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65)
- 2023(3866)
- 2022(3168)
- 2021(3151)
- 2020(2630)
- 2019(5858)
- 2018(5906)
- 2017(10741)
- 2016(5767)
- 2015(5640)
- 2014(5497)
- 2013(5170)
- 2012(5002)
- 2011(4571)
- 2010(4644)
- 2009(3969)
- 2008(3884)
- 2007(3710)
- 2006(3191)
- 2005(2951)
- 学科
- 济(19408)
- 经济(19373)
- 管理(15583)
- 业(12626)
- 企(8740)
- 企业(8740)
- 中国(7643)
- 农(7214)
- 方法(7028)
- 财(6815)
- 家(6167)
- 数学(6062)
- 数学方法(6012)
- 国家(5996)
- 劳(5133)
- 劳动(5116)
- 农业(5083)
- 业经(4690)
- 制(4524)
- 财政(4454)
- 人事(4239)
- 人事管理(4238)
- 工作(3934)
- 学(3891)
- 政(3848)
- 融(3672)
- 金融(3672)
- 国家机关(3429)
- 机关(3429)
- 银(3320)
- 机构
- 大学(74523)
- 学院(72693)
- 济(31493)
- 经济(30870)
- 管理(27361)
- 研究(25800)
- 理学(23681)
- 理学院(23383)
- 管理学(23027)
- 管理学院(22865)
- 中国(20136)
- 财(16897)
- 京(15603)
- 科学(14471)
- 所(12767)
- 财经(12626)
- 经(11661)
- 中心(11522)
- 研究所(11440)
- 农(10611)
- 经济学(10546)
- 江(10344)
- 范(10289)
- 师范(10210)
- 北京(9950)
- 院(9523)
- 经济学院(9471)
- 财经大学(9463)
- 业大(9305)
- 师范大学(8465)
- 基金
- 项目(47835)
- 科学(37992)
- 研究(36849)
- 基金(35237)
- 家(30500)
- 国家(30227)
- 科学基金(25602)
- 社会(24437)
- 社会科(23061)
- 社会科学(23054)
- 基金项目(18122)
- 省(17280)
- 教育(17022)
- 划(15128)
- 自然(15004)
- 编号(14838)
- 自然科(14696)
- 自然科学(14695)
- 自然科学基金(14431)
- 资助(14201)
- 成果(13254)
- 部(11179)
- 重点(10796)
- 国家社会(10505)
- 课题(10312)
- 发(10140)
- 创(10075)
- 性(9920)
- 教育部(9898)
- 制(9700)
共检索到113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凯明 王钰冰 龚六堂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是机器由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主要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工业革命,本文研究了机器应用和劳动供给转变对生产结构转型和分配结构演化的影响。本文发现,只有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应用、劳动供给转变或通用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机器更多地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得脑力密集型生产方式更多地替代体力密集型生产方式,进而开启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机器和人的替代弹性还不高,机器的脑力工作偏向型技术还不成熟,那么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转换。为了稳定劳动收入份额,政府还应逐步加强机器收入税调节,形成工业革命红利由人民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与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毅 王军 秦志龙
将人工智能发展、劳动错配和人口要素流动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释三者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数理模型推导发现,人工智能切实改善了人口流动趋势,且通过有效矫正劳动错配更加显著地促进人口流动。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采集2010—2018年个体、企业和地级城市三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引致了人口在区域间的双向流动;(2)机制检验说明,矫正劳动错配是人工智能改善人口流动趋势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显著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3)人工智能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呈典型的非均衡事实特征。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对劳动错配的矫正作用以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典型异质性特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错配 人口流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卢晓东
劳动,对于人的成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将越来越弱化。劳动还将包括探索性劳动和艺术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九个坚持"。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智华 解彩霞
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化与拓展引发失业风险的加大,影响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诸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人工智能背景下失业劳动者的就业权、择业权、社会保险权以及民主参与权等权利实现面临困境。鉴于此,应完善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以限制技术性经济裁员,构建多雇主社会保险体系安全网,开征人工智能税,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以弥补法律规范与公共政策供给的不足,预防与化解失业风险,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生蕾 何云峰
人类现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整体上呈现为延续西方工业思想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劳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劳动功利主义。劳动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劳动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将劳动当作获取财富、名利、地位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当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能对人类的谋生劳动造成冲击,进而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以及生存本身面临深层次挑战。换而言之,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变革。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绝不是只有物质、经济、手段价值,劳动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人们理应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塑造劳动幸福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智能革命的发展契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幸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素凤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悄然来临,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解放人类劳动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风险和冲击。就中国的和谐劳动关系而言,它会使其在构建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劳动者的失业率将会提高、隐私权将更易受到侵犯、就业歧视将愈发严重;用人单位面临的解雇、就业歧视、侵犯隐私权纠纷数量将会增多;国家将面临着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传统劳动法调整功能消减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化被动为主动,劳动者应树立危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实现职业转型升级;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立法,并制定、完善公共服务政策。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和谐劳动关系 失业 社会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孟
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艰难转型。不断增强的技术变化要求劳动教育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以促进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工作世界的技能迁移要求劳动教育为教育者进入工作世界做准备,以支持受教育者实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结果;社会生活的变革要求劳动教育必须要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通过引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推动自身成为满足教育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对劳动技能转变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劳动教育转型。为推动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能力、打破教育边界,构建融合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框架。劳动教育实施部门可以从战略层面、教学层面、平台层面、制度层面提供支持,为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的劳动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车伟
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认为实施《劳动合同法》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调整我国目前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会严重损害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会增加正规企业的劳动成本,也不会严重加剧失业。但《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社会的最终影响还要靠时间来检验。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劳动力市场 失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珂 陈鹏
人工智能这一现代技术的应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就包括未来社会将消除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论断。在消除脑、体劳动差别中,人工智能的作用向度主要表现为:代替人类劳动过程中的"双向运动"以及能够促进新劳动形态的生成。然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同样有其限度: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最终只会导致社会群体间撕裂和对立状态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仅仅依靠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类脑、体劳动间的差别。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作用的向度与限度,才能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得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进程不仅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中断,反而以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前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甲楠 邢春冰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吴晓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均GDP实现了从1978年100多美元,到2020年接近1.1万美元的变化,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奇迹。能在40年后,把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然经济思想如此根深蒂固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这其中一定有奥妙。计划经济的一套理念、方法、政策、制度设计规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 王科斌 杨晓懿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城市群战略是其重要政策安排。基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视角,构建城市群政策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11个国家级城市群政策数据与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评估。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群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具体而言:在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机制方面,城市群政策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在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环境方面,城市群政策通过促进政府决策行动协同、产业分工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该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群政策提供了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减少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能够大幅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资本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有利于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股份制变革为新型股份制、不断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制度。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才能树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质劳动力 就业 劳动力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