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7)
- 2023(17325)
- 2022(14907)
- 2021(13967)
- 2020(11728)
- 2019(27286)
- 2018(26973)
- 2017(51778)
- 2016(27661)
- 2015(31262)
- 2014(31061)
- 2013(30993)
- 2012(28593)
- 2011(26191)
- 2010(26406)
- 2009(24394)
- 2008(23740)
- 2007(20672)
- 2006(18408)
- 2005(16587)
- 学科
- 济(132455)
- 经济(132328)
- 管理(76336)
- 业(70628)
- 企(58136)
- 企业(58136)
- 方法(56083)
- 数学(49139)
- 数学方法(48374)
- 中国(33747)
- 农(29738)
- 地方(27783)
- 学(27120)
- 业经(26247)
- 财(26196)
- 贸(22990)
- 贸易(22971)
- 易(22223)
- 制(20848)
- 农业(19847)
- 理论(19722)
- 和(18829)
- 环境(18573)
- 融(18132)
- 金融(18130)
- 银(17691)
- 银行(17647)
- 行(16976)
- 技术(16627)
- 地方经济(16310)
- 机构
- 大学(404790)
- 学院(400592)
- 济(173051)
- 经济(169655)
- 管理(155876)
- 研究(143152)
- 理学(134832)
- 理学院(133258)
- 管理学(130657)
- 管理学院(129935)
- 中国(106646)
- 京(87429)
- 科学(86494)
- 财(75490)
- 所(72584)
- 研究所(66056)
- 中心(62665)
- 农(62476)
- 财经(60769)
- 业大(57801)
- 江(57443)
- 北京(56148)
- 经(55284)
- 经济学(53588)
- 范(53093)
- 师范(52625)
- 院(51893)
- 农业(48749)
- 经济学院(48039)
- 州(46071)
- 基金
- 项目(270814)
- 科学(213807)
- 基金(198515)
- 研究(196130)
- 家(174101)
- 国家(172773)
- 科学基金(147814)
- 社会(125474)
- 社会科(119151)
- 社会科学(119115)
- 基金项目(104155)
- 省(103045)
- 自然(96024)
- 自然科(93892)
- 自然科学(93874)
- 自然科学基金(92141)
- 教育(90135)
- 划(87429)
- 资助(83447)
- 编号(77707)
- 成果(63209)
- 重点(60990)
- 部(60558)
- 发(58020)
- 创(55599)
- 课题(54275)
- 国家社会(52488)
- 教育部(52156)
- 创新(51965)
- 科研(51315)
- 期刊
- 济(191160)
- 经济(191160)
- 研究(124175)
- 中国(77078)
- 学报(62639)
- 管理(60008)
- 科学(59123)
- 农(56219)
- 财(55057)
- 大学(47639)
- 学学(44681)
- 教育(43131)
- 农业(39235)
- 技术(35772)
- 融(33975)
- 金融(33975)
- 经济研究(32414)
- 财经(30347)
- 业经(27945)
- 经(26196)
- 问题(24605)
- 业(21889)
- 技术经济(21347)
- 统计(21105)
- 贸(20939)
- 图书(19907)
- 世界(19580)
- 策(18737)
- 国际(18570)
- 科技(18490)
共检索到600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彬 庞临然 张纯
近年来,中国在演化的比较优势下逼迫经济快速走向刘易斯拐点,势必对工业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构造了一个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的空间经济学拓展模型后,使用1990~2011年31个省际产业面板数据,可分析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影响,但物质资本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后,劳动力对产业集聚呈负相关影响。劳动禀赋与产业聚集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物质资本存量的影响下,劳动力集中指数与产业集聚间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克森 杨开忠
通过向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得以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模。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外部性具有全局性特征的情形,第一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揭示的"灾变式集聚"机制仍然起作用;在环境外部性表现为局部性特征的情形,"战斧状"的灾变式集聚被"干草叉状"的不完全集聚所取代;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形,最优经济空间演化路径是最优空间规划与最优环境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关键词:
企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计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性 地理邻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廉勇
新经济地理学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贸易和集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而构建理论模型是研究理论问题的通常手段,从克鲁格曼首先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来,陆续又有多种新的理论模型出现,这些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内容。总结这些前沿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条件、异同和难点,以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前沿 理论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席艳玲 吉生保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利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前者表现出负的外部性,后者则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