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59)
2023(3376)
2022(2832)
2021(2446)
2020(1960)
2019(4465)
2018(4291)
2017(8951)
2016(4618)
2015(5053)
2014(4915)
2013(5155)
2012(4800)
2011(4185)
2010(4129)
2009(3698)
2008(3585)
2007(3249)
2006(2821)
2005(2522)
作者
(12438)
(10412)
(10378)
(9868)
(6294)
(4796)
(4710)
(3990)
(3888)
(3709)
(3540)
(3378)
(3289)
(3263)
(3138)
(3107)
(3024)
(3023)
(2873)
(2768)
(2517)
(2493)
(2449)
(2368)
(2320)
(2303)
(2093)
(2054)
(2043)
(2021)
学科
(29274)
经济(29256)
(15286)
方法(12823)
管理(12360)
数学(11374)
数学方法(11345)
(11329)
企业(11329)
产业(8515)
(8133)
业经(7146)
中国(6714)
地方(6427)
农业(5652)
结构(5110)
技术(5055)
(4963)
劳动(4946)
地方经济(4277)
(4264)
环境(3939)
(3807)
贸易(3806)
产业结构(3689)
(3658)
(3532)
市场(3326)
(3137)
金融(3137)
机构
学院(69456)
大学(68050)
(38289)
经济(37877)
管理(29621)
理学(26290)
理学院(26116)
管理学(25878)
管理学院(25767)
研究(21577)
中国(15445)
(14252)
经济学(13097)
(12907)
财经(12191)
经济学院(12005)
(11152)
科学(10839)
中心(9862)
(9798)
(9435)
财经大学(9182)
经济管理(9180)
业大(9131)
(9079)
研究所(8819)
商学(8306)
商学院(8227)
北京(7777)
(7536)
基金
项目(48802)
科学(40321)
基金(37088)
研究(36735)
(31053)
国家(30860)
科学基金(27679)
社会(26792)
社会科(25859)
社会科学(25855)
基金项目(19887)
(19510)
自然(15993)
自然科(15638)
自然科学(15638)
教育(15473)
(15440)
自然科学基金(15423)
资助(14677)
编号(13684)
(12146)
国家社会(11761)
(11123)
(10939)
重点(10747)
发展(10581)
(10431)
人文(10344)
创新(10280)
教育部(9998)
期刊
(38410)
经济(38410)
研究(19127)
中国(12429)
管理(10825)
(9910)
(8265)
科学(8254)
业经(7257)
学报(7049)
经济研究(6899)
财经(6434)
技术(6031)
大学(5996)
学学(5888)
农业(5823)
(5775)
问题(5594)
(5270)
金融(5270)
技术经济(4682)
商业(4404)
统计(4183)
(4054)
经济问题(3783)
决策(3507)
现代(3421)
科技(3401)
(3343)
经济管理(3182)
共检索到95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运用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考察了劳动分工、交易效率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杨小凯的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模型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以便对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支持了文章的观点。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前,政府更为紧迫的是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璟  
文章回顾了以斯密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从劳动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做了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根据已有理论结论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实,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雅萍  蔡伟贤  
交易作为人类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大,相应地带来了交易费用理论的蓬勃发展,但传统交易费用理论的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它在经济分析中的有效应用,其中主要的两点不足表现在:一是交易费用的概念过于庞杂、笼统;二是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多地是被应用于企业理论的研究之中,应用于经济结构变迁、长期经济增长等宏观理论领域的研究较少。从分工演进的角度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交易效率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交易效率影响分工演进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交流、融合以相应的科学价值理论为中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于科学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具有两类总体假设(经验假设和概念假设)作为基础。从这些科学前提出发,运用基本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和交易进路,通过模型建构,可以]绎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的全部可能的逻辑形式。从马克思既有方法论的内在涵义看,科学劳动价值论应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理论奠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视作是一个劳动剩余逐渐消减的过程,但是人们对于劳动剩余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劳动剩余理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剩余视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我们利用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提出了有关劳动剩余经济的几个命题,揭示了劳动剩余对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的两种均衡,解释了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交易效率和对土地的依附程度。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格局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德洪  
商业集群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商业集群在现代城市、商业街、商务中心区(CBD)、集贸市场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商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分工演进、追求交易效率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商业集群的形成也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朱旭光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鸿  冯根福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信誉成一个倒抛物线的规律出现。一方面,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增大,人们守信誉的愿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守信誉的动力越来越强。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人类的信誉曲线。在完全没有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人们之间没有信誉可言,过着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社会成员处于完全分工状态下,人们之间的信誉状况将最好;而在社会成员不完全分工状态下,人们之间的信誉状况在两者之间变化,好坏与劳动分工的程度、是否接近于重复博弈的条件有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胥建华  何丹  
世界城市向来是城市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点之一。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上海正不断地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之中。本文基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从吸引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劳动分工深化三个角度分析了上海参与世界城市竞争带来的思考。外资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带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爱民  
农业劳动效率是民众食粮水准和社会分工的基础。在近代(1840—1930年代)的长三角,常年下农家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效率处于停滞状态;鉴于此,近代前后两个阶段,户均常年食粮水准没有变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几趋停滞。在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的英格兰,常年下农家生产食物的农业劳动效率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以此为基础,户均消费食物可折合的混合谷物相应提高,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金华  
价值概念不仅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衡量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然而,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理论在后一方面的作用常常被忽视。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根据等价交换假定分析可得,任意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等于该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量的比率乘以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而用商品的单位价值量除以其单位劳动量可得到该商品的单位劳动价值量。如果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单位劳动价值量大于(等于或小于)1,则其生产效率就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如果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单位劳动价值量大于(等于或小于)另外一个行业或企业,则前者的生产效率就大于(等于或小于)后者。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苏毅清  黄圣男  王志刚  
采用分工演进与交易费用理论对共存状态下的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与阐释,用"转化"的概念取代了"替代"的概念,并分析了我国现存环境下"互补性"体现的弊端,进一步研究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伟萍  方莹  
流通效率是考察流通产业宏观及微观运行状况的广义概念,其高低良莠情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较高的流通效率往往和稳健的产业经济运行节奏和价值实现速度相联系。本文对于流通产业效率的测量基于市场、企业、投资以及劳动供给四个维度而展开,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0-2013年流通产业运行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提升流通产业运行效率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