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59)
2023(10366)
2022(8600)
2021(7896)
2020(6652)
2019(14589)
2018(14266)
2017(26813)
2016(15084)
2015(16457)
2014(15954)
2013(15960)
2012(14937)
2011(13615)
2010(13797)
2009(12906)
2008(12793)
2007(11493)
2006(10600)
2005(9497)
作者
(46913)
(39619)
(39087)
(37115)
(24766)
(19259)
(17536)
(15495)
(15074)
(13895)
(13716)
(13259)
(12762)
(12474)
(12309)
(12087)
(12083)
(11534)
(11417)
(11203)
(10249)
(9715)
(9708)
(9359)
(9094)
(8902)
(8885)
(8737)
(8192)
(8085)
学科
(62291)
经济(62208)
(48667)
(45930)
管理(37775)
农业(30397)
(27466)
企业(27466)
方法(23067)
数学(20492)
数学方法(20270)
业经(18336)
中国(16992)
(15558)
(14668)
(14435)
地方(12881)
(12551)
贸易(12545)
(12237)
(10768)
农业经济(10264)
(10194)
(10161)
银行(10112)
(9901)
收入(9772)
(9685)
技术(9328)
土地(9155)
机构
学院(216097)
大学(214140)
(89966)
经济(88259)
管理(79979)
研究(79156)
理学(69348)
理学院(68544)
(67578)
管理学(67317)
管理学院(66947)
中国(61690)
农业(52688)
科学(51856)
(45516)
业大(45130)
(42440)
研究所(38703)
(38643)
中心(37413)
(35001)
农业大学(33025)
财经(30338)
(29864)
北京(28006)
(27782)
(27758)
(27504)
师范(27334)
(27181)
基金
项目(148662)
科学(116000)
基金(109092)
研究(101926)
(99337)
国家(98392)
科学基金(82197)
社会(66395)
社会科(62486)
社会科学(62468)
(58912)
基金项目(58027)
自然(55074)
自然科(53769)
自然科学(53751)
自然科学基金(52827)
(49545)
教育(44678)
资助(43493)
编号(39758)
(36508)
重点(33625)
(32992)
(32711)
(30819)
成果(30817)
(29530)
计划(29468)
科研(29136)
创新(28846)
期刊
(104581)
经济(104581)
(70148)
研究(60521)
中国(47931)
农业(47209)
学报(45311)
科学(39322)
大学(33691)
学学(32222)
(27421)
管理(25461)
业经(23615)
(23528)
金融(23528)
(23123)
教育(18462)
问题(15267)
技术(14943)
经济研究(14796)
财经(14618)
(14323)
农村(14215)
(14215)
业大(14144)
农业经济(13738)
(12525)
世界(12488)
农业大学(12408)
资源(11194)
共检索到330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庄健  罗必良  
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地撂荒,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了农民务工距离对农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务工距离对农地撂荒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本地务工对农地撂荒并未产生影响,而异地务工通过降低农业投入时间和农地生存保障水平两条路径加剧了农地撂荒。(2)异质性分析表明,异地务工对农地撂荒的影响因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和代际结构存在差异性效果,家庭女性和老一代劳动力的异地务工明显加剧了农地撂荒行为。(3)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权稳定、农地流转与农机服务市场发育,会显著弱化异地务工对农地撂荒的影响。文章强调,以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生计模式更有利于耕地的合理利用。此外,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有助于缓解农地撂荒并改善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庄健  罗必良  
提升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地撂荒,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考察了农民务工距离对农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务工距离对农地撂荒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本地务工对农地撂荒并未产生影响,而异地务工通过降低农业投入时间和农地生存保障水平两条路径加剧了农地撂荒。(2)异质性分析表明,异地务工对农地撂荒的影响因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和代际结构存在差异性效果,家庭女性和老一代劳动力的异地务工明显加剧了农地撂荒行为。(3)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权稳定、农地流转与农机服务市场发育,会显著弱化异地务工对农地撂荒的影响。文章强调,以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和性别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生计模式更有利于耕地的合理利用。此外,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有助于缓解农地撂荒并改善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家庭内部分工视角出发,分析性别差异下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经济学含义,进而探讨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相较于男性外出务工而言,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化服务能够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撂荒概率,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意愿较低。进一步地,在引入家庭总收入作为调节变量后,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家庭内部分工视角出发,分析性别差异下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经济学含义,进而探讨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相较于男性外出务工而言,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化服务能够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撂荒概率,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意愿较低。进一步地,在引入家庭总收入作为调节变量后,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家庭内部分工视角出发,分析性别差异下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经济学含义,进而探讨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相较于男性外出务工而言,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化服务能够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撂荒概率,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意愿较低。进一步地,在引入家庭总收入作为调节变量后,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增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禹书  张应良  
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家庭内部分工视角出发,分析性别差异下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经济学含义,进而探讨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相较于男性外出务工而言,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化服务能够降低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耕地撂荒概率,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意愿较低。进一步地,在引入家庭总收入作为调节变量后,女性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增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开放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于农户要素配置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减弱,“资源无谓”的特征则逐渐凸显,由此导致耕地撂荒的加剧。本文从农户承包地规模的角度分析农地撂荒的发生机理,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2017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意义上,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撂荒的概率相对越低。(2)加入承包地面积的平方项后发现,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承包地面积的增大,农地撂荒的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3)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自己耕种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呈现“倒U”型关系。在不耕种的农户中,农地流转的概率和承包地面积之间同样呈现“倒U”型关系。(4)机制检验表明,承包地面积和农地撂荒之间的“U”型关系,主要是由开放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刚性约束引起的。因此,小农更可能是进行小规模经营而不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核心主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庄健   罗必良  
农地撂荒现象已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关于农地撂荒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还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估。通过将农地撂荒与粮食生产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使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地撂荒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农地撂荒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影响粮食产出。(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撂荒与粮食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由于撂荒地块的质量差异与剩余地块要素配置水平变化共同引起的。小规模的撂荒主要涉及劣等地块,造成的粮食损失相对较小;同时,撂荒劣等地块还会提升剩余地块上的要素配置水平,带来粮食增产的效果,从而部分抵消了粮食损失。然而,这种增产效果会随着非农就业规模的增加而逐渐减弱。(3)进一步分析表明,引进农业技术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有效削弱农地撂荒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文章强调,当前阶段的农地撂荒主要以产粮率较低的劣等地为主,并未对粮食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此外,是否有必要采用行政手段促使劣等地块复耕种粮,应予以审慎考虑。相比之下,退耕还林(草)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等措施可能更具可行性和潜在优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庄健   罗必良  
农地撂荒现象已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关于农地撂荒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还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估。通过将农地撂荒与粮食生产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使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地撂荒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农地撂荒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影响粮食产出。(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撂荒与粮食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由于撂荒地块的质量差异与剩余地块要素配置水平变化共同引起的。小规模的撂荒主要涉及劣等地块,造成的粮食损失相对较小;同时,撂荒劣等地块还会提升剩余地块上的要素配置水平,带来粮食增产的效果,从而部分抵消了粮食损失。然而,这种增产效果会随着非农就业规模的增加而逐渐减弱。(3)进一步分析表明,引进农业技术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有效削弱农地撂荒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文章强调,当前阶段的农地撂荒主要以产粮率较低的劣等地为主,并未对粮食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此外,是否有必要采用行政手段促使劣等地块复耕种粮,应予以审慎考虑。相比之下,退耕还林(草)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等措施可能更具可行性和潜在优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海涛   张小鹿  
在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将全球价值链(GVC)与产能利用率置于统一框架,分析不同GVC嵌入方式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和产能利用率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前向GVC参与度提高有利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后向GVC参与度提高则对提升产能利用率不利。具体而言,前向GVC参与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而非投资对产能利用率产生影响;后向GVC参与影响产能利用率的技术进步渠道不显著,其主要通过加大投资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后向GVC参与对产能利用率的负向作用可成为现阶段提升产能利用率的重点,鼓励竞争和加强环境规制水平是可行措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崇佳  
如何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方式,拓宽近距离考察干部渠道,延伸近距离考察干部过程,实现近距离考察干部的常态化,全面了解干部、准确识别干部、科学评价干部,将好干部选用出来,让正确的用人导向得以彰显。文章依据干部管理工作的实践,对近距离考察干部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宗耀  陈品  纪月清  
增强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就业的关键,在农地确权全面推广时期农户举家迁移增速却开始放缓。理论上对此的解释可能为:确权作为土地产权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其推广实施本身蕴含“不稳定因素”并阶段性降低农户的稳定性预期,当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降低地权稳定性,且政策落地带来的稳定性提升非常有限时,就可能造成确权全面推广时期总体地权稳定性的阶段性下降和迁移的放缓。本文利用江苏省771家农户两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即将实施确权的预期会显著抑制农村家庭特别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迁移;确权政策落地对农户举家迁移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仅对经历过土地调整的有老年人家庭的迁移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关注和治理产权再界定时间节点出现的短暂却显著的地权稳定预期下降,特别是即将到来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与延包;另一方面,需要在地权稳定之外找原因、出政策,有效促进农户举家迁移和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丹  魏佳朔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程度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务工距离对农地转出存在差异化的推动效果。省内务工对农地转出的推动效果最大,省外次之,本乡镇最弱。(2)相较于本地务工,外出务工通过增加务工收入,能够对农地转出发挥更大的推动效果。相较于省内务工,省外务工家庭更容易以代际或性别分工的方式维系农地生产经营,对农地转出的推动效果因而相对较弱。因此,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地有序引导农地流转,深入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农村劳动力在本省范围内务工,并着力解决跨省务工农户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光磊  陈汇  刘文兴  
企业中多代群共处已成常态,不同代际之间因为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差异产生冲突最终导致效率下降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同代际员工工作价值观差异引发的权力距离感知差异会导致一系列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差异,进而影响员工工作绩效。本研究借鉴调节匹配理论,以三亚河西供电所为背景进行单案例研究,探索不同代际特征下领导-员工权力距离感知匹配性对员工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尝试解释绩效差异出现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领导-员工权力距离感知匹配性对不同代际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不同;相对老一代员工,领导-员工权力距离感知匹配性对新一代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