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35)
- 2023(15968)
- 2022(13729)
- 2021(12693)
- 2020(10493)
- 2019(24080)
- 2018(24131)
- 2017(46249)
- 2016(25080)
- 2015(28125)
- 2014(28265)
- 2013(28267)
- 2012(26476)
- 2011(24115)
- 2010(24348)
- 2009(22281)
- 2008(21584)
- 2007(19116)
- 2006(17252)
- 2005(15651)
- 学科
- 济(122285)
- 经济(122182)
- 管理(68452)
- 业(65529)
- 企(51525)
- 企业(51525)
- 方法(47425)
- 数学(41263)
- 数学方法(40840)
- 中国(32668)
- 农(30465)
- 地方(29588)
- 业经(25058)
- 学(24666)
- 财(23419)
- 农业(20982)
- 制(19185)
- 贸(18624)
- 贸易(18611)
- 易(17910)
- 环境(17356)
- 地方经济(17215)
- 理论(17191)
- 融(16840)
- 金融(16839)
- 银(16791)
- 银行(16736)
- 和(16715)
- 行(16161)
- 技术(15844)
- 机构
- 大学(365699)
- 学院(363793)
- 济(154741)
- 经济(151522)
- 管理(140994)
- 研究(130376)
- 理学(121138)
- 理学院(119727)
- 管理学(117585)
- 管理学院(116929)
- 中国(96684)
- 科学(79577)
- 京(79343)
- 财(67861)
- 所(66636)
- 研究所(60472)
- 农(60421)
- 中心(57647)
- 财经(54108)
- 江(54068)
- 业大(54030)
- 北京(51015)
- 范(49519)
- 经(49153)
- 师范(49052)
- 经济学(47124)
- 农业(47016)
- 院(46962)
- 州(43542)
- 经济学院(42140)
- 基金
- 项目(242709)
- 科学(190725)
- 研究(177539)
- 基金(175450)
- 家(152990)
- 国家(151706)
- 科学基金(129571)
- 社会(112382)
- 社会科(106568)
- 社会科学(106539)
- 省(94419)
- 基金项目(92680)
- 自然(83360)
- 自然科(81369)
- 自然科学(81354)
- 教育(81108)
- 自然科学基金(79879)
- 划(79621)
- 资助(73234)
- 编号(71688)
- 成果(58813)
- 发(55490)
- 重点(54412)
- 部(53412)
- 课题(50300)
- 创(49509)
- 创新(46248)
- 国家社会(46180)
- 科研(45930)
- 教育部(45775)
- 期刊
- 济(178605)
- 经济(178605)
- 研究(113899)
- 中国(74923)
- 学报(56869)
- 农(55123)
- 管理(53211)
- 科学(53097)
- 财(49052)
- 大学(43127)
- 教育(41437)
- 学学(40437)
- 农业(38240)
- 融(33244)
- 金融(33244)
- 技术(32591)
- 经济研究(29090)
- 业经(27878)
- 财经(26841)
- 经(23095)
- 问题(22762)
- 技术经济(19612)
- 图书(19293)
- 业(19269)
- 理论(17800)
- 统计(17115)
- 科技(17043)
- 现代(16607)
- 资源(16399)
- 贸(16258)
共检索到553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曹亚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资本、土地等要素与劳动力在部门间相伴流动,随着要素持有者议价能力的持续上升,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模式变动急剧且成因趋于复杂多样,这将通过劳动估价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拐点的出现,并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应从微观个体决策动因、劳动回报重估及多要素均衡配置与经济增长互动等角度采取应对措施:考虑统筹配置城乡要素,并将生产要素适度向农村倾斜;基于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结构顺利转化;调整要素结构水平,扭转要素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过度配置现状。
关键词:
要素配置 劳动转移 经济均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亚 陈浩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中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两潮两荒"产生的内在联系及演进态势。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反复与要素配置失衡相伴,而要素估价偏误、供求市场扭曲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总量相对过剩与局部区域、产业劳动供给不足相伴,且劳动力供求变动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由此,文章建议将人力资本差异作为估价依据并剔除非市场干扰因素,构建要素配置预警机制以及政策的预先推出来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关键词:
估价 农村劳动力 要素配置 失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张晓云 邓光耀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展传统经济增长分解方法并构建反事实框架研究要素错配的经济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配置在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要素重置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反事实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张晓云 邓光耀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
关键词:
要素重置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反事实分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军令 穆远东
目前中国煤炭钢铁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在对其进行去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就业等经济现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在一个加入库存供给模块的CGE模型框架下,利用一般均衡分析去产能控产量对劳动要素再配资的影响。分析表明:去产能过程中适量减产去库存,全国就业总量有一定的下降,煤炭钢铁行业释放的闲置劳动力,部分被其他产业吸纳,并促进了这些产业的产出,转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最后结合中国当前情况,就去产能过程出现的一些负效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去产能 去库存 再配置 CGE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军令 穆远东
目前中国煤炭钢铁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在对其进行去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就业等经济现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在一个加入库存供给模块的CGE模型框架下,利用一般均衡分析去产能控产量对劳动要素再配资的影响。分析表明:去产能过程中适量减产去库存,全国就业总量有一定的下降,煤炭钢铁行业释放的闲置劳动力,部分被其他产业吸纳,并促进了这些产业的产出,转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最后结合中国当前情况,就去产能过程出现的一些负效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去产能 去库存 再配置 CGE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孟
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着力经济恢复和建设,经济增长在波动中持续推进,至今已经走过60余年历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背景的新阶段。其中,我国的增长业绩举世瞩目,工业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丹 戴政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陆康强
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影响很大、应用很广的衡量人类发展成就的综合指标,但其传统算法存在两个统计缺陷:其一是缺乏对各向度本身的分布敏感性;其二是没有考虑各向度之间的均衡性。本文针对后者,采用测度准则法,提出一种以要素均衡为导向的人类发展指数改进法。实证研究显示,与人类发展指数的传统及现行算法相比较,此改进既能更好地体现人类发展的要义,也可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统计鉴别力,所以可作为计算人类发展指数的一种新选择。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 要素均衡 准则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云莺
税权配置反映着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特别是税收收益权配置的直接结果决定着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配置格局,并通过政府对财力的运用影响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而地方政府的财力配置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词:
税权配置 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分税制改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薛凤旋
近5年来,我国学术界及政界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议题,乃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模式转变问题。发展内需以及产业向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成为共识。一些重要经济地区的领导,如广东省近两年来提出珠三角要"腾笼换鸟",引起目前珠三角的主导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界的恐慌。对这些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求之不得的工业,我国是否应抛弃?对我国最具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及产业政策,应如何推行?文章的简单答案是:紧依国情,寻求经济均衡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胡运禄 杨林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以多地区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要素禀赋质量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市场规模因素,虽然要素禀赋数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毕竟不起主要作用。由此,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
关键词:
市场规模 要素禀赋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长华 陈立泰 田园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06-2015年劳动力市场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动态演进过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小幅波动且呈下降趋势,长三角、长中游、成渝城市群均呈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趋势,而黔中滇中城市群则呈现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五大城市群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基本维持50%左右的水平;进一步通过Markov链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状态相对稳定,各类型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分布均匀,尤其在低水平地区与高水平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华
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大连经济均衡发展林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囊括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及经济资源在区际间的合理配置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则是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侧面———地区经济如何均衡发展,具体来说,如何纠正大连地区各县、区间经济差异,维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