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61)
- 2023(18170)
- 2022(15458)
- 2021(14213)
- 2020(12361)
- 2019(27771)
- 2018(27546)
- 2017(52353)
- 2016(28855)
- 2015(32236)
- 2014(31574)
- 2013(30962)
- 2012(28367)
- 2011(25299)
- 2010(25280)
- 2009(23461)
- 2008(23311)
- 2007(20945)
- 2006(17993)
- 2005(15996)
- 学科
- 济(111773)
- 经济(111627)
- 管理(87912)
- 业(82899)
- 企(68782)
- 企业(68782)
- 方法(52237)
- 数学(46048)
- 数学方法(45457)
- 财(33279)
- 农(31085)
- 中国(29574)
- 业经(25372)
- 制(25132)
- 学(23805)
- 地方(21464)
- 贸(21291)
- 贸易(21283)
- 农业(20872)
- 务(20805)
- 财务(20740)
- 易(20709)
- 财务管理(20691)
- 技术(20140)
- 企业财务(19592)
- 银(19052)
- 银行(18982)
- 融(18036)
- 金融(18031)
- 行(17997)
- 机构
- 大学(402590)
- 学院(401516)
- 济(162673)
- 经济(159309)
- 管理(154447)
- 研究(133713)
- 理学(133711)
- 理学院(132215)
- 管理学(129713)
- 管理学院(128965)
- 中国(101328)
- 科学(84609)
- 京(83412)
- 财(77013)
- 农(74333)
- 所(68120)
- 业大(64929)
- 中心(63265)
- 研究所(62026)
- 江(61430)
- 财经(61004)
- 农业(58834)
- 经(55400)
- 北京(51267)
- 经济学(50280)
- 范(50108)
- 师范(49431)
- 院(48315)
- 州(47770)
- 经济学院(45479)
- 基金
- 项目(276319)
- 科学(217015)
- 基金(201722)
- 研究(194392)
- 家(178478)
- 国家(177027)
- 科学基金(151267)
- 社会(124535)
- 社会科(118058)
- 社会科学(118023)
- 省(110153)
- 基金项目(107088)
- 自然(100347)
- 自然科(98115)
- 自然科学(98078)
- 自然科学基金(96317)
- 划(92325)
- 教育(89643)
- 资助(81981)
- 编号(76635)
- 重点(62593)
- 成果(61466)
- 部(60560)
- 创(58960)
- 发(58175)
- 创新(55439)
- 科研(54213)
- 课题(53077)
- 计划(52630)
- 国家社会(51938)
- 期刊
- 济(173351)
- 经济(173351)
- 研究(110520)
- 中国(80204)
- 学报(70923)
- 农(66388)
- 财(62300)
- 科学(62131)
- 管理(56763)
- 大学(52998)
- 学学(50399)
- 农业(44213)
- 教育(37575)
- 融(36282)
- 金融(36282)
- 技术(34358)
- 财经(30180)
- 业经(28159)
- 经济研究(28029)
- 经(25884)
- 业(24284)
- 问题(22969)
- 版(21291)
- 科技(19864)
- 统计(19738)
- 技术经济(19575)
- 理论(18670)
- 策(18562)
- 贸(18224)
- 业大(18100)
共检索到588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耿嘉川 王杰
新劳动法旨在规范劳动市场,尽可能地消除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因此,作为一种非市场因素,预期其可以减轻部门间的系数差异,进而降低部门工资差异。本文研究了劳动制度对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制度实施后,国有部门依然享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工资优势,但这种优势有缩小的趋势。而各分位的特征差异变化不大,但系数差异有所下降,而系数差异恰好是制度等非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耿嘉川 王杰
新劳动法的实施会造成劳动要素价格的上升,引起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以及要素在行业间的流动。而要素的流动会影响行业工资差异。因此,新劳动法可能会导致行业工资差异的变动。为检验该假说,本文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把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用新劳动法实施的微观调查数据,对预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的回报率比其他行业上升的多,使行业工资差异下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宇明 王杰
基于新劳动法实施后的七省调查数据,检验了劳动制度变迁过程中各消费阶层的过度敏感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低消费阶层外,其他四个消费阶层的过度敏感性非常显著。应用重置权重复回中心映射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RIF)和Oaxaca分解法,将新劳动法对不同消费阶层的总分配效应分解为消费者组成效应和消费结构效应(又称作政策效应)后可以发现,前者是因制度变迁前后消费者个人特征发生改变的结果,而整体过度敏感系数变动则是后者变动之因,两种效应均对各消费群体产生影响,除高消费阶层外,其他四个消费阶层中的消费结构效应起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当消费者所处的消费阶层位置极高时,消费者结构效应会失灵,消费者组成效应完全起主导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杰
新劳动法的实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劳动制度变迁,它将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产生冲击。本文运用调研的山东省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制度变迁的冲击确实对不同群体产生了显著的个人收入的变动。通过收入转换矩阵的计算与分析,我们发现被调查者中男性相对于女性、低收入群体相对于较高收入群体、青年相对于中年、沿海相对于内地向上流动的比例要大、流动程度要高。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黎秀蓉
改革开放带来劳动关系的变迁,从而引起劳动法律的变迁,表现为从《劳动法》演变到《劳动合同法》。法律变迁的逻辑是对法律价值———正义和效率的追求和二者的统一,博弈论方法用数学工具阐释并证明了这一逻辑。根据逻辑推演,独立工会与罢工权是下一步法律变迁的方向。
关键词:
劳动关系 L-K博弈 合作均衡 惩罚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爽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新法出台前后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也引发了一些"震荡"。全面、客观地判断和分析有关现象和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相关动态,对当前积极推进新法实施、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王杰
文章利用山东省制造业的调查数据,解析了"新劳动法"的收入分配效应,即基于参数估计、劳动力组成效应和工资结构效应分解、收入的流动性分析和不平等指数的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新劳动法存在显著的政策效应,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绝对收入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收入流动性分析显示,向上移动的劳动者比率大于向下移动的比率,由此可预期移动的结果会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而不平等指数的变动则证明了上述结论。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收入分配效应 制造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秀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露悬
文章选取2007—2008年中国18家旅游类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4个人力资本替代变量,通过T检验和OLS回归方法,比较分析新劳动法实施前后企业人力资本要素变化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劳动法的实施并没有加大企业人力资本的成本负担,却因为制度环境改善提高了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努力程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绩效。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新劳动法 旅游类上市公司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春明 王春晖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体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因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劳动者从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水平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存在工资溢价,国际贸易加剧了这一现象;男性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但女性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较大,改善了初始的性别工资差;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导致了低技能劳动者收入低于高技能劳动者,但国际贸易缩小了这一技能溢价。
关键词:
工资差距 国际贸易 个体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欣
"推定解雇"是英国"不公平解雇"的下位概念,目的在于规制企业用工"管理权"。对"推定解雇"的审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审查是否构成推定解雇,当前适用"审慎的客观审查"标准,第二步骤审查推定解雇是否"不公平",适用"合理反应幅度"标准。具体的救济金额在"公正平等"原则下尚需考量雇员"共同过错"等多种扣减因素。推定解雇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变更有诸多启示,我们有必要转换现行规制思路,基于劳动合同的"不完全性"与"继续性",在用工管理权与劳动者权利之间建构平衡性标准保护。
关键词:
变更 推定解雇 用工管理权 救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郑荣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标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贯彻实施《劳动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一、当前贯彻实施《劳动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萍 谌新民 谢斌
本文以广东省南海区劳动力为样本,研究在基层劳动者集中的制造业,劳动合同期限对工资水平有何影响。本文通过Heckman两步法回归判断劳动合同期限对制造业工资水平、部门工资差异的正向作用;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在制造业劳动者中,劳动合同期限在中低分位工资水平上作用更大些,非制造业则反之;反事实分解显示,部门工资差异的大部分可由特征差异解释;对平均工资进一步分解发现,长期合同群体中,制造业的工资优势更明显。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和激励员工行为两途径影响工资水平的,若要提高企业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延长劳动合同期限会有一定效应,这种效应在制造业中、在中低层收入者中表现更为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关系的总体运行方式也从计划配置、国家用工、公共管理、行政调节、劳动保险转向市场配置、企业用工、经营管理、合同调节、社会保险。《劳动法》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立法,涵盖了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市场与就业促进、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与福利、劳动基准与劳动监察、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等,奠定了我国现代劳动法制的基础。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