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7)
2023(6035)
2022(5103)
2021(4686)
2020(4029)
2019(8995)
2018(8945)
2017(17171)
2016(9447)
2015(10684)
2014(10638)
2013(10380)
2012(9400)
2011(8480)
2010(8512)
2009(8135)
2008(8101)
2007(7203)
2006(6417)
2005(6011)
作者
(25656)
(21591)
(21544)
(20538)
(13614)
(10187)
(9797)
(8284)
(8134)
(7792)
(7393)
(7241)
(6957)
(6956)
(6886)
(6613)
(6377)
(6365)
(6352)
(6233)
(5482)
(5206)
(5062)
(4960)
(4926)
(4844)
(4776)
(4736)
(4290)
(4161)
学科
管理(35402)
(35215)
经济(35133)
(32601)
(28138)
企业(28138)
方法(15697)
数学(13363)
数学方法(13210)
(13194)
(12645)
中国(10353)
(10150)
业经(8967)
(8620)
(8393)
财务(8365)
财务管理(8347)
企业财务(7986)
体制(7500)
(6925)
银行(6911)
农业(6611)
(6557)
(6543)
贸易(6541)
技术(6448)
(6426)
(6375)
(6371)
机构
大学(135271)
学院(134256)
(58024)
经济(56877)
管理(53602)
理学(46377)
理学院(45929)
管理学(45251)
管理学院(44998)
研究(41907)
中国(33257)
(30606)
(27300)
财经(23706)
科学(22726)
(21472)
(20354)
(20091)
中心(19591)
经济学(18420)
(18185)
研究所(17726)
财经大学(17635)
业大(17240)
北京(17012)
经济学院(16459)
(16043)
师范(15865)
(15521)
商学(15287)
基金
项目(88702)
科学(71802)
基金(66750)
研究(66061)
(57019)
国家(56557)
科学基金(49840)
社会(44329)
社会科(42101)
社会科学(42095)
基金项目(35249)
(33711)
自然(31512)
教育(31503)
自然科(30831)
自然科学(30826)
自然科学基金(30298)
(28274)
资助(26952)
编号(26156)
(22974)
成果(21869)
(20952)
重点(19791)
(18976)
教育部(18784)
国家社会(18685)
课题(18305)
人文(18135)
创新(17833)
期刊
(64740)
经济(64740)
研究(40783)
中国(30742)
(25622)
管理(22040)
学报(17892)
科学(17711)
(16686)
大学(14812)
教育(14533)
(14107)
金融(14107)
学学(14050)
财经(12682)
技术(11257)
(10855)
农业(10525)
经济研究(10124)
业经(10022)
问题(8286)
理论(6495)
财会(6383)
(6335)
技术经济(6106)
现代(5985)
(5958)
会计(5946)
科技(5742)
实践(5694)
共检索到204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太增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份额处于较低水平。劳动份额偏低是劳动者缺乏讨价还价能力的表现,而此种能力取决于一系列制度因素:劳动力市场结构,工人的选择权和第三方力量,工资的历史传统和有关最低工资的规定。我国的制度环境具有明显的资方偏向同时,由资方偏向的制度环境造成的劳动份额过低的格局只有通过改变制度环境来实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盛丹  
本文采用2004~2007年3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运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方法,考察了外资进入对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企业进入对中国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产生了正向作用,而港澳台企业的进入则恶化了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外资所在行业竞争程度的增强以及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外资企业出口倾向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特征是导致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加速。劳动者报酬份额作为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率下降与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具有较高的耦合性。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率,是有效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在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实现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协调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在分析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的经验事实,重点探讨影响居民消费率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共同因素和未来一段时期居民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社建  李振明  
近年最终消费率持续降低,最终消费率走低是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压力、民生滞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由于劳动者报酬份额过低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是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通过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是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慧文  
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一定的前提下,现实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而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受制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制度因素是造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计划经济时代低工资制度的形成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低工资制度的延续以及由此形成的以低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其他一系列厂商偏向的制度环境是我国劳动者缺乏讨价还价能力、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因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使得要改变这种偏向型的制度环境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国强  
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劳动者就业不平等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层面着手,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不平等就业制度,加快构建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统计制度、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援助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晓昉  
劳动者预告辞职权对劳动者进行倾斜性保护,赋予劳动者充分的职业选择自由,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实现劳动力的最大价值。但现实中,因法律规定过于宽泛,引发了不少实务问题,建议立法机关或司法解释机关等部门针对实务中的疑难问题,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或司法解释等形式,对劳动者预告辞职制度的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完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阳  
2006年以来,农民工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日渐活跃,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歧视性政策,平等的劳动权利受到侵害。因此,必须尽快纠正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一)机会不平等1.就业的行业、工种受限制。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华波   柴海山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慧文  
对劳资契约剩余占有的不均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较低的重要表现。不完全劳资契约条件下,对剩余权利的占有带来剩余收益。劳动者获取契约剩余收益的多寡取决于占有剩余权利的多少,而剩余权利的配置取决于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的高低。既定的劳动供求关系下,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的高低主要受制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它和制度偏好成正比。本文主要从制度偏好对谈判能力和劳资契约剩余分配的作用机制入手,阐明我国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较低、契约剩余份额较少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岩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劳动份额快速下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文章从财政分权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在财政分权的激励和约束之下,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晋升的目标,弱化对劳动者的保护,以便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文章通过建立2000-2009年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的省级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财政分权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区域差异,并提出改进目前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士莲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加强我国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关系百姓就业的民生工程,也关系到我国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国家层面、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文章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义、推进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促进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陆敬波  李超  
劳动者预告解除制度是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中的重要制度,其旨在保护和规范劳动者的择业自由。重要制度本应进行精细地设计,而我国目前关于劳动者预告解除制度的法律规范却寥寥数笔,难以对劳动者的单方预告解除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在预告解除制度已施行多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审视,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从而彰显制度的公平正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