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1)
- 2023(15225)
- 2022(12730)
- 2021(12052)
- 2020(10365)
- 2019(23723)
- 2018(23759)
- 2017(45362)
- 2016(24488)
- 2015(27904)
- 2014(27335)
- 2013(26799)
- 2012(24503)
- 2011(21806)
- 2010(21908)
- 2009(19869)
- 2008(19591)
- 2007(17842)
- 2006(15253)
- 2005(13324)
- 学科
- 济(95222)
- 经济(95130)
- 业(76384)
- 管理(75171)
- 企(65406)
- 企业(65406)
- 方法(45652)
- 数学(39530)
- 数学方法(38960)
- 农(26169)
- 中国(25690)
- 财(25292)
- 技术(23717)
- 业经(22063)
- 学(18930)
- 地方(18769)
- 贸(18655)
- 贸易(18644)
- 制(18422)
- 易(18145)
- 理论(17672)
- 农业(17585)
- 务(16520)
- 财务(16451)
- 财务管理(16410)
- 银(15556)
- 银行(15513)
- 企业财务(15508)
- 和(15221)
- 行(14716)
- 机构
- 学院(341145)
- 大学(339015)
- 济(137100)
- 管理(136515)
- 经济(134084)
- 理学(117908)
- 理学院(116693)
- 管理学(114625)
- 管理学院(113971)
- 研究(108461)
- 中国(82616)
- 京(70399)
- 科学(66560)
- 财(61624)
- 农(54265)
- 所(53488)
- 中心(52272)
- 江(52114)
- 业大(50142)
- 财经(49331)
- 研究所(48654)
- 经(44793)
- 范(44411)
- 师范(43890)
- 北京(43714)
- 农业(42609)
- 州(41322)
- 经济学(41109)
- 技术(39786)
- 院(39451)
- 基金
- 项目(230647)
- 科学(182309)
- 研究(169257)
- 基金(166108)
- 家(144775)
- 国家(143573)
- 科学基金(124145)
- 社会(106222)
- 社会科(100770)
- 社会科学(100741)
- 省(92463)
- 基金项目(87909)
- 自然(80906)
- 教育(80425)
- 自然科(79135)
- 自然科学(79113)
- 自然科学基金(77710)
- 划(77484)
- 编号(69674)
- 资助(67701)
- 成果(55662)
- 创(52483)
- 重点(52033)
- 部(51056)
- 发(49602)
- 创新(48318)
- 课题(48256)
- 科研(44361)
- 教育部(44068)
- 国家社会(43565)
- 期刊
- 济(145330)
- 经济(145330)
- 研究(93823)
- 中国(68959)
- 管理(52500)
- 学报(50938)
- 财(49944)
- 科学(48548)
- 农(48071)
- 教育(42281)
- 大学(39189)
- 学学(36665)
- 技术(35754)
- 农业(32832)
- 融(29572)
- 金融(29572)
- 业经(24757)
- 财经(24123)
- 经济研究(23197)
- 经(20765)
- 业(19233)
- 技术经济(18894)
- 问题(18668)
- 科技(18130)
- 图书(17531)
- 版(16250)
- 统计(16066)
- 策(16051)
- 商业(15860)
- 理论(15490)
共检索到498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仲伟 任国良 焦豪 蔡宏波 许扬帆
本文力图拓展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将其界定为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应对混沌、复杂环境的整合与重构能力。据此架构了一个基于动态能力、技术范式和创新战略行为之间半交互影响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创新战略行为的支撑机制和作用机理。依托这一理论框架,文章尝试打开近期移动互联网业界热点问题——"微创新"的黑箱,对腾讯微信的"整合"与"迭代"微创新战略进行了深度纵向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微信微创新战略成功的机理是,在强大的动态能力支撑条件下,抓住了技术范式变化的战略机遇,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以及强大的跨界(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虚拟整合能力,将从组织内外部搜索、学习到的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泽浩 周甜甜 张玉磊 张光宇 黄烜
从颠覆性创新和场景理论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典型企业的核心产品——腾讯微信的案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微信的发展历程等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微信的颠覆性创新路径以及场景理论对颠覆性创新的驱动及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组合的链接作用,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技术+市场”型颠覆性创新技术具有市场主流产品不具备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特性,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灵活运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的新模式等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善仕 周子琛 肖祥伟
本文以腾讯公司为例,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对微创新能力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旨在通过对腾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微创新能力的培育支撑作用的研究,为互联网背景下众多进行微创新的企业提供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微创新 AMO模型 腾讯公司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丹丽 赵丹 简萧婕
为探究后发企业在经济与技术发展不均衡的情境下如何成为行业领导者,本文以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华为公司在组织警觉的支撑下从追赶到超越的全过程。基于华为公司1990—2019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后发企业以战略驱动全面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有机联系,凭借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精准的信息洞见能力、求索不止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其组织警觉能力以支撑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初始追赶至行业前沿的跨越。
关键词:
整合式创新 后发企业 组织警觉 华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叶文洁 贺小刚
本文选取全球吸管行业第一品牌、国内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义乌市双童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微创新战略的内涵和形成机制进行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微创新战略的内涵包括迭代试错、广泛渗透、客户导向下的差异化经营、“问题—知识”导向下的资源整合、开放协同下的资源集成、决策渠道多元化导向下的生态构建六个要素。第二,在不同发展阶段,微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差异化”“专业化”“集成型”“平台型”四种微创新战略模式;第三,经营困境、外部机会、企业家学习、组织学习、利益相关者合作是驱动微创新战略形成的核心因素;第四,“差异化”“专业化”“集成型”“平台型”四种微创新战略模式是在市场压力的外生驱动、技术制约的内生驱动、低组织价值与互联网信息分享机会的双重驱动、生态成长压力与数字化转型机会的双轮驱动下形成的。本文进一步丰富了微创新战略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隐形冠军”企业微创新战略形成的理论框架,为我国中小企业制定和实施微创新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叶文洁 贺小刚
本文选取全球吸管行业第一品牌、国内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义乌市双童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微创新战略的内涵和形成机制进行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微创新战略的内涵包括迭代试错、广泛渗透、客户导向下的差异化经营、“问题—知识”导向下的资源整合、开放协同下的资源集成、决策渠道多元化导向下的生态构建六个要素。第二,在不同发展阶段,微创新战略存在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差异化”“专业化”“集成型”“平台型”四种微创新战略模式;第三,经营困境、外部机会、企业家学习、组织学习、利益相关者合作是驱动微创新战略形成的核心因素;第四,“差异化”“专业化”“集成型”“平台型”四种微创新战略模式是在市场压力的外生驱动、技术制约的内生驱动、低组织价值与互联网信息分享机会的双重驱动、生态成长压力与数字化转型机会的双轮驱动下形成的。本文进一步丰富了微创新战略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隐形冠军”企业微创新战略形成的理论框架,为我国中小企业制定和实施微创新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林峰 林淑佳 李宏兵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互联网+”构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劲引擎。文章在构建局部均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腾讯研究院大数据测算的“互联网+”指数与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微观数据,以31580家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代理指标,以企业所在城市的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显著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文化、数字生活和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互联网+”对私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考虑调节效应的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城市智能化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作用已经彰显。本研究为深化“互联网+”发展战略、建立数字化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互联网+ 智能化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于立宏 郁义鸿
本文从客户价值与成本两个维度对价值创新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纵向差异化的价值创新战略,即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来提升客户支付意愿。这往往需要增加成本。然而,客户价值的增加要超过企业的增量成本,进而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简称为高端战略)。在我国已经具有过剩经济特征,并正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端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对高端战略与蓝海战略(同时实现产品横向差异化和降低成本)的成本收益的权衡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对高端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客户价值 价值创新 纵向差异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何郁冰 周慧
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学习的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日本佳能公司的技术多元化战略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而总结了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机会能力、产品开发战略以及外部知识获取在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不同类型的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
关键词:
技术多元化 持续创新 佳能 案例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何郁冰 周慧
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学习的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日本佳能公司的技术多元化战略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而总结了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机会能力、产品开发战略以及外部知识获取在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不同类型的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
关键词:
技术多元化 持续创新 佳能 案例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何郁冰 周慧
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学习的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日本佳能公司的技术多元化战略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而总结了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机会能力、产品开发战略以及外部知识获取在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不同类型的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
关键词:
技术多元化 持续创新 佳能 案例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欣 谢诗蕾
当前,根植于互联网时代、集成了双元创新优势的迭代创新模式开始大行其道,但关于战略柔性和互动能力对迭代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及其联动协同效应尚未明晰。为此,将战略柔性作出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二维划分,从企业与顾客交流的角度界定互动能力并区分为感知互动能力、信息互动能力和管理互动能力3个维度,构建战略柔性、互动能力与迭代创新关系的理论逻辑框架,以湖南、浙江、湖北等地187家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企业迭代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驱动企业高迭代创新速度的组态有3种:协调柔性与感知互动能力匹配、资源柔性与信息互动能力(或管理互动能力)匹配、协调柔性与管理互动能力匹配;(2)驱动企业高迭代创新可持续性的组态有4种:协调柔性和信息互动能力匹配、资源柔性和感知互动能力匹配、资源柔性和管理互动能力匹配、协调柔性与管理互动能力匹配;(3)驱动企业迭代创新绩效各组态所涵盖样本具有生命周期特征,但高迭代创新可持续性组态中并未涵盖初创期样本。根据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在于: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提高迭代创新速度和创新可持续性二者的优先发展级别,并在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基础上实施迭代创新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章欣然 徐虹
文章运用单一纵向案例分析方法,以深创投及其投资的捷捷微电为分析对象,从研发强度和专利产出角度选取指标进行量化,探究了风险投资"融、投、管、退"的运作过程中关键事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出于获得更高投资回报和实现激励相容的目的,一方面深创投不仅投入资金缓解了捷捷微电融资约束问题,还通过投后管理阶段从资源连结、业务促进、监督管理三方面为捷捷微电提供全方位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深创投的退出削减了捷捷微电原有的行业资源和战略执行协助,给企业创新造成了负面效应。文章研究不仅揭示了风险投资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的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更为政府如何更科学配置风险资本推进国家创新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吴画斌 许庆瑞 李杨
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是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解析,分析和归纳了转型背景下海尔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结果表明,海尔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呈现出一种螺旋结构,经历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与兼并(以内部研发为主)、技术整合与自主研发相结合(以外部整合引进为主)的过程,最终使得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演变成海尔集团的核心能力。本研究打开了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及由战略引领到创新引领的黑箱,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供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晓红 陈寒松 张腾
知识经济背景下,平台型企业的构建及其创新模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忽略了从过程视角对于创新模式演化发展的探讨,也未能凸显平台型企业情境的差异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本文聚焦于两家平台型企业的构建过程,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究平台型企业构建过程中的迭代创新模式演化问题。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构建情境的不同促进形成两条迭代创新模式演化路径;"位势—过程—路径"的动态能力三维分析框架能够有效解析迭代创新"开发—测量—认知"的动态循环过程;迭代创新模式演化也会影响平台型企业的构建以及动态能力价值的实现。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平台型企业创新模式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运营实践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的动态能力——基于技术范式转变的整合框架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路径及机制——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纵向案例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整合模式研究
技术范式转变视角下的企业动态能力——基于战略过程维度的研究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大华股份纵向案例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中国南车动车组2005—2011年纵向案例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共演下企业能力升级——吉利汽车纵向案例研究
基于内部治理与动态能力交互的平台生态系统持续创新机理——一个纵向案例研究
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源编排动态演化机制——基于猎聘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
欲速则不达?基于组织吸收能力的迭代式产品创新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