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9)
- 2023(14059)
- 2022(12044)
- 2021(11420)
- 2020(9156)
- 2019(20883)
- 2018(20745)
- 2017(39813)
- 2016(21521)
- 2015(23871)
- 2014(23451)
- 2013(22800)
- 2012(20367)
- 2011(18251)
- 2010(17945)
- 2009(16543)
- 2008(15336)
- 2007(13011)
- 2006(11193)
- 2005(9279)
- 学科
- 济(80838)
- 经济(80744)
- 管理(60704)
- 业(55189)
- 企(46163)
- 企业(46163)
- 方法(36630)
- 数学(31571)
- 数学方法(31141)
- 中国(23841)
- 农(21977)
- 财(19636)
- 业经(19008)
- 地方(18040)
- 学(17294)
- 农业(14723)
- 理论(14557)
- 贸(14479)
- 贸易(14472)
- 易(14014)
- 环境(13770)
- 制(13562)
- 和(13310)
- 技术(12630)
- 务(12582)
- 财务(12501)
- 财务管理(12481)
- 企业财务(11750)
- 划(11588)
- 教育(11456)
- 机构
- 学院(291989)
- 大学(290258)
- 管理(117627)
- 济(110258)
- 经济(107625)
- 理学(102958)
- 理学院(101828)
- 管理学(100023)
- 管理学院(99510)
- 研究(93032)
- 中国(66619)
- 京(60719)
- 科学(59499)
- 财(49375)
- 所(44705)
- 业大(43488)
- 农(42909)
- 中心(42167)
- 研究所(41107)
- 财经(40597)
- 江(40243)
- 范(39942)
- 师范(39624)
- 北京(37670)
- 经(36982)
- 院(34818)
- 州(33741)
- 农业(33629)
- 经济学(32648)
- 师范大学(31963)
- 基金
- 项目(209942)
- 科学(165447)
- 研究(155451)
- 基金(151256)
- 家(130952)
- 国家(129855)
- 科学基金(112540)
- 社会(97426)
- 社会科(92197)
- 社会科学(92173)
- 省(82815)
- 基金项目(81027)
- 自然(73041)
- 教育(71483)
- 自然科(71322)
- 自然科学(71310)
- 自然科学基金(69970)
- 划(69486)
- 编号(64864)
- 资助(60756)
- 成果(51354)
- 重点(46534)
- 部(45106)
- 发(44878)
- 课题(44070)
- 创(43992)
- 创新(40877)
- 项目编号(40090)
- 科研(39658)
- 国家社会(39371)
- 期刊
- 济(117497)
- 经济(117497)
- 研究(83071)
- 中国(48997)
- 学报(44548)
- 科学(41404)
- 管理(41072)
- 农(39339)
- 财(35585)
- 教育(34720)
- 大学(33849)
- 学学(31884)
- 农业(27885)
- 技术(24874)
- 业经(21447)
- 融(20707)
- 金融(20707)
- 经济研究(18996)
- 财经(18274)
- 问题(16541)
- 图书(15682)
- 经(15572)
- 科技(14568)
- 理论(13895)
- 现代(13560)
- 商业(13285)
- 业(13253)
- 版(13143)
- 技术经济(13022)
- 实践(12978)
共检索到404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红梅 张远航 张春玲
针对城市上班族“通勤难”的问题,考虑到交通拥堵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动态视角研究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通勤车动态路径优化问题,同时将停靠点选址问题作为其影响因素优先进行分析。建立以行驶路径最短为目标的初始路径优化模型,并重新制定路线更新规则,将路口交叉点作为新的关键点引入更新策略。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动态优化后无拥堵状态下的通勤效率可以提高35.7%,存在拥堵的状态下通勤效率可以提高40%,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定惠 朱超洪 杨永春
城市通勤是城市交通、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地理学者对于城市通勤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居住郊区化的关注。作为理解城市空间重构和制度转型的重要视角,地理学领域的城市通勤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应该拓展城市通勤研究区域范围、加强研究内容的深度,提升理论化成果、注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应用,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人本主义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
地理学 城市通勤 研究进展 制度转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陈忠暖
城市通勤是西方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角度对西方国家的城市通勤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涉及到城市通勤的理论与模型、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过剩通勤和空间失衡等,在简单回顾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对国内相关研究提出展望,认为应该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从居住—就业的空间关系研究城市通勤量大规模增加的原因,并重视研究居住—就业的空间失衡所造成的社会空间后果,为社会福利政策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市通勤 过剩通勤 空间失衡 回顾与展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丞 乔金友 金鑫
在探讨车辆路径问题和蚁群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某高校通勤车路径优化模型,并采用蚁群算法对该单位通勤车运行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优化后通勤车总行驶路程减少了10.28%、总时间减少13.93%,而且运行时间和载客量标准差分别减少了43.78%、66.35%。优化方案解决了车辆载客量不均以及驾驶员工作量不均等问题,新的路线方案更加合理。应用蚁群算法解决通勤车路线规划问题的探讨,对解决类似问题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车辆路径问题 通勤车 蚁群算法 路径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就业—居住空间跨度不断扩大。通勤方式的多样化和通勤效率的提高会对就业者的职住状况产生影响。以通勤时间作为通勤成本能从就业者的角度辨析个体的职住失衡状况。本文基于贝叶斯-tobit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市7个街道和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慢行交通、机动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4种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的相互关系。同时,引入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其对不同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之间原有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慢行交通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负相关性;②机动车、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正相关性;③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弱化慢行交通、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的原有关系,即在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条件下,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低,而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高;④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的差异对机动车通勤与职住失衡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能够缓解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程度;但对于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者来说,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加剧其职住失衡的程度。此外,机动车通勤者不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出行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喆 孙斌栋
居住—就业平衡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规划学界对于能否解决居住—就业平衡问题以及是否有必要解决有着争论。通过对上海市普陀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出上海市普陀区居民的通勤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费用距离都在加大以及居住—就业匹配失衡情况较严重等结论。这种失衡加剧的可能原因是级差地租、市场经济下的政策和高房价,同时在市场机制下人们的选择较为复杂,通过规划实现居住和就业的就地平衡较为困难。因此,现阶段的重点仍应放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上,同时减少高峰时段私家车和非必要公务用车的使用,中远期应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通勤交通 居住—就业平衡 上海普陀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磊贤 黄拯 郭晓芳 吴晓莉
长期以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但是这些批判未建立在量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难以准确客观认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对城市系统施加的影响。文章尝试以城市通勤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量化分析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给城市通勤系统造成的外部效应。为此,文章构建了更新前后长距离通勤量差的计算框架,选取深圳的25个城市更新单元为样本,利用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的人口大数据,定量评估了城市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压力的增减影响。研究发现,因更新拆除而搬迁人群中未更换工作且长距离通勤者占比是影响更新对城市通勤系统外部压力的关键参数,不同更新单元的实施对城市通勤系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并不必然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阻碍,学术界应客观看待此类城市更新实践的真实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宇宁 杨安娜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日益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通过构建"时间—距离"模型,基于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线网,分别开展主要职住节点的通勤时距仿真模拟,分析轨道交通通勤圈构建的可行性及城市职住功能空间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至2020年,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满足外围居住组团的45 min通勤要求,但60 min内可基本实现环外居住组团与城市主要就业中心的便捷联系。建议进一步提升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的线网密度,使其更好地发挥城市核心的触媒带动作用;增加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换乘节点,设立快慢不同的列车运行层级,提高边缘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连通效率;简化换乘流线设计,配备丰富的接驳方式,提升站点内外的换乘效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顺锋 姚敏 王振坡
基于《2017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状况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刻画天津市居民通勤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分析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通勤距离由内向外呈跳跃式衰减圈层结构,居住中心性与就业岗位郊区化并存;跨区域通勤以内部通勤为主,侧面通勤、逆通勤为辅;非机动化程度较低,以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出行模式初现;通勤距离、私家车及自行车、电动车拥有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影响显著。基于此,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勤特征 通勤方式 共享单车 MNL模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改造和利用既有国铁资源发展市郊铁路是解决超大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有效手段。以环北京通勤圈建设为例,从空间布局、交通支撑、功能引导、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市郊铁路引领超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框架模式。提出构建“轨道通勤走廊+自立型城市圈”的通勤圈新空间结构,形成梯度合理的“中心—外围”圈层布局;补齐市郊铁路通勤出行短板,支撑通勤圈的快速通勤需求;推动高端服务功能落地通勤圈,避免简单化的产业功能承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解决通勤圈一体化管理、建设、发展等核心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延吉 胡思聪 陈小辉 赵立珍
汽车依赖已成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为此,整合福州中心城区的社会调查、兴趣点、道路网、公交线路等数据,探究各类城市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密度与绿色通勤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小尺度街区对步行、骑行或公交出行具有显著正面作用,反映出适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障非机动化路权的重要性。②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建成环境影响不尽相同。住所周边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将促进居民选择步行通勤;加密单位附近的公交线路不仅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也能为慢性系统改善创造积极条件。③除纳入态度偏好变量外,对单位大院、房改房、保障房住户另行分析可规避居住自选择的干扰。经检验,上述建成环境特征的影响是独立且稳健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郑梦沂 刘黎明 崔江龙 苏铎
本文研究了错峰上下班对城市通勤时间的影响,通过设计拟合通勤路程分布和行驶速度函数,建立了平均通勤时间的统计测算模型,并采用逆向求解算法得出不同错峰间隔下的平均通勤时间的解析表达式。最终构建了基于交通资源可承受流量的错峰间隔优化选择模型,实现了针对北京市的测算和分析。本文提出的思路、模型、方法和结论具有通用性,可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有效方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宏光 陈燕生
针对传统方法中将班车站点选择与路径规划分别进行处理而不能考虑两者间关联的问题,给出了一种考虑站点配置的综合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基于信息熵的FCM半监督聚类算法,对企业通勤班车站点配置问题进行求解,确定出基于员工居住信息的合理站点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基于蚁群算法的对路径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路径规划方法可以为优化企业班车站点配置及路径规划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站点配置 模糊聚类 路径规化 蚁群算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姜军 段进 陈沧杰 曹国华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采集的职住关系数据和通勤行为数据,以交通中区为单位,分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统计特征以及两者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内部通勤比例两个反映职住关系的指标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通勤时间更加适合用来表示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之间为幂函数关系。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导致的职住不平衡状态将会造成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迅速增加;而大规模集中的就业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研究可以为调整职住平衡关系、加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交通联系等措施的制定,以有效缩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艺帆 石飞 徐晓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交通出行的时空影响是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稳定性和居民出行时间可靠性的重要基础,对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应急管理和拥堵预防措施的决策科学性以及促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实时出行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交通可达性视角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定量分析2018年1月25日暴雪天气对南京市道路行程车速的影响以及典型居住小区(6个)交通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雪天气的早高峰时段,不同居住小区到主城区的可达性变化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可达性变化值90%集中在-10~10min,65%集中在-5~5min,变化幅度70%集中在-20%~20%。暴雪天气下南京市早高峰交通出行基本正常,主要原因有连夜扫雪除冰工作的保障与小汽车出行量的减少,未来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响应极端天气的重点管理区域除新街口地区外,还应拓展包含河西商务区和跨江隧道出口地区。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可达性 通勤出行 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