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03)
2023(20468)
2022(17394)
2021(16160)
2020(13689)
2019(31505)
2018(31005)
2017(59589)
2016(32315)
2015(36123)
2014(35809)
2013(35611)
2012(32691)
2011(29208)
2010(28997)
2009(26939)
2008(26728)
2007(23316)
2006(20510)
2005(18443)
作者
(93783)
(78156)
(77516)
(73839)
(49798)
(37381)
(35262)
(30455)
(29774)
(28061)
(26768)
(26461)
(25031)
(24921)
(24405)
(24082)
(23320)
(23176)
(22519)
(22426)
(19351)
(19346)
(18979)
(17937)
(17479)
(17477)
(17400)
(17182)
(15817)
(15556)
学科
(133829)
经济(133667)
(107081)
管理(100305)
(92737)
企业(92737)
方法(62060)
数学(51645)
数学方法(50990)
(38818)
(38789)
中国(36936)
业经(35159)
(28179)
农业(27007)
(26169)
财务(26094)
(26065)
财务管理(26053)
(25407)
贸易(25393)
企业财务(24740)
(24691)
地方(24170)
理论(23132)
技术(22993)
(22431)
(19969)
(19935)
银行(19899)
机构
大学(460718)
学院(459171)
(188823)
经济(185043)
管理(180585)
研究(156933)
理学(156010)
理学院(154299)
管理学(151539)
管理学院(150718)
中国(119513)
(98711)
科学(97524)
(86788)
(80711)
(79743)
研究所(72747)
业大(70322)
中心(70271)
财经(69508)
(67276)
农业(63648)
(63515)
北京(62308)
(58118)
师范(57455)
经济学(57428)
(57042)
(53980)
经济学院(51790)
基金
项目(312478)
科学(246226)
基金(228894)
研究(224401)
(201475)
国家(199801)
科学基金(171283)
社会(143044)
社会科(135514)
社会科学(135477)
(120370)
基金项目(120150)
自然(112579)
自然科(110045)
自然科学(110012)
自然科学基金(108097)
教育(102379)
(101676)
资助(95236)
编号(89369)
成果(72090)
重点(70061)
(69065)
(66211)
(65822)
课题(61514)
创新(61105)
科研(60323)
国家社会(59584)
教育部(58911)
期刊
(205421)
经济(205421)
研究(134971)
中国(87611)
学报(76281)
(73008)
科学(70070)
管理(69673)
(68653)
大学(57993)
学学(54662)
农业(50630)
教育(46801)
技术(40267)
(39147)
金融(39147)
财经(34597)
经济研究(33728)
业经(33400)
(29904)
(28896)
问题(26519)
图书(23985)
技术经济(23507)
(22111)
(21948)
科技(21515)
统计(21098)
世界(20991)
现代(20809)
共检索到679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霄伟  姚永玲  
采用1997年和2007年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把动态外部性的理论运用到服务业就业研究中,验证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城市就业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传统服务业不仅存在MAR效应,而且Jacobs效应也显著,表明传统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就业增长不仅具有正向作用,而且也会从城市其他服务业的多样性中获得好处。此外现代服务业Jacobs效应比MAR效应更为显著,即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从多样化中得到的好处要大于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得的好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涑贤  赵帆  王秀果  
本文首先以区域人均现代服务业产值的标准差为考察对象,对陕西省地区现代服务业绝对差距水平进行衡量;然后基于区域差异理论,对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区域性差异进行了收敛性分析,进一步分析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的原因,提出缩小区域差异、促进陕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美霞  樊秀峰  宋爽  
省会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地,以此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客观的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变化及收敛性分析发现,1995-2009年,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TFP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其增速明显高于全国以及31个省市区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是其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则出现少许负增长,说明产业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TFP增长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但呈现收敛趋势,且部分城市已显现明显的"追赶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梁红艳  
研究目标: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研究发现: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呈现两极或多极分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城市群的总体相对差异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最低。八大城市群中,仅京津冀、长江中游存在σ收敛;除珠三角外,其他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城市群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三个不同功能等级城市群存在俱乐部收敛。空间外溢只是少数区域β收敛的影响因素,多数区域尚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降低运输费用、增强知识外溢、优化制度环境对不同城市群区域内差异缩小的作用存在异质性。研究创新:刻画了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测度了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揭示了其收敛机制以及空间溢出在收敛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价值:为分析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提供了依据,也对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景华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2004~2017年服务业细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及来源进行分解,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环境约束下不同服务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不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7个行业表现出环境友好的属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近年来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在缩小,行业间差异是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行业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各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呈现明显的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收敛速度最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吉昌  何万里  夏晴  
某一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不仅在于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还在于本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就业,这种隐性的就业机制是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性,从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劳动力供需配对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姚永玲  赵宵伟  
采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本文在空间结构设定中充分考虑距离、城市规模等级及城市间规模对比关系而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验证了动态外部性及其城市空间关系对中国城市服务业产生的聚集效应。研究发现,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主要由多样化来实现;在落后城市追赶发达城市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所起的作用比传统服务业更大;现代服务业对邻近城市有较大影响,且随着规模扩大和中心城市地位的增强,以乘数效应的方式进行传递。该结论意味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区域城市化和同城化的重要选择。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晨  原小能  
立足中国经济新旧动能亟待转换的时代背景,本文选取2005—2016年省级服务业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多阶段的变动特征,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正向源泉,行业增长属于"技术主导型";以TFP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动能结构相对合理;细分行业动能结构差异较大,新旧动能的结构性调整必须兼顾行业特征;发达地区应对外部冲击及政策刺激的能力较强,创新驱动是主要的增长动能,其他地区新动能疲弱,旧动能又陷入粗放式增长,动能结构有可能向不合理状态演进。为此,需要紧抓时代机遇,提升行业创新驱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动能培育的"主战场",并特别兼顾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特征,"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江淮  
理论和经验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过程在三次产业结构上收敛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服务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平行发展的第一阶段向制造业占比下降而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的第二阶段过渡的特征。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这两大因素,即技术革命引发各大产业部门内部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现差异,从而诱致劳动力在各部门间转移和再配置的同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引发了更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各国制度和政策差异导致的劳动力部门间配置成本的差异会造成相同技术进步下的产业结构的异质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鼓励竞争的市场环境,自由进入、退出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制度,以及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和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挺  
针对服务业在我国分地区以及分行业之间的TFP增长率变化进行分析和收敛性检验,在计算TFP规程中加入了劳动者教育水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总体TFP变迁特征是在样本期内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TFP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有限,样本期内生产与生活两种类型服务业TFP的增长都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提升,东部TFP增长率略高于中西部,而且技术效率对TFP增长的贡献高于其他地区,在地区及行业收敛性检验中发现在样本期内我国各省区总体存在着长期收敛趋势,而在地区及两类服务业的分行业之间则基本没有出现这一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