龙,也低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四小龙、其他发展中大国、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目前已经超过了泰国、印尼等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防范"去工业化"倾向,提高劳动生产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傅沂 赵梦晓
选取2008年~2017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和西藏,下同)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基于区域差异性视角研究东、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推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作用显著,且在不同分位数水平和不同区域内,这种推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就全国而言,劳动力成本越高,房价上涨对劳动力成本的正向效应越明显。就东、中、西部地区而言,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具体来说,东、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越高的省份,房价上涨更容易促使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东部地区省份这一现象尤为显著;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只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省份会产生正向效应,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省份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房价 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 分位数回归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都阳 蔡昉
本文利用 1 995~ 2 0 0 2年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的分省时间序列资料 ,考察了地区间工资的趋同性。由于分细行业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控制工资的行业差异 ,因而本研究能够准确地观察工资在地区间的趋同与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地区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关键词:
工资 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怡 王洪亮 王晓青
选取1998—2006年中国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结合劳动力供需的对外开放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就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看,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而贸易开放与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则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在分地区讨论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倒"U"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关键词:
对外开放 制造业 工资差距 劳动力供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韦明 陈亚雯 于晶利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机制和非市场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导致劳动力市场局部供给与需求失衡 ,出现偏差 ,产生错位。劳动力市场技工短缺 ,有其复杂的形成机理 ,因而不能把技工短缺简单地归咎于劳动力市场失灵。它是与市场有关制度不完善条件下 ,人们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
制度积累 供给冲击 需求扭曲 重新定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萍 谌新民 谢斌
本文以广东省南海区劳动力为样本,研究在基层劳动者集中的制造业,劳动合同期限对工资水平有何影响。本文通过Heckman两步法回归判断劳动合同期限对制造业工资水平、部门工资差异的正向作用;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在制造业劳动者中,劳动合同期限在中低分位工资水平上作用更大些,非制造业则反之;反事实分解显示,部门工资差异的大部分可由特征差异解释;对平均工资进一步分解发现,长期合同群体中,制造业的工资优势更明显。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和激励员工行为两途径影响工资水平的,若要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延长劳动合同期限会有一定效应,这种效应在制造业中、在中低层收入者中表现更为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乔小乐 宋林 戴小勇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在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的基础上,从企业与行业层面,研究了僵尸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错配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的存在导致了严重的劳动力资源错配。在企业层面,僵尸企业挤出了正常企业的劳动力就业,降低了正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行业层面,僵尸企业降低了同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资源错配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僵尸企业扭曲了市场退出机制,使高效率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同时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在位企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僵尸企业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把握处置僵尸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中国处置僵尸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民进中央课题组
当前我国面临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统筹协调,行业企业与技能人才培养脱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技能岗位缺乏吸引力。为此,建议改革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顶层设计,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建立共享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改革现行劳动人事制度,以解决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关键词:
制造业 技能人才 短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