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5)
2023(4150)
2022(3440)
2021(3091)
2020(2615)
2019(5974)
2018(5663)
2017(11143)
2016(5756)
2015(6131)
2014(5890)
2013(5936)
2012(5510)
2011(5028)
2010(4974)
2009(4507)
2008(4420)
2007(3943)
2006(3562)
2005(3319)
作者
(15732)
(13141)
(13121)
(12563)
(8324)
(6310)
(5971)
(5093)
(5059)
(4634)
(4572)
(4514)
(4290)
(4225)
(4178)
(4029)
(3931)
(3922)
(3786)
(3625)
(3260)
(3250)
(3141)
(3101)
(3005)
(2912)
(2842)
(2701)
(2627)
(2589)
学科
(31073)
经济(31051)
管理(12432)
(11543)
方法(11241)
地方(10290)
数学(10255)
数学方法(10143)
中国(8645)
(7711)
(7330)
企业(7330)
地方经济(7098)
农业(5661)
(5292)
劳动(5275)
(5123)
业经(4511)
(4407)
贸易(4405)
关系(4354)
(4248)
(4223)
(3856)
金融(3855)
环境(3709)
理论(3399)
(3379)
(3345)
(3193)
机构
大学(79338)
学院(78360)
(35541)
经济(34937)
研究(29406)
管理(28389)
理学(24709)
理学院(24359)
管理学(23795)
管理学院(23632)
中国(22217)
科学(17612)
(16839)
(15083)
(14771)
研究所(13438)
中心(13377)
(12185)
(12136)
财经(12131)
经济学(11883)
(11684)
师范(11587)
(11101)
(10845)
经济学院(10699)
业大(10541)
北京(10510)
师范大学(9657)
农业(9345)
基金
项目(55250)
科学(44843)
基金(41464)
研究(40042)
(36368)
国家(36116)
科学基金(31107)
社会(27447)
社会科(26131)
社会科学(26125)
基金项目(21667)
(21160)
自然(19254)
自然科(18845)
自然科学(18841)
自然科学基金(18462)
教育(18427)
(18049)
资助(16814)
编号(15627)
重点(12926)
(12818)
成果(12524)
(12390)
国家社会(12085)
课题(11123)
(11038)
教育部(10709)
发展(10589)
科研(10585)
期刊
(38124)
经济(38124)
研究(23829)
中国(18445)
学报(12066)
科学(11743)
(10824)
管理(10638)
(10508)
大学(9399)
教育(8933)
学学(8705)
农业(7287)
(7271)
金融(7271)
经济研究(6795)
技术(6769)
财经(5964)
业经(5504)
(5235)
资源(4887)
问题(4871)
统计(4693)
(4370)
(4264)
(4077)
(3860)
技术经济(3840)
决策(3802)
国际(3739)
共检索到120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邹燕  宋一淼  
从我国各区域劳动份额变动的产业分解可以发现,1995~2007年,西部、中部、东部的产业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同向作用,共同拉低了总体劳动份额。其中,产业间效应或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更大。只有东北地区1995~2003年出现了产业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反向变动、相互抵消。各区域的结构变动在2003年之前是相同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但在2004年之后表现出差异性,即东部以外的三大区域在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2007年以来,这一趋势在中西部得到延续,但产业间效应导致劳动份额下降的作用减缓。各区域的产业内效应由负变正,抵消掉了负的产业间效应,导致总体劳动份额回升...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荫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每次调整均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目标,实施效果亦明显不同。中央在继续实施"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新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个支撑带"战略。"三个支撑带"战略呈现出如下特点:主题鲜明且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战略布局中承担更大责任;战略重点和推进路径更为清晰合理;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更加坚强有力。新时期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应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框架内涵,积极促进新老战略的衔接融合,逐步建立以类型区为导向的区域政策体系,加快健全保障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雄英  雷钦礼  
本文通过数理经济模型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决定社会产品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高低的因素,除了政府的生产税税率之外,主要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且二者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都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而当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时,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劳动收入份额就越高。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还表明,劳动者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率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相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也随经济周期反向波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飞兰  
本文首先从经验证据上分析了中国劳动份额波动与生产率波动、产出波动之间的关联性,考察了中国劳动份额在经济周期中的波动特征。然后,将要素收入份额的可变性假定引入RBC模型中,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生产率冲击与要素收入份额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中国劳动份额波动在经济周期中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份额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较强的持续性以及逆周期性;本文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波动特征,在产出、消费波动上的Kydland-Prescott比率分别高达93%、91%,分别解释了投资、资本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草原  王美花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模型,本文揭示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短期经济波动(包括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中的一般特征。研究显示,劳动收入份额在产出波动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则呈现出"U型"变化轨迹。在控制了短期经济波动并考虑模型的动态性之后,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仅仅是一种短期"逆周期"现象,而并非伴随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工资粘性"及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某些特殊因素使劳动报酬不能随着产出增长和价格变化而迅速调整,是短期经济波动能够显著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原因。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曙光  彭璧玉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不仅通过消费需求作用于经济增长,还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机制影响经济增长;同时,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需求结构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影响。高积累、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需求条件表明:现阶段,偏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未来需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工会力量等方面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露晞  
近年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由劳动部门向非劳动部门转移造成的。发达地区资本要素市场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劳动要素人力资本禀赋的提升可以增加劳动收入在GDP中的份额。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要素市场的开放化程度较低和人力资本的规模低,这种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为改善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政府应适度加快资本要素开放程度,并着力提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钱晓烨  迟巍  
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但劳动者对这一经济成果的分享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年来,GDP中劳动报酬占比的逐年下降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都不尽相同。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差异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采用1997~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劳动收入份额及其演变的地区差异,发现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地区有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其后,建立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对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所有制构成。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劳动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郝枫  
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挖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要素分配数据,发现劳动份额具有"■型"演进规律,"水平型"和"U型"规律均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以此为经验标准,审视我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对一般演进规律的偏离,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琦  
针对已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估算了1993-2007年期间个体业主和农户混合收入、雇员报酬和这一期间的劳动份额。结果显示,无论是劳动者报酬、雇员报酬还是包含个体业主和农户劳动收入在内的劳动报酬,其在GDP中的份额从1995年以后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2002年之后加速下降。分析表明,个体经济发展滞后是劳动份额较低并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因而使个体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现阶段扭转劳动份额下降趋势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卢轼  
要进一步加大劳动行政执法力度问题■卢轼我县劳动监察大队自1995年成立以来,已查处了大批的劳动违法案件,既有力地保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也有效地保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贯彻执行,促进了劳动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近来在劳动监察活动中,...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近些年来,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水平较大幅度提高以来,一些学者感叹人口红利正在丧失,许多企业对成本上升叫苦连天,加之又遭遇当前经济运行的倒春寒,人们对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莫衷一是,甚至有人对工资水平的上升忧心忡忡。笔者认为,不能就劳动关系谈劳动关系,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根据国民经济的时空定位判断劳动关系的基本走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舒鸿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国清  肖育才  
全球公共产品是传统公共产品研究内容的拓展,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对全球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全球公共产品的分类、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方式、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原因、全球公共产品的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未来全球公共产品重点研究的方向,应是供应主体、供给融资方式、供给决策规则和过程、供给管理监督激励机制和国际公共财政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