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06)
- 2023(17557)
- 2022(14003)
- 2021(12599)
- 2020(10153)
- 2019(22368)
- 2018(22198)
- 2017(42621)
- 2016(22962)
- 2015(25454)
- 2014(24956)
- 2013(23995)
- 2012(21300)
- 2011(18733)
- 2010(18598)
- 2009(17843)
- 2008(17373)
- 2007(15599)
- 2006(13866)
- 2005(12866)
- 学科
- 济(92372)
- 经济(92231)
- 业(92204)
- 企(83483)
- 企业(83483)
- 管理(83433)
- 业经(35734)
- 方法(33056)
- 财(32358)
- 农(32348)
- 中国(26464)
- 数学(24190)
- 数学方法(23925)
- 制(23773)
- 务(23032)
- 财务(22992)
- 财务管理(22964)
- 农业(22893)
- 企业财务(21736)
- 技术(19490)
- 地方(18224)
- 体(17976)
- 理论(17959)
- 划(17272)
- 和(16542)
- 策(16536)
- 银(15485)
- 银行(15470)
- 贸(15253)
- 贸易(15242)
- 机构
- 学院(317609)
- 大学(308578)
- 济(129809)
- 经济(127141)
- 管理(125311)
- 理学(106890)
- 理学院(105830)
- 管理学(104333)
- 管理学院(103716)
- 研究(97815)
- 中国(78544)
- 财(65480)
- 京(64092)
- 科学(55971)
- 财经(50748)
- 江(49944)
- 农(47974)
- 所(46395)
- 中心(46128)
- 经(45893)
- 业大(42190)
- 研究所(41194)
- 范(40035)
- 师范(39702)
- 州(39687)
- 经济学(39382)
- 北京(39288)
- 财经大学(37174)
- 农业(37100)
- 院(36186)
- 基金
- 项目(207493)
- 科学(166522)
- 研究(160627)
- 基金(150193)
- 家(127747)
- 国家(126549)
- 科学基金(111716)
- 社会(104466)
- 社会科(98913)
- 社会科学(98891)
- 省(83593)
- 基金项目(79319)
- 教育(73504)
- 自然(68368)
- 划(67701)
- 编号(67147)
- 自然科(66783)
- 自然科学(66770)
- 自然科学基金(65574)
- 资助(58050)
- 成果(54077)
- 创(46951)
- 重点(46144)
- 课题(45958)
- 发(45615)
- 部(45223)
- 制(45147)
- 国家社会(43288)
- 创新(43009)
- 业(41431)
- 期刊
- 济(154450)
- 经济(154450)
- 研究(94089)
- 中国(65378)
- 财(55418)
- 管理(52226)
- 农(47113)
- 科学(40296)
- 学报(39945)
- 教育(36360)
- 大学(32269)
- 农业(32044)
- 融(31567)
- 金融(31567)
- 学学(30197)
- 技术(29889)
- 业经(29059)
- 财经(25278)
- 经济研究(23686)
- 经(21894)
- 问题(20255)
- 业(18968)
- 现代(16505)
- 财会(16442)
- 技术经济(16252)
- 商业(15074)
- 贸(14966)
- 会计(14517)
- 版(14426)
- 世界(14261)
共检索到482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云乐鑫 徐海卿
文章以数字时代下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之间的关联机制为研究核心,运用探索性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潍柴集团在数字化转型各阶段的生存环境变化以及动态能力的衍化过程。由于数字技术赋能产生不同数字情境,使得数字动态能力表现出不同形式。研究发现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构建的动态能力分别为数字识别能力、数字把控能力以及数字重构能力,在此三类高阶能力下划分出十三种次阶能力以及多种零阶能力,通过能力细分,对每个环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怎样的数字动态能力进行概括与分析。不同阶段存在不同主导能力、不同驱动因素,使得动态能力在不断的迭代与更新;同时,文章对同源能力之间的组态以及不同种能力之间的耦合效应带来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力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文章结论解释了大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动态能力的持续迭代存在的动态机制,拓展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本容量,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论情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简冠群 鲁皖
数字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推手。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主要集中在战略目标转型、资源管理整合、业务模式创新以及技术升级变革四个方面。进一步发现,制造类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促进效应。而且企业转型过程中须注重动态能力的培育演化,适时调整数字战略导向,助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季良玉
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演化主题,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小熊电器为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及演化机制。研究表明: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着“探索——发展——升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与数字化转型过程相适应,中小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遵循着“环境洞察能力为主导——资源整合能力为主导——创新变革能力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动态能力演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技术、多元需求、企业家精神、数据资产等。本文为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并丰富了动态能力理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艾志红
本文基于TOE理论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21家嵌入外部创新生态系统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从组态视角选取“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因素,探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IT基础设施建设、IT业务拓展能力、IT前瞻性能力、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制度逻辑差异均不构成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利用式学习为主导的外部环境驱动型、组织双元学习为主导的能力驱动型、能力—组织学习—外部环境内外驱动型三条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低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有两条,且与高数字化转型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利用式学习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数字化转型的三条组态路径中,说明利用式学习对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巨星
近年来,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链打造、客户需求多变、产品混线生产、交付周期持续缩短等内外部压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需要数字化来破局,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通常参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等特点,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应按照“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型路径,最终向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关键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安家骥 狄鹤 刘国亮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关注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催生以需求为中心的商业理念、模式和业态,但同时需要更为高效的创新、研发流程和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组织变革视角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战略性变革、研发部门的结构型变革、生产销售的流程主导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等路径来实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战略端,应搭建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协同平台;在结构端,要培育行业创新生态,强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财税保障;在流程端,要大力推广以数字驱动的柔性生产新模式;在人才端,要一体推进研究导向型与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明强 许龙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创新的实现仍是较长时期内的研究重心。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政府环境规制和市场竞争程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动态能力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且受到环境规制和市场竞争程度的调节,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梅芳 章子豪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如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后发追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后发追赶之间的关系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文基于2012~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后发追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评分匹配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有效。此外,数字化转型对市场追赶的提升作用比技术追赶更强;(2)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动态能力的途径促进企业后发追赶;(3)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追赶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拓展了企业后发追赶研究的视角,并为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和追赶策略提供了依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继德 袁苗苗 全茜
文章使用2017—202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了提振作用。同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具备的动态能力也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行业异质性方面,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企业更容易发挥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应,而资本密集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后的表现不佳。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绩效在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正向传递作用,即数字化转型激发创新效率的提高,塑造企业竞争力的新优势,从而推动经济表现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毛素芳 余维新 牛兰兰
数字经济下,传统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机会开发,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多以结果为导向,较少从过程视角研究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本文以公牛集团为案例,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结果表明:渠道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网络效应,提升组织外部环境感知能力,通过资源构造行动,实现机会识别;生产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产销协同效应,提升组织资源获取能力,通过资源激活行动,实现机会利用;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利益共生效应,提升组织价值重构能力,通过资源撬动行为,实现机会迭代。本文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有助于丰富数字化转型和机会开发相关研究,也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戴建平 骆温平
本文立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多边价值创造视角,从供应链数据质量、数据透明度以及数据驱动协同度三个层面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平台理论、价值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支撑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核心能力,即供应链数据处理能力、数据融合能力以及数据治理能力,详细探讨能力内涵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在建构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主体多边价值共创,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一是构建供应链数字化映射,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强化供应链数据质量管理;二是加快数据融合,为数字化供应链提供数据互联共享,提升供应链数据透明度;三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数据驱动供应链协同,实现供应链网络化价值创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伏森 陈怀远
<正>将底层能力与关键能力有机整合,转化为市场洞察力、统筹协同力、战略领导力和综合运营力,推进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数字化转型涵盖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链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畴镛 许敬涵
通过分析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因素,从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的角度,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评价,针对制造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数字化转型 指标体系 能力评价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和勇 何泓漫
本文建立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模型,对截至2012年上市的64家汽车制造企业2018~2020年的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4个研究假设,并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良好,超50%的企业数字化指数在3年内有所提升;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会通过降低企业营业成本率来提高企业绩效;数字化转型能降低企业的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晓松 许仁仁 赵星 罗群阳
基于企业价值维度,通过对仁和集团的案例研究,刻画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转型的演变轨迹、转型机理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1)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转型可演进为在线零售、双边平台和生态网络三类典型模式;(2)三类数字化服务模式改变制造业价值获得方式,在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为企业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不同价值,这是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转型的深层次动因;(3)为获取上述价值,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转型存在渐进型和跳跃型两种演进方式,其中渐进型演进方式有3种路径,跳跃型演进方式有两种路径。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数字化服务转型的全景模式、价值动因和演变方式,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机制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