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5)
2023(9934)
2022(8222)
2021(7611)
2020(6402)
2019(13943)
2018(13968)
2017(25980)
2016(14415)
2015(16180)
2014(15538)
2013(15062)
2012(14014)
2011(12194)
2010(12247)
2009(11275)
2008(10764)
2007(10083)
2006(8635)
2005(7655)
作者
(39861)
(33342)
(33104)
(31055)
(20711)
(15939)
(14992)
(12770)
(12765)
(11831)
(11391)
(11258)
(10785)
(10556)
(10257)
(10160)
(9723)
(9713)
(9706)
(9606)
(8309)
(8009)
(7959)
(7659)
(7593)
(7345)
(7329)
(7324)
(6842)
(6639)
学科
(51106)
经济(51043)
管理(41484)
(40051)
(30429)
企业(30429)
(18845)
方法(18651)
中国(18203)
(16222)
数学(15803)
数学方法(15600)
技术(13807)
农业(13412)
地方(12626)
业经(12484)
(12146)
(10785)
技术管理(9979)
(9834)
银行(9798)
收入(9467)
(9408)
(9385)
金融(9377)
理论(9303)
(9198)
(9052)
贸易(9046)
(8731)
机构
学院(190303)
大学(188470)
(77452)
经济(75706)
管理(69313)
研究(67920)
理学(58664)
理学院(57949)
管理学(56895)
管理学院(56515)
中国(52102)
(41233)
科学(40918)
(36721)
(34593)
(34312)
中心(31701)
研究所(30984)
(30446)
业大(28872)
财经(28266)
农业(26977)
(25923)
北京(25918)
(25689)
师范(25646)
(25321)
(23855)
经济学(23851)
(22126)
基金
项目(128411)
科学(100708)
研究(95817)
基金(91404)
(80399)
国家(79686)
科学基金(67757)
社会(60822)
社会科(57461)
社会科学(57446)
(51397)
基金项目(48258)
教育(43324)
(42804)
自然(42336)
自然科(41308)
自然科学(41287)
自然科学基金(40546)
编号(38993)
资助(36213)
成果(32135)
(29066)
重点(28861)
(28102)
课题(27786)
(27614)
创新(27402)
国家社会(25591)
(24080)
科研(24027)
期刊
(89011)
经济(89011)
研究(57517)
中国(46637)
(31856)
学报(30969)
(29447)
科学(27667)
管理(27120)
教育(24832)
大学(23658)
学学(22116)
农业(21259)
(18213)
金融(18213)
技术(17337)
业经(14451)
经济研究(14149)
财经(14083)
(12374)
(11999)
问题(11749)
图书(10210)
科技(10209)
(9603)
(9167)
技术经济(8983)
资源(8883)
(8878)
论坛(8878)
共检索到298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东  刘金东  
本文将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看作是一次施加严格劳动保护的自然实验,截取2004-2011年CHNS微观个体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新《劳动合同法》对女性和残疾人等就业弱势群体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虽然提升了女性就业者、残疾人就业者等就业弱势群体的合同保障程度,但却是以相对收入差距显著扩大为代价的。严格的劳动保护不能完全弥补市场机制带来的待遇差异,而只是将待遇差异从合同保障程度差异向收入水平差异的形式转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钱雪松   石鑫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劳动保护加强如何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后,与生产型劳动力占比较低的企业相比,生产型劳动力占比高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更多,且该效应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劳动力流动水平较高的地区及融资约束较弱的企业中相对更强。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加强劳动保护推动企业用机器设备替代生产型劳动力,提高了企业技术和研发型劳动力的相对雇佣比;其二,加强劳动保护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流动性,从而抑制了企业营业收入。本文对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律制度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潘敏  袁歌骋  
本文以《劳动合同法》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保护增强对企业杠杆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保护增强会导致国有企业杠杆率上升和非国有企业杠杆率下降。该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杠杆上,且随企业劳动密集度的提高而增强。劳动保护增强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劳动经营弹性作用于企业杠杆水平,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劳动经营弹性的变动对企业杠杆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地方政府干预是导致国有企业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骁然  朱玉杰  
本文发现,增强劳动保护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我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以研发投入衡量的创新投入显著增强。当以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衡量企业创新产出时,《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上述作用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本文的主要发现在创新需求较高的行业中,在竞争度较高的行业中,在行业内的后进企业中,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从促进企业创新进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本文的发现提供了《劳动合同法》具有积极影响的证据,也揭示了一条中国背景下法的实施能够影响实体经济的路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城   熊瑞祥  
本文基于2004—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中国海关数据,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作为准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劳动保护对中国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估计结果显示,劳动保护会显著增加企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机制检验表明,劳动保护主要通过提高“劳动力直接成本”和“劳动力调整成本”这两个渠道来促进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对于规模较大、工作任务程序化程度较高和对劳动力成本变动较敏感的企业更强;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在劳动力成本较高、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劳动者维权意识较高的地区更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爽  
低收入灵活就业弱势群体的劳动利益诉求存在着极大的共性,片面强调其中的农民工或下岗再就业职工的劳动权益的保护,既是对灵活就业弱势群体中其他劳动者的歧视和伤害,也会对维权资源整合造成不良影响。低收入灵活就业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缺乏的成因虽然多样,工会维权以保障其劳动权益的充分实现是弱势劳动者最可倚重的方式之一。文章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促进改革成果公平分享的视角对这一特殊群体劳动利益诉求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审思。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叶友  郭志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9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对劳动法的扩展、延伸和具体化。然而,即将实施的新法却"一石击起千层浪",不少企业对新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延园  宋皓杰  王甫希  谢鹏鑫  王畅  尹奎  
本研究基于2007年与2012年中国职工状况调查,采用比率差异检验法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不同文化程度、户籍身份与就业身份的职工群体在各项劳动权益保障上的差异变化。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力量推动了不同劳动者群体在某些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但在多数劳动权益状况上,差异现象依然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一兵  张东辉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法对劳动力供给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国内尚无此问题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个体跨期最优模型,通过计算劳动力供给跨期弹性,分析新法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的跨期弹性变小。新法的实施达到了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稳定劳动力供给的目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宪  黄 茜  
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劳动保护制度环境的发展,对员工参与公司利益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以 2004—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它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更大。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性和员工薪酬满意度,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波  杨先明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劳动保护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效率及强化劳动者生产的"干中学"效应三条途径显著提升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且这一促进作用对经营时间较长、生产率较高、多产品出口、非国有、纯加工贸易及高法制执行效率区域的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更大。进一步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仅以扩展边际方式实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还显著降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分散度,促进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下一步调整提供了政策思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传宪  黄茜  
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劳动保护制度环境的发展,对员工参与公司利益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04—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它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更大。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性和员工薪酬满意度,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本文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农民工过度劳动选择的倾向分回归调整模型,分析劳动合同签订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签订劳动合同有助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缓解,且主要是通过限制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降低企业对农民工的加班需求实现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升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加强对工作时间的监督,并为农民工维护自身工作时间决定权提供便利通道。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的缓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郝英慧  熊勇  姜小鹏  
文章认为,保护农民工劳动权,是农民工生存并摆脱弱势境况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权具体包括就业权、获得报酬权、福利权、休息权和安全保障权。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身份壁垒,加之劳动权保护法律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农民工劳动权受侵害的现状令人堪忧。文章提出了应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权保护法律机制,严格劳动保障执法,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农民工弱势群体劳动权切实得到保护等政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