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5)
- 2023(2280)
- 2022(1840)
- 2021(1694)
- 2020(1439)
- 2019(3126)
- 2018(3225)
- 2017(6588)
- 2016(3757)
- 2015(4241)
- 2014(4128)
- 2013(4106)
- 2012(3700)
- 2011(3166)
- 2010(3196)
- 2009(2963)
- 2008(2853)
- 2007(2733)
- 2006(2274)
- 2005(2044)
- 学科
- 济(15479)
- 经济(15463)
- 业(11420)
- 管理(11325)
- 方法(8438)
- 数学(7934)
- 数学方法(7898)
- 企(7308)
- 企业(7308)
- 中国(7162)
- 财(6285)
- 劳(5987)
- 劳动(5970)
- 农(5807)
- 农业(4471)
- 动(3443)
- 务(3299)
- 财务(3297)
- 财务管理(3292)
- 收入(3272)
- 人口(3235)
- 动力(3028)
- 劳动力(2995)
- 贸(2823)
- 贸易(2823)
- 企业财务(2787)
- 农业劳动(2779)
- 易(2774)
- 农业人口(2719)
- 业经(2450)
- 机构
- 大学(51341)
- 学院(51216)
- 济(24773)
- 经济(24401)
- 管理(19487)
- 理学(17141)
- 理学院(16981)
- 管理学(16712)
- 管理学院(16624)
- 研究(15943)
- 中国(11892)
- 财(10935)
- 京(10318)
- 财经(9216)
- 经济学(8876)
- 科学(8678)
- 经(8487)
- 经济学院(8119)
- 农(7983)
- 所(7784)
- 中心(7628)
- 业大(7302)
- 江(7269)
- 研究所(7034)
- 财经大学(6889)
- 北京(6381)
- 农业(6192)
- 范(6180)
- 师范(6119)
- 经济管理(5802)
- 基金
- 项目(34925)
- 科学(28068)
- 基金(26912)
- 研究(25053)
- 家(23042)
- 国家(22862)
- 科学基金(20065)
- 社会(17941)
- 社会科(17059)
- 社会科学(17054)
- 基金项目(14053)
- 省(12939)
- 自然(12463)
- 自然科(12139)
- 自然科学(12135)
- 自然科学基金(11925)
- 教育(11899)
- 资助(11578)
- 划(10665)
- 编号(9871)
- 部(8433)
- 国家社会(8049)
- 成果(7657)
- 重点(7615)
- 教育部(7598)
- 人文(7416)
- 大学(7028)
- 科研(6818)
- 发(6799)
- 创(6607)
共检索到73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磊 刘常青
2007年后,中国制造业女性就业份额持续下降,性别就业差距逐渐加大。本文从劳动保护这一视角给出了解释。分析表明,《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书面合同订立等劳动保护措施的加强令企业雇佣女性的相对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制造业女性就业份额下降。通过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本文发现《劳动合同法》出台使得样本期内制造业女性就业份额下降了约3.5个百分点,该结果在排除了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替代性解释后依旧成立。并且《劳动合同法》对制造业女性就业份额的负向冲击在法律制度环境不同的地区均存在。最后,本文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进一步考察了性别就业差距扩大的后果,发现女性就业份额下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并提高了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概率。本文的发现拓展了《劳动合同法》影响的研究视角,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结构变化,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琦 尹振宇 张志强
非正规就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型就业方式,其就业满意度是评价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利用probit回归等计量方法,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的异质性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非正规就业显著影响劳动者就业满意度,非正规就业的满意度"挤出效应"明显;第二,非正规就业降低了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且存在性别差异,非正规就业更加降低了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这种效应比男性劳动力高出38.5%;第三,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满意度"惩罚效应"最明显,其就业质量值得持续关注;第四,工作指标、人力资本禀赋对就业满意度亦产生了一定影响。劳动力市场发育和转型促成的非正规就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值得进一步关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东 刘金东
本文将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看作是一次施加严格劳动保护的自然实验,截取2004-2011年CHNS微观个体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新《劳动合同法》对女性和残疾人等就业弱势群体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虽然提升了女性就业者、残疾人就业者等就业弱势群体的合同保障程度,但却是以相对收入差距显著扩大为代价的。严格的劳动保护不能完全弥补市场机制带来的待遇差异,而只是将待遇差异从合同保障程度差异向收入水平差异的形式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媛媛 刘斌
本文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契机,实证分析了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11年的人工成本粘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企业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工的应对措施。结果发现:(1)《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剧了企业的人工成本粘性并具体表现为薪酬粘性;(2)《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民营企业人工成本粘性的影响程度更大,具体表现在《劳动合同法》还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用工粘性;(3)《劳动合同法》加剧的人工成本粘性导致了企业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工的可能性;(4)《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更大的人工成本粘性影响使民营企业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工的可能性更大。
关键词:
劳动保护 成本粘性 企业应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国强 罗楚亮
本文以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2004-2007年的观测数据为样本,利用ACF(2015)方法对工业企业的产出方程进行估计,并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工资方程,分别识别出工业企业的性别平均劳动生产率差距和性别工资差距。研究发现:(1)我国工业企业中男性平均劳动生产率比女性高72.2%,男性平均工资比女性高12.6%;(2)性别平均劳动生产率差距和性别工资差距存在公司技术的异质性,高技术公司性别平均生产率差距与性别工资差距是一致的,低技术公司性别平均生产率差距要大于性别工资差距,相比工资而言,男性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要大于女性;(3)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女性比重"效应较为明显。本文从性别劳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振声
加拿大的劳动保护组织李振声加拿大十分重视劳动保护问题,政府对劳动者的劳动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对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提供法律保护,加拿大的宪法有劳动保护的专门条款,联邦政府以及有立法权的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宪法精神又分别制定出适用各不同行业和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田童 王琪延 韦佳佳
文章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1996年和2016年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务劳动时间性别差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家务劳动时间性别差异在20年间呈相对增加趋势;学历越高,家务劳动时间性别差异越小;家务劳动时间性别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已婚群体家务劳动时间性别差异大;做饭时间和购物时间性别差异一增一减。建议女性可以通过自身人力资本的提高,减少家务劳动时间的性别差异;男性在经营事业的同时,也需注意对家庭的经营,主动分担家务,实现家庭和谐。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娟 王明明
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性别差异视角实证测度分析工资激励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贡献。基准回归和处理效应的结果显示,工资激励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因果效应;从边际贡献角度来看,女性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作用显著高出男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工资激励更有助于提升女性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在优化企业整体工资激励机制、形成与劳动生产率增幅相匹配的薪资结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并发挥女性工资成本的激励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所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工资收入、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个性特征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有显著影响,而劳动保护、权益侵犯的影响并不显著。工资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镇就业的核心因素,农民工劳动保护和权益保护意识还不强。因此,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企业要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良好的工作福利,城镇相关部门要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关注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支出和成本等。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保护 工作福利 社会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建
文章使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21)调查数据,考察了职业流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职业流动通过“机会差异”和“回报差异”两个关键渠道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在机会差异方面,由于体制分割形成的流动机会不均衡分布以及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女性跨体制流动的几率明显低于男性,这限制了女性进入市场体系并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在回报差异方面,职业流动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对女性效果甚微,但对男性大有裨益。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两种差异化机制:一是收入溢价机制,即部门内部流动以及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跨部门流动大大增加了男性收入,但这些流动对女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十分有限;二是收入惩罚机制,体制外向体制内的跨部门流动增加了男性收入,却降低了女性收入。职业流动过程所引发的性别收入差距及其分异效应,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晶亮 冯帅章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祁毓 李祥云
当前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与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行为决策有着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放松对劳动的保护在相当程度造成了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走低。本文基于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数据的GMM方法着重考察和检验了财政分权驱动下放松劳动保护对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机理是,在财政分权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可能放松对劳动的保护并将其作为引资"优惠政策"和争取本地选民的重要手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而财政分权正是通过弱化劳动保护进行传导进而影响到劳动收入占比,因而财政分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显著地决定着劳动收入占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钟秋萍 齐顾波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性别差异 区域比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宇晨
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2002年和2013年的数据,从行业角度探究性别工资差距的地区差异。通过各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分行业分析,发现性别行业分布差异是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工资差距在性别行业隔离程度较高的地区较大,并且隔离程度增加越快的地区,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越迅速;性别行业隔离扩大了行业内性别特征回报率差异,进而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增加;在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性别行业隔离程度受性别行业歧视的影响也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