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03)
2023(20531)
2022(17246)
2021(16062)
2020(13471)
2019(30978)
2018(30867)
2017(59630)
2016(33026)
2015(37288)
2014(37862)
2013(37029)
2012(34132)
2011(30633)
2010(30713)
2009(28552)
2008(28416)
2007(25600)
2006(22381)
2005(20167)
作者
(96514)
(80503)
(80095)
(76383)
(51111)
(38432)
(36493)
(31641)
(30465)
(28762)
(27258)
(27250)
(25667)
(25551)
(25087)
(24759)
(24536)
(23806)
(23164)
(23070)
(20088)
(20054)
(19664)
(18288)
(18194)
(18039)
(17838)
(17825)
(16336)
(16074)
学科
(129557)
经济(129377)
管理(95888)
(90529)
(74534)
企业(74534)
方法(57766)
数学(49608)
数学方法(49028)
(37845)
中国(36711)
(35790)
业经(30165)
(29598)
(28992)
地方(26020)
农业(25049)
(23911)
贸易(23901)
(23176)
理论(22548)
(22090)
财务(21999)
财务管理(21944)
(21912)
银行(21838)
企业财务(20765)
(20750)
(20606)
金融(20597)
机构
大学(472719)
学院(470874)
(184902)
经济(180705)
管理(179107)
研究(159586)
理学(154287)
理学院(152470)
管理学(149648)
管理学院(148802)
中国(118904)
(101152)
科学(100281)
(88328)
(81728)
(81599)
研究所(74337)
中心(72346)
业大(72295)
(71264)
财经(69906)
农业(64151)
北京(63835)
(63573)
(63276)
师范(62892)
(57783)
(57126)
经济学(56234)
财经大学(51744)
基金
项目(316514)
科学(247135)
研究(231199)
基金(227181)
(198647)
国家(196965)
科学基金(167390)
社会(143990)
社会科(136138)
社会科学(136102)
(124420)
基金项目(120292)
自然(108408)
教育(107289)
自然科(105836)
自然科学(105810)
(104930)
自然科学基金(103900)
编号(95285)
资助(93177)
成果(79008)
重点(71446)
(69637)
(67399)
课题(66608)
(65104)
创新(60776)
科研(60327)
教育部(59319)
大学(58689)
期刊
(205627)
经济(205627)
研究(138178)
中国(94675)
学报(78968)
(74819)
科学(70173)
(69073)
管理(64872)
大学(59253)
教育(56432)
学学(55629)
农业(50554)
(41477)
金融(41477)
技术(40463)
业经(34342)
财经(34297)
经济研究(32438)
(29314)
问题(27373)
(26171)
图书(23737)
(23690)
技术经济(22046)
科技(21895)
理论(21884)
商业(20835)
现代(20622)
(20322)
共检索到6953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明娟  周易  
我国沿海部分地区的劳资关系正经历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过程,文章在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下,对其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路径及演变进行了讨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建立在劳资双方参与人认知变化和外界环境与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外部诱发性环境变化和相关域内部认知的累积性影响是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先决条件,学习和模仿等则是实现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路径,传声机制与非正式工人团体则充当了动员中介,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体制外的组织支撑,而政府作为外在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劳动关系集体化形成与演进的制度环境,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有赖于政府角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席猛  赵曙明  
从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现阶段,制造业企业成为集体性劳资冲突的多发地,在制造业企业建立并推行集体谈判制度,尤其是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以解决集体性劳资冲突,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将会是必然趋势。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集体谈判制度的推行势必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增速放缓甚至减少的背景下,集体谈判制度全面推行势必会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困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潇  
当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修复和国家力量主导干预的共同结果。资本根据不同阶段积累的迫切需要,不断发挥其技术和组织的能动性,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先后主要采取"空间—技术"与"技术—产品"两种不同的资本修复策略,来推动劳动组织形式产生相应变革。资本修复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在特定时期的目标上存在交集,但在长远上又存在根本分歧,这决定了中国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调整必然会出现由个别到集体的转型趋势并延续下去。集体劳动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是未来抑制资本通过创新修复方式对劳动进行控制和分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孟泉  陈尧  
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趋势的到来使劳工三权的问题成为了必须直面的问题。沿海地区劳资冲突的涌现对现有的劳动制度体系提出挑战,揭示了产业行动权制度化缺位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目前对产业行动权的立法状况,以及剖析产业行动权立法的困境,提出应从地方应对产业冲突的现实经验中发掘治理空间。通过总结广东、大连及深圳等地应对产业行动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兼顾开放的政治空间与增强工会代表性为前提条件,结合集体协商、日常沟通与预警机制为一体的治理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文华  何翘楚  
互联网平台创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共生生态系统,吸纳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分享其集群效应。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集体劳动关系的对抗基础,形成互利共生性的劳动关系。并且,信息鸿沟导致劳动者的分化,引起劳动关系结构的分层。为此,我国原有的旨在化解劳资冲突的集体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应进行变革。在协调主体上,应将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平台自治;在协调对象上,应将面向劳动者集体的整体协调转向适用于劳动者两极分化的分层治理;在协调方式上,应将工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转向更具民主性的双轨协商。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悦  
我国目前广泛存在原始的劳动关系现状,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构成了严重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在强化工会力量和作用的基础上,改变目前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包括培育真正的谈判主体,制定有关集体谈判的立法,确立罢工的合法地位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江峰  
集体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的核心构成形态,其法律规制具有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劳资自治特征。现阶段,我国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清"三大形势",总体把握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方向;需要抓住"三大基点",整体推进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需要利用好"三种力量",形成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合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江峰  
集体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关系的核心构成形态,其法律规制具有国家主导、政府推动、劳资自治特征。现阶段,我国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清"三大形势",总体把握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方向;需要抓住"三大基点",整体推进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需要利用好"三种力量",形成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合力。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集体化的曲折道路,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终结了维持长达30年的农村集体化道路。对于集体化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苏少之、陈大斌、张继久、黄英伟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关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集体化的曲折道路,对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终结了维持长达30年的农村集体化道路。对于集体化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苏少之、陈大斌、张继久、黄英伟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国良  曹可安  李坤刚  
案情简介王某于2014年8月7日向某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称其2008年4月进入某公司工作,先后签订有两份劳动合同,约定按公司制定的工资体系及其他相关规定支付工资,每月公司向其固定支付基本工资、特殊职务津贴等;另约定,根据公司规定、经营效益和劳动者个人表现和业绩发放月度、季度、年度奖金。但公司仅以王某基本工资的70%作为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故要求公司向其支付加班工资差额。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许建宇  
本刊今年第1期"以案论法"栏目曾对规章制度、集体合同与劳动基准的关系问题进行过讨论。本文拟就该文讨论案例(具体案情不再赘述)及相关问题再谈一些笔者的看法。本案涉及多个较为复杂的劳动法问题,而要厘清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实然、应然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然而,我们通过对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目前来看又是相互抵牾的,这是此案让人颇感纠结之处。从理论层面来梳理一下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规章制度、劳动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