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7)
2023(3587)
2022(3111)
2021(2978)
2020(2310)
2019(5405)
2018(5306)
2017(10911)
2016(5922)
2015(6539)
2014(6620)
2013(6524)
2012(6246)
2011(5777)
2010(5915)
2009(5544)
2008(5463)
2007(4973)
2006(4569)
2005(4206)
作者
(15823)
(13079)
(12968)
(12643)
(8614)
(6111)
(6020)
(5022)
(4991)
(4961)
(4444)
(4293)
(4262)
(4240)
(4222)
(4098)
(3918)
(3917)
(3882)
(3794)
(3401)
(3185)
(3169)
(3099)
(3042)
(3015)
(2938)
(2897)
(2602)
(2584)
学科
(22090)
经济(22070)
管理(17715)
(16445)
(13043)
企业(13043)
方法(8839)
数学(8110)
数学方法(7968)
(7773)
(7026)
(7019)
(6916)
贸易(6913)
(6808)
中国(6386)
(5295)
及其(5064)
政策(5044)
(4942)
银行(4942)
业经(4794)
(4711)
农业(4609)
(4426)
方针(4419)
(4365)
(4365)
阐述(4365)
地方(4348)
机构
学院(82553)
大学(80689)
(38222)
经济(37341)
管理(32420)
研究(28692)
理学(26893)
理学院(26659)
管理学(26304)
管理学院(26142)
中国(24780)
(20119)
(16398)
财经(14826)
科学(14557)
(14114)
中心(13825)
(13463)
(13425)
研究所(12277)
经济学(11589)
(10845)
财经大学(10831)
北京(10725)
(10686)
(10453)
经济学院(10405)
(10401)
师范(10351)
(10244)
基金
项目(48231)
研究(38735)
科学(38490)
基金(34954)
(28895)
国家(28630)
科学基金(24920)
社会(24269)
社会科(23088)
社会科学(23085)
(18118)
教育(17810)
基金项目(17171)
编号(16840)
资助(15685)
(15487)
自然(15075)
成果(14897)
自然科(14717)
自然科学(14713)
自然科学基金(14473)
课题(11805)
(11278)
(11269)
(10668)
(10589)
重点(10494)
项目编号(10201)
教育部(9931)
(9852)
期刊
(44659)
经济(44659)
研究(29387)
中国(16961)
(15923)
金融(15923)
(14618)
管理(12520)
(10303)
教育(9576)
科学(8426)
学报(7606)
经济研究(7566)
财经(7233)
技术(7225)
业经(7191)
农业(6770)
大学(6381)
(6285)
(6196)
国际(5964)
学学(5898)
问题(5516)
理论(4789)
实践(4314)
(4314)
世界(4265)
现代(4140)
(3924)
论坛(3924)
共检索到136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余栋  李宏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六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包括六次反通胀(1980年前后、1985年前后,1988~1989年、1993~1995年、2003~2007年和2010年至今)和两次反通缩(1998~2002年和2009年),都取得了基本成功。前三轮宏观调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而偏重以行政式直接调控为主。1998年,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制度并重启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为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斯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其直观表现在央行在金融市场中政策地位的变化上。在不同阶段,央行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目的。研究回顾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变历程以及不同阶段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及目的,现阶段央行主要是通过各类主动性的工具来投放流动性,因此货币形成的外生性在逐步增强。这虽然强化了央行的政策约束力,但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影响。央行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政策框架机制,探索更多为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以有效维持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预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翟书浩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了"稳中有变"的新判断:从稳的方面来看,上半年主要宏观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变的方面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内基建投资下滑等因素导致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存在下行压力。面对"稳中有变"的经济形势,在保持稳健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政策也要切实发挥主动灵活优势,着力加强政策的预调和微调,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内部问题做好有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栋  
自1994年我国实行双重汇率并轨开始,人民币汇率就一直保持稳定。汇率的稳定使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在于汇率政策工具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汇率缺乏弹性。为此,应该有效地使用汇率政策工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国峰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兴韵  费兆奇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通缩显现的背景下,央行在2015年秉承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思路,坚持中性稳健货币政策,在利用传统政策工具的同时,还创设了诸多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为经济、金融相关改革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属微调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较好地管理流动性和平抑市场利率的意外大幅波动。中国的公开市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肇伯  
战后德国稳定马克取得的业绩举世公认。德国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政策工具随国内外经济条件不断变化而更新、改造、完善,其效果斐然。德国运用西方通用的"三大政策工具"是结合国情,经过改造的,因而有别于美、日等国相同的工具。德国经济高度发达、开放,多年来受国外"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困扰,影响到央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德国运用通过外汇市场以调整流动性的工具,既有力抵消这种压力,且进而利用它为调整国内银根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德国这些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国峰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罗海钢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存量调整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一般由政策工具、中介指标和政策目标三部分内容构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摸索,我国中央银行已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2018年3月19日,易纲出任中国人民银行第12任行长,接替此前连续15年担任行长的周小川角色。国际社会对新任的"人民币先生"并不陌生,毕竟易纲在央行系统连续工作超过二十年,且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经历的学者型官员。面对本年度尤为复杂和风险环生的内外形势,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远卓  
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外部挑战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冲击。美国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体,随着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和资产价格回升,居民消费不断增长,就业指标开始好转和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速为2.9%,为三年来的最高,其中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逯新红  张永军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2016年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灵活格调,以营造稳健的融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加注重前瞻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2015年央行在采用降息降准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外,更多使用了抵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Kei-Ichiro Inaba  Rory O'Farrell  ?ukasz Rawdanowicz  Ane Kathrine Christensen  盖新哲  朱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OECD经济体设立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未来的经济环境与危机时期相比有诸多不同,与危机前相比更宽泛的金融稳定概念已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未来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需要保留,并分析了在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期间可以选择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以及如果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又该如何选择这些工具。在后复苏时期,央行可以回归到盯住短期市场利率和缩小资产负债表。然而,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实施有所改变。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组合使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同时,央行可以采用利率走廊下限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作为降低政策利率的替代品,非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必要性降低,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本文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银行贷款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货币创造流量,进而决定货币供应量。其次,本文提出以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衡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约束松紧程度。为了满足流动性约束,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产生的准备金需求等于超额准备金,是超额准备金所能支持的最大货币创造流量。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越大,流动性约束越宽松。再次,自由货币创造上限可以衡量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扩张自由货币创造上限。最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不能有效约束货币创造流量,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不理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