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53)
2023(4420)
2022(3824)
2021(3563)
2020(3176)
2019(7033)
2018(7225)
2017(15511)
2016(8254)
2015(9620)
2014(9500)
2013(9863)
2012(9539)
2011(8689)
2010(8895)
2009(8463)
2008(8222)
2007(7762)
2006(7049)
2005(6520)
作者
(23904)
(19834)
(19423)
(18908)
(12253)
(9105)
(9065)
(7585)
(7311)
(7167)
(6527)
(6381)
(6304)
(6170)
(6111)
(5978)
(5746)
(5702)
(5626)
(5554)
(4996)
(4869)
(4773)
(4541)
(4437)
(4340)
(4313)
(4206)
(3910)
(3845)
学科
(42279)
经济(42245)
(21830)
管理(19836)
方法(17349)
数学(15367)
数学方法(15316)
中国(14727)
(14708)
企业(14708)
(12506)
地方(9701)
(9188)
业经(9160)
产业(9136)
(8779)
贸易(8774)
(8549)
(8419)
农业(7997)
(7797)
银行(7787)
(7580)
(6865)
金融(6865)
结构(6049)
技术(6024)
(6004)
地方经济(5816)
(5436)
机构
学院(126598)
大学(125928)
(62876)
经济(61848)
管理(47881)
研究(43929)
理学(40711)
理学院(40331)
管理学(39891)
管理学院(39653)
中国(34514)
(30064)
(26620)
财经(23578)
科学(22792)
(22018)
(21219)
经济学(20853)
研究所(19401)
中心(19220)
经济学院(19102)
(18490)
北京(17424)
财经大学(17377)
(16678)
(15386)
(15304)
师范(15203)
业大(14968)
(14884)
基金
项目(74998)
科学(59516)
研究(58350)
基金(54482)
(45656)
国家(45317)
社会(38960)
科学基金(38618)
社会科(37196)
社会科学(37190)
(28943)
基金项目(28736)
教育(25696)
(23789)
编号(23702)
资助(22800)
自然(21642)
自然科(21106)
自然科学(21101)
自然科学基金(20725)
成果(20183)
(18122)
(17517)
重点(16648)
国家社会(16461)
课题(16356)
(15645)
发展(15601)
(15398)
教育部(15378)
期刊
(71780)
经济(71780)
研究(43044)
中国(24565)
(20198)
管理(19078)
(15862)
(14920)
金融(14920)
科学(14640)
学报(14206)
经济研究(12721)
业经(12415)
财经(12187)
大学(11464)
农业(10892)
问题(10860)
学学(10819)
(10688)
教育(10290)
技术(10277)
(9329)
国际(8034)
商业(7899)
理论(7538)
技术经济(7283)
经济问题(6717)
统计(6709)
现代(6700)
实践(6608)
共检索到197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朱旭光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专业化劳动分工本身的产物,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文章由此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的形成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趋于加快,从而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佳宾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的趋势, 这是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和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分工的低端, 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优势上; 而在产业分工的高端, 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势上。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分工低端的规模供给, 无法替代产业升级中的产业高端的素质需求。我国面对产业分工水平提升的要求, 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应该依靠高效率克服高成本。产业分工知识含量的提高, 要求提高产业工人的知识素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陆洪芳  
产业集群是经济活动的普遍法则。其集聚优势表现为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和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可以通过马歇尔式、产业联合体和社会网络等形式实现。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景新  王云峰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本文创新研究方法,首次将脱钩理论应用到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研究中,采用弹性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动态脱钩指数,提出了区域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判断标准。以四大经济发展区域为空间尺度,对1993-2011年我国三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93-2011年间,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四大区域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现象。其中,在1993-2005年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在2006-2011年从东部地区向外扩散,向中、西、东北地区集聚趋势明显;2005年成为我国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钱玲英  
本文首先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工资对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并推导工资变动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工资水平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工资上涨并没有对我国比较优势产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快于工资水平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对比较优势的负面效应所导致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慧  欧娜  
本文运用灰色聚类法,将新疆的36个产业分成了支柱、主导、优势、一般、劣势五类,得出了形成新疆各产业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支柱、主导和优势产业主要是资源型产业,且生产的产品经济附加值较低,轻工业的发展较慢。因此,只有促进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经济附加值;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才能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许启钦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均衡状态,集聚初期拥塞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之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集聚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整体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行业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工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长期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区分长短期的ADL(1,1)动态模型纳入产业集聚分析,区别分析了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其次,区分了专业化和多样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莉  
优势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新疆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特色农业方面,但优势产业附加值低,与地方税收增长不协调。因此,如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地方财源,是现行体制下西部资源省区面临的普遍难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贺灿飞  
根据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增长源于城市外部需求。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服务于外部市场的产业中。论文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依据产业净流出,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过去15年来,北京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型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以电子通信设备、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成为优势产业;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优势地位退居劣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广告业、房地产开发业、商务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等。产业联系是北京产业比较优势的显著影响因素,资本、知识和技术是北京市产业比较优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运用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考察了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杨小凯的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模型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便对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支持了文章的观点。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前,政府更为紧迫的是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