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7)
2023(6096)
2022(5050)
2021(4476)
2020(3686)
2019(8180)
2018(7806)
2017(14621)
2016(8078)
2015(8694)
2014(8331)
2013(8127)
2012(7449)
2011(6579)
2010(6307)
2009(5831)
2008(5774)
2007(4999)
2006(4182)
2005(3575)
作者
(25602)
(21354)
(21169)
(19998)
(13602)
(10504)
(9459)
(8482)
(8160)
(7332)
(7257)
(7062)
(6855)
(6753)
(6644)
(6617)
(6541)
(6419)
(6244)
(6054)
(5499)
(5151)
(5003)
(4864)
(4814)
(4661)
(4641)
(4630)
(4476)
(4299)
学科
(32813)
经济(32771)
(23264)
管理(22635)
(18131)
企业(18131)
方法(16346)
数学(14523)
数学方法(14412)
(9170)
(8896)
贸易(8892)
(8768)
(8685)
中国(7955)
(7622)
业经(7588)
农业(6502)
地方(5812)
技术(5618)
环境(5536)
(5279)
(5006)
财务(5004)
财务管理(4997)
(4821)
产业(4808)
(4807)
金融(4807)
(4792)
机构
大学(119100)
学院(117511)
(50185)
经济(49462)
管理(46347)
理学(41626)
理学院(41147)
研究(40639)
管理学(40488)
管理学院(40296)
中国(28679)
(27787)
科学(27337)
(24131)
业大(23352)
农业(22495)
(21234)
(20334)
研究所(19987)
中心(18145)
财经(17265)
(15915)
(15914)
经济学(15914)
农业大学(15463)
经济学院(14704)
北京(14609)
(14512)
(13914)
师范(13604)
基金
项目(88884)
科学(69781)
基金(66475)
(61333)
国家(60845)
研究(57284)
科学基金(51271)
社会(39106)
社会科(37275)
社会科学(37267)
基金项目(35856)
自然(34955)
(34277)
自然科(34224)
自然科学(34212)
自然科学基金(33633)
(29670)
资助(26245)
教育(25458)
重点(20243)
编号(20149)
(19363)
(19027)
(18898)
计划(18510)
科研(17845)
创新(17790)
国家社会(17182)
(17048)
科技(16286)
期刊
(45807)
经济(45807)
研究(28897)
学报(25910)
(23373)
科学(21459)
大学(18517)
学学(17962)
中国(17921)
农业(15888)
管理(14753)
(14165)
(9113)
经济研究(8552)
(8292)
金融(8292)
财经(7974)
业经(7967)
业大(7470)
技术(7128)
问题(6866)
(6812)
(6759)
教育(6735)
科技(6707)
农业大学(6480)
商业(6272)
统计(5987)
(5955)
(5754)
共检索到155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43%;当所有个体的努力达到最高程度时,"50后"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仅降低4.98%,"60后"和"7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的降幅高达50%左右,而"8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则降低22%;优势和劣势环境群体因努力程度提高而实现的收入增长幅度不同,是不同出生年代机会不平等指数降幅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弱化外部环境的影响,提高努力的回报,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重点救助,为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足够的平台和畅通的渠道。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贺琰  
将机会不平等的来源区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分为家庭背景、天赋运气和个人努力三个因子。研究发现,人们更能够接受由个人努力所带来的不平等,且这种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如果一个人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天赋运气等不可控因素,那么居民幸福感就比较高。另外,与农村相比,在城市样本中与家庭背景相关的不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城市人们更加认可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机会平等的正向隧道效应大大淡化了不平等的家庭背景的负面影响,人们更可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流动,提高幸福感。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莹  
基于直接法机会不平等测度,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分析了三者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析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研究机会不平等与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与下降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研究发现:1989—2011年间,中国居民机会不平等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与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女性内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高于男性;以2000年为分界点,1989—2000年间农村居民机会不平等高于城镇,2000年之后城镇高于农村;西部地区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较低,而东部地区机会不平等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根源探析发现,公平合理的不平等在收入不平等变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收入不平等的下降阶段,公平合理不平等的贡献率远高于机会不平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东  
教育作为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对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机会平等视角探究教育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由教育因素引致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比重为50.87%,且该比重系数存在显著的年龄异质性;在我国居民教育引致的收入不平等中,不合理成分占44%左右,该部分不平等主要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体特征等个体不应为之承担责任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全部环境因素中,家庭文化因素的贡献份额高达42.94%,家庭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次之(分别为23.50%和23.36%),剩余的10.20%则归因于个体特征因素。研究结论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东  
教育作为获取人力资本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对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机会平等视角探究教育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由教育因素引致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比重为50.87%,且该比重系数存在显著的年龄异质性;在我国居民教育引致的收入不平等中,不合理成分占44%左右,该部分不平等主要受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体特征等个体不应为之承担责任的环境因素影响;在全部环境因素中,家庭文化因素的贡献份额高达42.94%,家庭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次之(分别为23.50%和23.36%),剩余的10.20%则归因于个体特征因素。研究结论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靳振忠  严斌剑  王亮  
文章基于包含学龄期努力指标的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在机会不平等分析框架下,利用Gini系数测算了我国高等教育获得数量和质量的不平等程度,运用Shapley方法研究了努力和环境因素对我国居民高等教育获得数量和质量的相对贡献及其长期趋势,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增减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与努力因素相比,环境因素不论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数量还是质量的贡献都相对更大,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仍然存在一定的机会不平等问题。第二,努力因素在高等教育获得中的作用,质量作用大于数量作用。第三,在环境因素中,家庭文化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在高等教育获得数量和质量中的作用都较为明显,其中家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大,并且家庭文化因素在高等教育获得质量中的作用更大。从区位视角看,中部地区的群体在高等教育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第四,通过不同年龄组的对比分析,发现全国统考制度比推荐制度更有助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而高校扩招政策福利并未公平地分配到不同的群体之中。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东  黄旭锋  
本文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运用Roemer(1998)对机会不平等的经典分类法,采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代际转移所导致的子女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机会不平等平均可以解释收入不平等的54.61%;在客观环境因素中,出生地和户籍对子女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代际转移是导致子女收入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父亲职业类型在对子女收入塑造方面作用突出;相比之下,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子女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贡献不大,但是进入21世纪后,母亲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欣  贾亚丽  龚锋  
本文在考虑不可测环境和努力变量的影响、以及处理环境和努力变量相关性的基础上,改进机会不平等的参数测度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样本期间,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例平均达到29%左右;分解结果显示,可测环境变量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重维持在27%左右,不可测环境变量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平均只有2%左右。此外,家庭教育背景差异、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性别歧视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居民机会不平等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为降低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政府应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救济和补偿,为弱势群体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在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下,本文首先将基于参数回归不平等分解的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拓展运用到机会不平等的测度研究中,然后采集CHIP2008城镇数据构建努力集和环境集,对机会不平等引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及决定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1由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各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排序大体一致。相对而言,环境集中的性别和地区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的决定因素;Shapely值法相比Fields法对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更加合理准确,因此更适用于估计机会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引致程度。2基于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机会不平等引致城镇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在1/3以上。尽管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总体判断。以上结论对我国城镇收入不平等的调控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陈晓璇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晓东  张卫东  
在对我国省级层面的技术效率和机会不平等程度定量测度的基础上,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究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对机会不平等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后发现,机会不平等对社会公平感有显著的负效应,且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条件较差和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社会信任感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当前个人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中;机会不平等对地区犯罪率并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社会资本正向作用于技术效率。这证实了社会资本在机会不平等影响技术效率中的中介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晓东  
现有关于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传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个体主观机会不平等感知对其就业概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以人缘关系和社会信任为衡量指标的社会资本是机会不平等作用于个体就业概率的重要中介传导渠道。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就业概率的负向影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显著,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