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9)
2023(11578)
2022(9585)
2021(8588)
2020(7052)
2019(15776)
2018(15221)
2017(29295)
2016(15828)
2015(16965)
2014(16802)
2013(16641)
2012(15641)
2011(14439)
2010(14430)
2009(13253)
2008(12985)
2007(11615)
2006(10309)
2005(9205)
作者
(49585)
(41789)
(41728)
(39551)
(26678)
(20033)
(18553)
(16099)
(15843)
(14754)
(14725)
(13729)
(13645)
(13281)
(13212)
(12732)
(12408)
(12290)
(12092)
(12003)
(10539)
(10273)
(10124)
(9648)
(9550)
(9285)
(9245)
(8572)
(8442)
(8217)
学科
(86830)
经济(86746)
管理(43947)
(42107)
方法(33633)
(32238)
企业(32238)
数学(30157)
数学方法(29910)
中国(19189)
(18652)
(18406)
地方(18336)
(17089)
业经(15354)
(13459)
贸易(13456)
农业(13131)
(13024)
地方经济(12786)
(12524)
环境(11908)
(11645)
金融(11644)
(10984)
银行(10932)
(10473)
(10061)
财务(10046)
财务管理(10029)
机构
大学(241156)
学院(238669)
(110731)
经济(108960)
研究(87940)
管理(86834)
理学(76356)
理学院(75427)
管理学(74017)
管理学院(73598)
中国(63863)
科学(55357)
(48700)
(48334)
(47270)
(46194)
研究所(42674)
业大(39761)
财经(39082)
农业(38472)
中心(38021)
经济学(37101)
(35786)
(34545)
经济学院(33437)
(30831)
北京(29843)
财经大学(29358)
(29181)
师范(28732)
基金
项目(165318)
科学(130468)
基金(124645)
(112920)
国家(112069)
研究(109928)
科学基金(94452)
社会(75506)
社会科(71852)
社会科学(71830)
基金项目(65927)
(62733)
自然(62620)
自然科(61275)
自然科学(61249)
自然科学基金(60217)
(53852)
资助(50782)
教育(49260)
编号(38831)
重点(37945)
(36811)
(35714)
(34108)
国家社会(33307)
科研(32446)
计划(32293)
创新(32189)
教育部(31228)
成果(30400)
期刊
(119352)
经济(119352)
研究(69147)
学报(47448)
(42706)
中国(42180)
科学(40973)
(35150)
大学(34632)
学学(33666)
管理(31396)
农业(28425)
经济研究(21814)
(21573)
金融(21573)
财经(20807)
(18007)
技术(16816)
业经(16656)
问题(15746)
(14836)
教育(13966)
技术经济(12991)
(12623)
业大(12507)
统计(12368)
(12360)
世界(11648)
商业(11367)
(11169)
共检索到345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飞兰  
本文首先从经验证据上分析了中国劳动份额波动与生产率波动、产出波动之间的关联性,考察了中国劳动份额在经济周期中的波动特征。然后,将要素收入份额的可变性假定引入RBC模型中,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生产率冲击与要素收入份额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中国劳动份额波动在经济周期中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份额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较强的持续性以及逆周期性;本文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波动特征,在产出、消费波动上的Kydland-Prescott比率分别高达93%、91%,分别解释了投资、资本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  
投资波动是形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投资波动性具有经济增长率的减损效应,因而最优投资路径应该具有适度的光滑性。实证结论表明,目前我国投资增长率和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水平之间具有方向不同的相关性,投资需求波动的平稳性是经济波动稳定性的主要原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基础设施等低产出投资比重过大,导致投资率形成较弱的产出驱动能力。为此积极财政政策需要适度修改期限结构和投资结构,以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轶群  李晓春  
文章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性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1978~2009年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了技术冲击对中国劳动力转移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劳动力转移存在显著的周期波动性,与产出是顺周期;二是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尤其是技术冲击能够解释一半以上劳动力转移的波动;三是技术冲击对产出、居民消费、投资和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正向冲击,而对就业产生了负向冲击,其中,技术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大,对产出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次之,对投资影响最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曾铮  
本文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结构失衡和调整的影响。本文在科学界定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这一典型事实后,基于波动周期阶段分别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失衡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基本原因。由此,本文提出了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我国产业优化调整和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金平  朱鸿  
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独立于经济运行、是否具有"非中性"特征,是金融周期理论研究的起点。金融周期怎样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传导机制如何,则是金融周期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不稳定理论基本上构成了金融周期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短期波动具有加速器作用,该作用具有非对称性;金融周期能够预测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对中长期经济增长波动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开忠  欧阳一漪  王宇光  
通过研究197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水平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省域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平滑化、微波化特征,1995年后协动性水平明显增强,密度、距离、分割、异质性(即"4D")对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在"4D"影响中,地理毗邻与周期协动性负相关,反映出我国相邻各省域间分割严重,行政和贸易壁垒问题较强;人均GDP差距与周期协动性正相关,反映出我国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水平整体虽然提高,但人均收入扩大的趋势尚未改善。在分区域"4D"影响分析中发现,东部地区受外商直接投资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人均GDP差距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地理毗邻变量在东、中、西部三地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三地内部省域分割仍然比较严重,区域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付一婷  王勇  
本文利用均值—条件异方差模型检验了我国产出增长率中的条件波动性(条件标准差)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结构VAR模型的冲击反应函数描述了增长率波动性和经济增长率水平之间交互影响的动态传导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波动性对经济增长水平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体现出经济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趋势之间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发展规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质,特别是经济处于回升时期的经济政策方向与经济周期的扩张方向基本一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趋势之间的正相关性预示着我国新出现的经济波动将是一轮上升型经济波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张海燕  
我国的经济周期形态已经出现了新的态势 ,在经济周期分界模糊和波动性降低的同时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关联和反应方式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 ,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市场规模和体制转变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经济周期形态和波动性模式的改变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已经从经济“软着陆”阶段逐渐转变为经济“软扩张”阶段 ,方向性、规则性和阶段性更为明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促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 ,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构筑和形成我国经济的第一轮增长型长波的主体。
[期刊] 预测  [作者] 许月丽  战明华  
在年度总量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1997~2007年时段内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一是利率政策效应在经济高涨与低迷时是不同的;二是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存在重大差别;三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具有结构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的政策含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志帆  
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将转型期划分为改革开放探索阶段和改革深化阶段。描述性分析表明,前一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后一阶段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颖  唐晓彬  武一  
文章对我国1952~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发现二机制状态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刻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比较适合,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平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秀芳  
改革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特征说明了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增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经济运行就表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市场条件与生产条件相背离是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市场表现;生产条件短期是难以改变的,而市场条件的改变又是相对迅速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适时地调整并改变市场条件,使之与生产条件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应该适时适度,否则,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较大幅度波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坤  陆尚瑜  
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从已经经历的十轮经济周期看,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变迁、低效的政府投资和经济结构不平衡。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助于熨平我国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