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1)
- 2023(17712)
- 2022(15110)
- 2021(14051)
- 2020(11653)
- 2019(26344)
- 2018(26108)
- 2017(50006)
- 2016(26874)
- 2015(29681)
- 2014(29430)
- 2013(29000)
- 2012(26723)
- 2011(24053)
- 2010(24288)
- 2009(22636)
- 2008(21223)
- 2007(18602)
- 2006(16480)
- 2005(14720)
- 学科
- 济(110630)
- 经济(110522)
- 管理(74620)
- 业(73315)
- 企(60353)
- 企业(60353)
- 方法(43941)
- 数学(37424)
- 数学方法(36978)
- 中国(36053)
- 农(30501)
- 地方(29555)
- 融(28554)
- 金融(28552)
- 银(27506)
- 银行(27463)
- 业经(27077)
- 财(26726)
- 行(26544)
- 制(22894)
- 学(21962)
- 农业(20617)
- 贸(20067)
- 贸易(20049)
- 易(19414)
- 理论(18628)
- 技术(17855)
- 环境(17357)
- 务(17099)
- 财务(17023)
- 机构
- 学院(369397)
- 大学(367538)
- 济(149319)
- 经济(145996)
- 管理(144261)
- 研究(126192)
- 理学(124041)
- 理学院(122702)
- 管理学(120621)
- 管理学院(119974)
- 中国(99519)
- 京(78546)
- 科学(76770)
- 财(68766)
- 所(62761)
- 农(58536)
- 中心(58396)
- 研究所(56914)
- 江(54578)
- 财经(54443)
- 业大(53246)
- 北京(49939)
- 范(49880)
- 经(49412)
- 师范(49403)
- 院(46148)
- 农业(45441)
- 州(45342)
- 经济学(44879)
- 财经大学(40531)
- 基金
- 项目(250376)
- 科学(197049)
- 研究(186659)
- 基金(179600)
- 家(155503)
- 国家(154143)
- 科学基金(132673)
- 社会(117366)
- 社会科(111297)
- 社会科学(111273)
- 省(99546)
- 基金项目(95119)
- 教育(85198)
- 自然(84496)
- 划(82735)
- 自然科(82517)
- 自然科学(82502)
- 自然科学基金(80987)
- 编号(77134)
- 资助(73536)
- 成果(62332)
- 发(57367)
- 重点(56191)
- 部(54232)
- 课题(53587)
- 创(52828)
- 创新(49212)
- 国家社会(47776)
- 项目编号(47631)
- 科研(47143)
- 期刊
- 济(168241)
- 经济(168241)
- 研究(112420)
- 中国(75823)
- 学报(55047)
- 农(54381)
- 管理(54165)
- 科学(51748)
- 财(50884)
- 融(44994)
- 金融(44994)
- 教育(44381)
- 大学(41983)
- 学学(39393)
- 农业(37399)
- 技术(32496)
- 业经(29520)
- 经济研究(27004)
- 财经(25969)
- 经(22336)
- 问题(21653)
- 图书(19404)
- 业(19023)
- 理论(18032)
- 科技(17958)
- 技术经济(17634)
- 商业(17350)
- 现代(17066)
- 实践(16470)
- 践(16470)
共检索到558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露
在创新经济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供给侧意义明显。文章基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视角,引用耦合理论对两个系统进行模型建构,分析其间的耦合效应,建立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赋权,运用耦合模型对中国近20年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供给侧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系统与金融供给侧系统的耦合关联度较高,耦合协调度为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媛媛 尚朝辉 金浩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与创新,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金融创新创造了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在探析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上,采用耦合相关理论构建了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测度了1998—2014年中国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之前,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低级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耦合值偏离45°的程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大对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关注,防止过度的金融创新可能导致房地产业泡沫的出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房地产业 动态耦合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媛媛 尚朝辉 金浩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与创新,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给金融创新创造了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在探析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耦合关系的理论基础上,采用耦合相关理论构建了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测度了1998—2014年中国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之前,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发展处于低级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金融创新与房地产业发展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耦合值偏离45°的程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大对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关注,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房地产业 动态耦合 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钏 黄娴静 覃子岳
我国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蓬勃发展,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升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于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指数、数字金融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存在“东强西弱”特征。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差距总体上呈现前期缩小后期扩大的发展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呈增强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已经分别形成耦合协调度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中海 南楠
内外贸市场分离和国内区域经济失衡是制约中国内外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发展关系的理论,运用熵值法测算了198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综合发展指数,据此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了中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并分析了各地区的时间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区国内贸易水平较高而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内外贸发展地区失衡严重,沿海沿边省份、直辖市的协调度较高,沿边不沿海省份、内陆东中部省份次之,内陆西部省份最小;内贸和外贸的耦合度及协调度普遍较低,耦合度和协调度没有达到共振状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贵州等地区的内外贸发展存在"伪协调"现象。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内外贸发展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
关键词:
国内贸易 对外贸易 协调发展 地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昭法 王颖
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建立协调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我国金融生态系统动态耦合协调程度,并结合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发展并对金融生态主体起支撑作用,后者波动较大并相对滞后,整体上,金融生态系统处于磨合时期及比较协调发展状态,发展空间较大,近五年将处于良好协调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广雄
文章基于系统论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综合序参量、耦合机制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耦合机制模型及时空协调性规律,探讨了加强系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 耦合 时空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梅 童兴娣
本文以住建部2016年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陕西省入选的5个特色小镇为例,使用TOPSIS方法对2013-2017年5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5个特色小镇与特色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情况以及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分别对两者间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率情况。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2013-2017年5个特色小镇和其特色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水平较低,两者间耦合协调度不高,处于中度协调的阶段。其中因为个体资源条件和发展规划差异,在耦合协调和表现出的贡献率,不同特色小镇呈现出不同的情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吴秀兰
如何处理好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试图揭示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步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2)生态效率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3)2016年,7个(23%)省市达到协调发展类,4个(14%)省市属于濒临失调类;19个(63%)省市属于失调衰退类。其中,上海和宁夏属于生态效率滞后型,其他省市均属于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此外,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有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程度逐渐减弱,空间分异愈加明显。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王虹吉 郑鹏
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二者耦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以2011—2015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例,研究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结果表明:①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整体评价指数得分较低,绿色金融发展滞后;②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一般,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支持基本保持初步耦合与协调状态;③从时间上来看,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度与协调度在2011—2015年以保持稳定为主,但个别市(州)出现了下滑。因此,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低发展陷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