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24)
2023(2765)
2022(2312)
2021(2222)
2020(1965)
2019(4726)
2018(4685)
2017(9234)
2016(5187)
2015(5828)
2014(5822)
2013(5640)
2012(5124)
2011(4520)
2010(4645)
2009(4349)
2008(4110)
2007(3572)
2006(3084)
2005(2732)
作者
(14259)
(12155)
(11859)
(11230)
(7523)
(5651)
(5439)
(4710)
(4515)
(4239)
(4057)
(4051)
(3911)
(3750)
(3701)
(3637)
(3618)
(3459)
(3440)
(3283)
(2997)
(2900)
(2869)
(2761)
(2717)
(2677)
(2637)
(2471)
(2441)
(2393)
学科
(25414)
经济(25398)
方法(16328)
数学(15454)
数学方法(15147)
管理(13773)
(13252)
(9943)
企业(9943)
中国(6198)
(5895)
(5149)
劳动(5132)
(4466)
农业(4287)
(3863)
理论(3860)
(3834)
(3704)
贸易(3703)
(3624)
业经(3581)
(3245)
金融(3245)
(3186)
地方(2810)
(2690)
(2669)
银行(2662)
人口(2661)
机构
大学(72993)
学院(72534)
(30909)
经济(30420)
管理(28760)
理学(25627)
理学院(25397)
管理学(24548)
管理学院(24434)
研究(21824)
中国(16945)
(14452)
科学(13620)
(12685)
(11108)
(11053)
业大(10995)
财经(10847)
中心(10271)
经济学(10128)
研究所(10054)
(9959)
(9778)
经济学院(9172)
北京(9026)
农业(8673)
(8394)
师范(8300)
财经大学(8281)
(7786)
基金
项目(51447)
科学(41101)
基金(38762)
研究(35256)
(33850)
国家(33624)
科学基金(29311)
社会(23362)
社会科(22299)
社会科学(22295)
(19833)
基金项目(19721)
自然(19659)
自然科(19278)
自然科学(19278)
自然科学基金(18907)
资助(17545)
教育(17181)
(16919)
编号(13555)
(11505)
重点(11453)
成果(10635)
(10419)
教育部(10120)
科研(10103)
(9962)
国家社会(9947)
创新(9722)
人文(9709)
期刊
(28654)
经济(28654)
研究(18227)
中国(13666)
学报(11460)
管理(10540)
科学(10356)
(9885)
大学(8878)
(8853)
学学(8513)
技术(7018)
统计(6893)
农业(6693)
(6277)
金融(6277)
教育(6133)
(6049)
决策(5646)
财经(5471)
经济研究(4989)
(4630)
技术经济(4278)
业经(4216)
问题(3983)
理论(3617)
(3547)
资源(3321)
实践(3304)
(3304)
共检索到100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郝枫  
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挖掘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要素分配数据,发现劳动份额具有"■型"演进规律,"水平型"和"U型"规律均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以此为经验标准,审视我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对一般演进规律的偏离,并探讨其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稻葵  刘霖林  王红领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导致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发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呈现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升,转折点约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该U型规律的理论模型。这一发现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本文还发现,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是基本符合这一规律的。此外,影响我国劳动份额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以及劳动者相对谈判能力的变化。这些发现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左右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中央政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琦  
尽快扭转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发达国家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近150年的数据表明,劳动份额会出现阶段性波动,但最终将收敛到70%~80%之间。从增长理论来看,劳动份额所表现出的长期收敛和阶段性波动特征,可以由长期增长中卡尔多式稳定增长和熊彼特式爆炸式增长交替过程来解释,前者决定收敛,后者导致了波动。因此,前期大幅下降的我国劳动份额,未来持续上升并向发达国家收敛可以预期,但过低的分配份额仍需要公共政策加以提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宋涛  魏下海  涂斌  余玲铮  
本文首先基于一个新古典生产模型,推导得出:当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个体的边际劳动收入递减;进而构建一个国民总劳动收入函数,并严格证明了当个体的边际劳动收入递减时,基尼系数增大会降低国民总劳动收入(份额)。199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我国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而历年国民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1996-2010年我国GDP中劳动份额的下降有15%是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其中1996-2008年基尼系数增大导致劳动份额下降1.37个百分点,2008-2010年基尼系数下降导致劳动份额增加0.47个百分点,基尼系数的"倒U"型变化能引发劳动份额呈U型演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琦  
通过建立一个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劳动份额的演进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但U型曲线的形态与拐点位置将受到农业技术进步与自雇者就业状况和生产技术影响。通过一个包含52个国家和地区1970—2010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劳动份额的U型拐点大约在6728国际元左右(2005年不变价,以下同),在控制了第一产业份额和非农自雇者收入占GDP比重后,拐点分别推迟到8142国际元和提前到6343国际元。基于跨国数据样本与中国数据所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劳动份额已经出现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明显征兆,但仍需要政府对农业给予足够重视,通过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赵景  李金城  
当前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更多地从产业结构、制度和劳动者谈判力等角度展开分析,相关观点对某一特定经济体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却无法诠释世界范围内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为此,文章从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成因,采用供给面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测算了全国及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结果显示,中国的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资本偏向性,即更有助于提高资本边际产出而恶化劳动收入分配地位。文章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方向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琦  
针对已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估算了1993-2007年期间个体业主和农户混合收入、雇员报酬和这一期间的劳动份额。结果显示,无论是劳动者报酬、雇员报酬还是包含个体业主和农户劳动收入在内的劳动报酬,其在GDP中的份额从1995年以后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2002年之后加速下降。分析表明,个体经济发展滞后是劳动份额较低并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因而使个体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现阶段扭转劳动份额下降趋势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舒鸿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根据中国制度环境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力异质性和企业异质性的模型,旨在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微观决定机制。主要结论是:(1)工资率、生产技术和税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具有多样性。(2)垄断和改制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劳动者参与利润分享常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由于作用稳健,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宏观调控时,宜于从这些方面入手设计政策工具。(3)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让企业自主选择改制深度和分享比例,将产生劳动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赢的格局,有助于实现"两个提高"和"包容性增长"目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余倩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包含政府补助的扩展型CES生产函数模型,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倒U型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显著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政府补助低于临界值时,政府补助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当政府补助高于临界值时,情况则相反。机制分析表明,政府补助引致的融资约束改善和营业利润增加是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补助规模增大,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而过高的政府补助引发企业寻租成本上升等抑制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效应却随之增强,这是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倒U型影响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从微观角度阐释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理提供了模型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新时代深化现代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玖月  
本文构建了一个有关经济总体劳动要素份额决定的综合理论模型,在基于新古典框架下对经济总体要素份额进行理论归总方面做了填补空缺的尝试,这一研究创新是现有文献当中所未见的。模型从企业微观层面、行业和产业层面以及经济总体层面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了市场扭曲因素、技术变化、垄断竞争性以及产业结构变迁对要素份额的影响,意在对要素份额研究建立经济总体的、全面的理论分析框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