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0)
- 2023(7742)
- 2022(5940)
- 2021(5509)
- 2020(4471)
- 2019(10027)
- 2018(9928)
- 2017(18391)
- 2016(9855)
- 2015(11398)
- 2014(11156)
- 2013(10932)
- 2012(9852)
- 2011(9007)
- 2010(8731)
- 2009(7985)
- 2008(7880)
- 2007(6747)
- 2006(6123)
- 2005(5858)
- 学科
- 济(46087)
- 经济(46042)
- 管理(22379)
- 业(21988)
- 中国(17804)
- 方法(17145)
- 数学(15540)
- 企(15520)
- 企业(15520)
- 数学方法(15468)
- 农(13597)
- 贸(10598)
- 贸易(10591)
- 易(10401)
- 业经(9962)
- 学(9051)
- 农业(8714)
- 财(8697)
- 制(8582)
- 发(8426)
- 地方(7922)
- 银(7496)
- 银行(7487)
- 行(7310)
- 发展(6923)
- 融(6919)
- 金融(6918)
- 展(6913)
- 环境(6656)
- 体(6560)
- 机构
- 大学(143762)
- 学院(140861)
- 济(68192)
- 经济(67195)
- 研究(57927)
- 管理(49524)
- 中国(45412)
- 理学(42214)
- 理学院(41666)
- 管理学(41049)
- 管理学院(40790)
- 科学(33341)
- 京(31696)
- 所(29153)
- 财(29081)
- 研究所(26782)
- 中心(24996)
- 农(23589)
- 财经(23499)
- 经济学(23411)
- 经(21830)
- 经济学院(21110)
- 院(21007)
- 北京(20482)
- 江(19971)
- 范(19531)
- 师范(19368)
- 业大(18617)
- 农业(18319)
- 科学院(18061)
- 基金
- 项目(95772)
- 科学(76975)
- 基金(73216)
- 研究(69661)
- 家(65354)
- 国家(64936)
- 科学基金(54666)
- 社会(47964)
- 社会科(45554)
- 社会科学(45546)
- 基金项目(37905)
- 自然(33380)
- 省(32798)
- 自然科(32652)
- 自然科学(32645)
- 自然科学基金(32093)
- 教育(30695)
- 划(29521)
- 资助(29410)
- 编号(25825)
- 部(22763)
- 重点(22564)
- 中国(22348)
- 国家社会(22040)
- 发(21818)
- 成果(21343)
- 教育部(19482)
- 创(19434)
- 创新(18493)
- 科研(18407)
共检索到217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金涛
城镇化是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与工业化伴随伴生。各国城镇化道路多种多样,如英德代表的西欧模式、美国代表的北美模式、日韩代表的东亚模式、前苏联代表的苏东模式、印非代表的南方模式等。与他们不同,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动员驱动。改革开放以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条件相继放松,城镇、区域、民族、行业等不均衡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尽管各地推动城镇化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但总体动员特点鲜明,即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会动员推动城镇化向既定方向发展。
关键词:
社会动员 城镇化 动员驱动 动员型城镇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光焘
中国的城镇化既有顺应世界潮流、肩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又有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必须实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城镇化 人口转移 发展战略 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鑫 朱要龙
城镇作为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聚落形态,自古以来即已存在。城市化的概念则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伴而生;在中国,本土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城镇化"的内涵表达。在当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认真梳理分析城镇化内涵,找到一条本土化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路径显得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后认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应在机制与体制层面上来理解,无论是"机制"还是"体制"内涵的表达,均是城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形成协同合力,不应分割对立;两种城镇化路径的有机融合、功能互补和资源整合才是当下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较优选择,这也符合当下中国巨大存量城镇化发展的国情。
关键词:
城镇化 健康发展 最优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奇 李明全
以2003-2008年中国28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镇与农村人均污染排放差异的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及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全国层面的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镇人均污染排放高于农村。分区域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西部地区影响最大。基于此,根据城镇化的不同空间路径,就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环境增量影响 区域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雯敏 樊仁敬 迟孟昕
建国以来的城镇化演进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有其不同特征。1949—1978年为城乡二元结构时期,以统购统销制和生产生活资料配给制为主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封闭和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建国三十年极其缓慢的城镇化进程。1979—1994年为工业城镇化时期,以发展工业为动力,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较快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1995—2013年为土地城镇化时期,以经营土地和经营城市为动力,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2014年以来为"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关系 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红倩 席旭文 高群媛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1996—2013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趋势,并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持续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但2005年以后其促进效果逐渐弱化,特别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现了明显减弱。我们认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约束下不宜过分高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哲 欧阳如琳 杨振山 蔡建明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起着基础性支撑保障作用。通过宽窄两种口径,采用统计分析、变差系数和Moran指数等方法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1总体上,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基础设施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2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中,电力、交通、水利等经济性基础设施是投资的主要领域,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比重逐渐增加,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特点;3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等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4基础设施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和多中心格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川渝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高于其他省区,这种差异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差距趋于缩小;5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分异,但分异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投融资 时空格局 城镇化 中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镇化 消费率 区域差异 消费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运用空间纠正Sys-GMM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水资源利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导致水资源利用量增加,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而城镇化质量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但降低作用和提升作用均较小;分城市类型看,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量,其中地级市的正面影响最大,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的负面影响最小;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地级市和县级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未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地区城市类型看,三大地区三类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速度、质量对水资源利用量与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金成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且影响极其深远的当属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到2017年的58%,提高了4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高于全世界平均城镇化速度一倍左右,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个百分点,不能不说创造了奇迹。但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最受世人瞩目的改革是家庭经营责任制,当时谓之"联产承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怡睿 黄煌 石培基
通过构建中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在Arc GIS等相关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城镇化质量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并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来看,2003—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逐年升高,各区域增速明显,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较不平衡,各地区差异较大。从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城镇化质量分区具有显著的阶梯性。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衡量城镇化质量3个子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其中城市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贡献作用较大,城乡统筹质量持续低迷,不增反降。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综合评价体系 时空演变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