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7)
2023(7878)
2022(6374)
2021(6318)
2020(5084)
2019(11835)
2018(11464)
2017(22227)
2016(11965)
2015(13056)
2014(12894)
2013(12978)
2012(12179)
2011(11351)
2010(11045)
2009(10109)
2008(10004)
2007(8872)
2006(7702)
2005(7277)
作者
(33479)
(28107)
(28038)
(27000)
(17944)
(13456)
(12585)
(10823)
(10752)
(10009)
(9849)
(9476)
(9134)
(9080)
(9042)
(8748)
(8316)
(8164)
(8078)
(7728)
(7060)
(6790)
(6782)
(6416)
(6384)
(6317)
(6251)
(5724)
(5713)
(5593)
学科
(54245)
经济(54196)
(29872)
管理(29344)
方法(25581)
数学(23607)
数学方法(23450)
(21630)
企业(21630)
中国(18460)
(14186)
(12967)
贸易(12956)
(12734)
(12011)
(11182)
(10148)
金融(10148)
(10097)
银行(10085)
(10053)
(9812)
农业(9071)
业经(8864)
(7549)
(6878)
财务(6864)
财务管理(6850)
(6810)
关系(6751)
机构
大学(175226)
学院(170337)
(85157)
经济(83948)
研究(67202)
管理(62478)
中国(54002)
理学(53793)
理学院(53156)
管理学(52302)
管理学院(51959)
(37983)
(37454)
科学(36938)
(34074)
财经(31117)
研究所(30929)
经济学(29422)
中心(29169)
(28769)
(27803)
经济学院(26525)
北京(24429)
(24071)
财经大学(23726)
(22886)
业大(22417)
农业(21901)
(20908)
师范(20700)
基金
项目(112887)
科学(90706)
基金(87827)
研究(80320)
(78163)
国家(77652)
科学基金(65693)
社会(55528)
社会科(52959)
社会科学(52948)
基金项目(44576)
自然(41381)
自然科(40524)
自然科学(40513)
自然科学基金(39871)
(37784)
资助(37491)
教育(36173)
(34411)
编号(28469)
(27722)
重点(25759)
国家社会(25526)
中国(24990)
教育部(24135)
成果(23885)
(23883)
(22901)
(22513)
人文(22214)
期刊
(88194)
经济(88194)
研究(56444)
中国(35898)
(28096)
学报(27429)
科学(26556)
(24707)
管理(24238)
大学(21153)
(20506)
金融(20506)
学学(20052)
财经(17204)
农业(16859)
经济研究(16641)
(14963)
教育(13028)
(12816)
问题(12122)
技术(11868)
国际(11766)
世界(11425)
业经(11125)
(10123)
统计(9397)
技术经济(8725)
理论(7905)
(7859)
(7296)
共检索到262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杰  朱钰凤  
劳动供给弹性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判断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变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弹性和劳动时间弹性,观察劳动供给弹性的趋势性变化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参与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对于工资水平的边际效应2005年的1.23下降到2018年的0.53;2005年流动人口劳动时间对于工资水平的弹性值为0.15,2011-2018年下降到0.09。劳动供给弹性快速下降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二元经济阶段向新古典经济阶段转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雅楠  
伴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劳动力将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认识劳动力供给潜力的核心是准确地估计出劳动供给弹性。本文在总结和评述国内外劳动供给弹性估计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选用离散选择模型分别估计2001、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外来女性、外来男性、本地女性和本地男性的劳动供给弹性。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外来劳动力还是本地劳动力,工作时间弹性和劳动参与弹性都有下降的趋势;但女性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参与弹性显著大于男性,本地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和参与弹性大于外来劳动力;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弹性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进  张涛  
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供给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考察工资上涨能否增加转移劳动力供给。将劳动供给弹性区分为外出持续时间弹性和外出的参与弹性。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外出持续时间弹性远小于外出参与弹性,提高工资可以增加外出打工的可能性,但对外出持续时间影响较小,男性的时间弹性为0.40,女性为0.68。时间弹性在不同群体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工资对较高教育程度者、老一代的外出时间并没有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世伟  周闯  
本文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和男性的劳动参与弹性,结果表明:女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明显大于男性劳动供给工资弹性;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体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均逐渐减小。因此,设计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有助于城镇贫困的削减和收入差距的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静  
文章利用贝叶斯方法和广义最大熵方法,对中国16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并通过比较,确定了各产业部门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值,为在CGE模型中使用CES函数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闵师  项诚  赵启然  王晓兵  
本文利用198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粳稻、大豆、棉花和油菜籽6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函数与效率方程,并着重比较分析了不同农产品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研究表明,直接替代弹性与Allen替代弹性方法低估了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而Morishima替代弹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在6种主要农产品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都有显著的替代性;其中,小麦生产作业中机械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劳动力投入,而其他农产品尤其是棉花与粳稻生产的机械化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参考,而且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世伟  周闯  
本文应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方程和劳动参与方程进行了联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个人能力和家庭教育背景对市场工资水平均具有正向影响,女性和男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8.70%和5.50%;工资、教育年限、党员和户主身份对个体劳动参与的概率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龄对个体劳动参与的概率具有负向影响,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分别为0.157和0.067。因而,实施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劳动参与和提升工资水平,有助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尚拱  
改革十多年来,农村中有大量的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转移到其它行业。但是,农业劳动中还有更多的劳动力,他们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忙后则流向其它行业,我们称这部分人是农业劳动力中的流动劳动力。他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及非农业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何估计这部分劳动力人数及他们的流向极为重要。本文充分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芳华  姬晨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本文基于2015—2019年河南省新县各行政村经济活动发生的随机差异性变化,以农村生产性用电量指标度量村级经济活动强度,构造准自然实验,利用村边界的外生性以及“断头路”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的非连续性,采用空间断点回归的方法,估算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弹性。本文发现:在当前农村经济活动增长幅度下,男性劳动力的流动选择没有显著变化,中青年女性劳动力留在本地工作的概率显著提高,回流弹性为0.28,原因在于女性劳动力留在当地的非经济收益更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女性劳动力回流损失了家庭收入(相比基础年份,样本期内处理组家庭年人均自有收入的总增长量比控制组低6576元),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非经济收益(处理组学生中考成绩平均比控制组高108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非经济收益越大的家庭,中青年女性的回流概率越大,回流弹性也越大。本文的发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博  
一、数据 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是从1993年开始编写的,其中只收入了1993~2000年的工业分类别劳动力工资的数据,所以论文的数据的时间跨度只有8年,这会使论文的模型估计值有一定的不准确性。但即使《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琦  
针对已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估算了1993-2007年期间个体业主和农户混合收入、雇员报酬和这一期间的劳动份额。结果显示,无论是劳动者报酬、雇员报酬还是包含个体业主和农户劳动收入在内的劳动报酬,其在GDP中的份额从1995年以后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2002年之后加速下降。分析表明,个体经济发展滞后是劳动份额较低并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因而使个体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现阶段扭转劳动份额下降趋势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荣坦  
本文对中国1978-2012年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进行了估计。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估计值,本文考虑到了这段时间内劳动者报酬统计口径的两次改变,计算出了统计口径统一、可比的劳动者报酬数据;还考虑到不完全竞争环境下,价格加成的存在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估计的影响,测算了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价格加成的变化。然后,本文运用更适合小样本估计的ARDL(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方法估计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发现在考虑到价格加成的情况下,替代弹性明显大于1。而不考虑价格加成的时候,替代弹性非常接近1。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鸿  郭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