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7)
2023(5815)
2022(4899)
2021(4475)
2020(3777)
2019(8420)
2018(8484)
2017(16210)
2016(9130)
2015(10199)
2014(10224)
2013(9972)
2012(9349)
2011(8442)
2010(8764)
2009(8375)
2008(8490)
2007(7729)
2006(7039)
2005(6619)
作者
(26223)
(22155)
(22109)
(21065)
(14161)
(10396)
(9848)
(8489)
(8302)
(8128)
(7791)
(7480)
(7342)
(7239)
(7238)
(6809)
(6646)
(6497)
(6489)
(6408)
(5766)
(5495)
(5341)
(5238)
(5105)
(4971)
(4961)
(4846)
(4401)
(4384)
学科
(34906)
经济(34826)
管理(31037)
(28069)
(22963)
企业(22963)
方法(14102)
(12476)
(12231)
数学(11991)
数学方法(11837)
(10918)
中国(10486)
(8545)
业经(8533)
(7562)
体制(7309)
(7220)
财务(7201)
财务管理(7181)
农业(7156)
(7119)
银行(7099)
(6875)
金融(6872)
企业财务(6832)
(6793)
(6110)
贸易(6108)
(5967)
机构
大学(137791)
学院(134850)
(57053)
经济(55908)
管理(49300)
研究(47073)
理学(42220)
理学院(41714)
管理学(40984)
管理学院(40719)
中国(35524)
(30430)
(28745)
科学(27171)
(23915)
财经(23530)
(21649)
(21621)
研究所(21418)
(21289)
中心(20673)
经济学(18878)
业大(18474)
(17867)
北京(17838)
师范(17680)
财经大学(17557)
经济学院(16932)
农业(16872)
(16782)
基金
项目(87559)
科学(70121)
基金(65572)
研究(64541)
(57007)
国家(56560)
科学基金(48416)
社会(42932)
社会科(40658)
社会科学(40648)
基金项目(34264)
(32837)
教育(30439)
自然(30331)
自然科(29645)
自然科学(29634)
自然科学基金(29122)
(28376)
资助(26708)
编号(25249)
成果(22368)
(22316)
(20771)
重点(20144)
国家社会(18347)
教育部(18217)
(18213)
课题(18070)
(17867)
(17330)
期刊
(65337)
经济(65337)
研究(42317)
中国(30485)
(24694)
学报(21342)
(20623)
科学(20169)
管理(19556)
大学(16793)
学学(15850)
教育(14715)
(13882)
金融(13882)
农业(13322)
财经(12557)
(10744)
技术(10316)
经济研究(9918)
业经(9357)
问题(8639)
(7176)
(6722)
理论(6563)
(6312)
世界(6311)
国际(6118)
现代(6029)
技术经济(5875)
改革(5813)
共检索到208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何伦坤  
劳动争议联动调解机制是指国家基于劳动争议多发化、群体化的维稳压力,运用政策手段,对多元化、社会化的调解机制实施国家统合的结果。该机制整合不同调解资源,形成调解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劳动争议的控制。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维稳功能、以国家代社会,损害了调解的本质属性,模糊了不同调解机制的界限,阻滞了国家与社会并治的多元劳动解纷模式的建构。矫正该机制的不足,应坚守开放式、社会化、多元化的基准思路,坚持国家与社会二分的解纷思维,着重加强调解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着力培育民间调解机制的权威基础。在此基础上,秉持"多元、效能、竞争、开放"的原则,针对不同调解机制的特点和不足,采取具体化对策,做强做大劳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嵇月婷  林国丽  
相较于仲裁而言,调解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不仅为劳动争议双方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节省了司法资源。仲裁调解作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强制程序,在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可能影响该环节的关键因素,探讨了劳动争议案件特征、调解主体特征对劳动争议仲裁中调解结果的影响。随后,从北京市海淀区和昌平区两个劳动仲裁庭2007-2014年的裁决书和调解书中提取相关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劳动争议案件特征维度中,案件诉求金额和劳动者委托律师代理会显著影响仲裁调解的结果;在调解主体特征维度中,企业所有制形式和仲裁员性别会显著影响仲裁调解的结果。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炼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根据劳动关系的特性与国际惯例,解决劳资纠纷最好的办法是创建一种机制或提供一个平台,促使双方沟通而达成一致。这种制度仅仅依靠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条文是存在局限性的,因为法律本身刚性多于柔性,在追求公平、公正结果的同时,在很多时候却不能重新激活已消亡的劳动关系或修复破损的劳动关系。而调解解决纠纷则更多的体现柔性。因此强化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剑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了劳动争议的多元化调解机制,对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争议的第三方调解的实际运作情况并不理想,应从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创新举措,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合适的纠纷化解工作委托专业社会力量办理,增强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可以推动调解效能的提高,助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剑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立了劳动争议的多元化调解机制,对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争议的第三方调解的实际运作情况并不理想,应从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创新举措,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合适的纠纷化解工作委托专业社会力量办理,增强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可以推动调解效能的提高,助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廖仕梅  
调解解决税务行政争议存在的困难包括调解的适用范围过窄、程序性规定缺乏、争议双方地位不平等及税务行政救济前置程序等。相对而言,美国、澳大利亚相关法律制度不存在这些问题。本文建议放宽调解的适用范围、设置专职调解员岗位、规范调解程序、加强对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通过完善的调解机制促进税务行政争议的和平解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玉萍  
劳动争议调解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国外,劳动争议调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机制:——劳资双方自愿调解——政府参与的调解——紧急调解——法院调解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梦云  
我国多元解纷机制改革下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问题突出。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决定了调解员专业化之实质是调解专业化,调解员专业化应当符合调解专业化的具体要求。我国调解制度及规范决定了专业化调解员应当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立场中立、完成了调解员资格认证程序。多元解纷机制下我国劳动争议调解面临着"高调解率"、源头治理、有效分流的压力,同时劳动争议调解具有限度要求、利益事项调整等特殊性,使得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更为重要、紧迫。因此,应当通过构建劳动争议调解员或调解员资格管理制度、调解员行为监管及试行专业劳动争议调解服务市场化,逐步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鹏鑫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柔性地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府大力提倡通过调解解决劳动争议,但对于如何结合争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解策略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个别劳动争议的调解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别劳动争议调解主要包括程序策略、情理策略、评估策略、教育策略、施压策略,调解情境直接影响调解策略选择,同时会通过影响调解员的评估过程进而影响调解策略选择,调解员的特质影响其综合评估后的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根据调解情境选择调解策略的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财  
近日,吉林省蛟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为有效化解劳动争议在基层,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效率,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效益,成立了预备仲裁庭,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简单争议案件,实行劳动争议仲裁预备庭先行调解,调解率达到65%以上,使大部分简易劳动纠纷得到及时化解,促进了当地劳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宋湛  
集体劳动争议采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民间调解、或非官方调解)为调解主体的方式来进行调解,具有成本相对低、因保全双方关系(面子)而减少后续矛盾和问题等好处。然而,当前由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集体劳动争议调解对调解工作的要求高,因而造成调解后续问题较多、双方当事人不愿意选择调解等情况的发生。本文以调解目标的回顾和阐述为基础,对调解应具有的基本原则进行逐一分析,来讨论如何构建政策体系来提升调解效率,化解冲突并减少后续遗留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