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4)
2023(8292)
2022(6915)
2021(6087)
2020(4741)
2019(10699)
2018(10564)
2017(20116)
2016(10626)
2015(11836)
2014(11892)
2013(12062)
2012(11815)
2011(11063)
2010(11440)
2009(10646)
2008(10274)
2007(9321)
2006(8829)
2005(8488)
作者
(32010)
(26794)
(26722)
(25339)
(17195)
(12636)
(11981)
(10264)
(10249)
(9650)
(9461)
(8762)
(8756)
(8729)
(8449)
(8249)
(7906)
(7717)
(7701)
(7280)
(6982)
(6580)
(6453)
(6316)
(6158)
(6092)
(5811)
(5721)
(5454)
(5297)
学科
(73858)
经济(73803)
管理(26904)
(26814)
地方(23547)
中国(21403)
方法(19232)
(18259)
企业(18259)
(16953)
数学(16758)
数学方法(16691)
地方经济(15276)
业经(14569)
农业(12313)
(11476)
(11079)
(10850)
金融(10850)
(10298)
(10057)
银行(10044)
(9900)
(9640)
(9624)
贸易(9614)
环境(9411)
(9149)
产业(8447)
发展(8146)
机构
学院(163414)
大学(160939)
(82727)
经济(81252)
研究(65061)
管理(57094)
中国(49832)
理学(47342)
理学院(46763)
管理学(46156)
管理学院(45850)
科学(35908)
(35226)
(34859)
(33441)
研究所(29757)
中心(27945)
财经(27214)
经济学(27149)
(26005)
(24872)
(24580)
经济学院(24008)
北京(23096)
(22863)
(22732)
师范(22543)
(20788)
科学院(20065)
财经大学(19880)
基金
项目(97027)
科学(76810)
研究(74121)
基金(69335)
(59211)
国家(58680)
社会(50015)
科学基金(49927)
社会科(47573)
社会科学(47565)
(38260)
基金项目(35570)
教育(32604)
(31287)
编号(29349)
资助(28646)
(28324)
自然(28186)
自然科(27494)
自然科学(27490)
自然科学基金(26981)
成果(24525)
发展(23778)
(23382)
重点(22162)
课题(21557)
(21367)
国家社会(21268)
(19678)
(18683)
期刊
(106980)
经济(106980)
研究(58487)
中国(39896)
(25465)
(24783)
管理(24080)
科学(20874)
学报(20695)
(19652)
金融(19652)
经济研究(18436)
教育(16995)
农业(16906)
业经(16410)
大学(16395)
学学(15475)
技术(15269)
财经(14715)
问题(13589)
(12928)
世界(10367)
(10090)
技术经济(10075)
国际(9494)
经济问题(8919)
商业(8864)
统计(8485)
(8416)
经济管理(8338)
共检索到276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视作是一个劳动剩余逐渐消减的过程,但是人们对于劳动剩余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劳动剩余理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视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利用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提出了有关劳动剩余经济的几个命题,揭示了劳动剩余对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的两种均衡,解释了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易效率和对土地的依附程度。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格局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曹吉云  
本文论证了反正切三角函数形式的效用函数在性质上符合需求价格弹性随着消费递减的规律和需求价格弹性存在小于1的情况,以及恩格尔定律。本文在特定的土地所有权结构和反正切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构建的劳动力剩余经济模型说明:导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余的原因除了相对于自然资源禀赋来说过多的劳动力、过少的工业消费品品种生产能力和现有工业消费品生产技术水平过低之外,还包括现有工业消费品生产技术水平过高这一因素;而且,需求因素在解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减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学涛  王庆红  
一、国外学者研究的启发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训1、国外学者研究的启发。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并将经济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发展中国家人民寻求发展道路的同时,许多西方经济学者也开始关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模型,其中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是最有影响的。在这里,我们只概述刘易斯的模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金兴  
一、引言剩余劳动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剩余劳动由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剩余劳动数量的减少以至消失,是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准确地估算剩余劳动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剩余劳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剩余劳动的准确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剩余劳动,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促进了剩余劳动理论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共识。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假定出发,提出不同的剩余劳动概念,产生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和结果。然而,只有明确不同估算方法所使用的概念及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琦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阻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利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将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安顺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和扶持乡镇旅游企业家;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和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小妹  孔荣  徐彦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原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伟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湖南省劳动厅副厅长江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小康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平利  
文章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会组建情况等宏观因素对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趋于缓和,集体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减少,城镇化、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紧张,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文珍  李文静  
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挑战。面对平台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冲击,立法和政策层面应当谋定而后动,要加快制定《劳动基准法》,为各种形式下从事劳动交换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利用平台经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方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文珍  李文静  
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挑战。面对平台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冲击,立法和政策层面应当谋定而后动,要加快制定《劳动基准法》,为各种形式下从事劳动交换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劳动保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利用平台经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方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道一  刘云喜  
在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阿尔都塞提出了马克思前后期理论存在根本性"断裂"的观点,这样的论点后来更泛化为"两个马克思"的论调,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异化劳动概念所蕴含的无产阶级立场、基本理念、劳动原则展开分析,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异化劳动概念提出以后,马克思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最终将剩余价值而非异化劳动确立为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概念,内在原因正是他发现了异化劳动概念的缺陷。剩余价值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坚持和发展异化劳动概念的理念和原则,克服其缺陷并进一步对其内容加以充实完善的结果。所以,《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概念的批判、充实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兴庆  
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学派对这个问题尤为重视,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本文以中国的发展实践为背景,从农业剩余的角度研究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鹤  苏艳娜  王瑞杰  
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差距是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战略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吻合,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出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他们构造了技术选择指数,使用混合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企图证实这一观点。本文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林毅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数,使用该指数衡量三次产业人均产出结构协调的程度,以云南省经济增长路径为背景,把它与全国和山东省作了一个比较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以下观点:发展战略的偏误,形成的投资结构及其结果———产业产出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只有采取比较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吕世平,丁虹  
本文以东西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较为切入点,通过对两者的异同分析,认为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转移之路;并进一步论证了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了需要注意的几种不良倾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