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7)
2023(9311)
2022(7195)
2021(6422)
2020(5197)
2019(11303)
2018(11052)
2017(20635)
2016(11702)
2015(12893)
2014(12739)
2013(12177)
2012(10905)
2011(9641)
2010(9521)
2009(8742)
2008(8786)
2007(7599)
2006(6774)
2005(6004)
作者
(37241)
(31294)
(31211)
(29496)
(19992)
(15104)
(13855)
(12212)
(11966)
(11027)
(10898)
(10378)
(10273)
(9852)
(9747)
(9709)
(9558)
(9349)
(9101)
(9007)
(8115)
(7781)
(7751)
(7178)
(7162)
(7027)
(6948)
(6929)
(6422)
(6380)
学科
(45049)
经济(44990)
(32393)
管理(32079)
(25271)
企业(25271)
方法(18573)
数学(15916)
数学方法(15737)
(14948)
中国(13914)
业经(12116)
(11386)
(11015)
农业(10301)
(9226)
贸易(9224)
(8982)
地方(8515)
技术(8249)
(8041)
产业(7252)
环境(7194)
(7002)
理论(6979)
(6898)
银行(6845)
(6788)
财务(6765)
财务管理(6756)
机构
大学(171210)
学院(170361)
(65592)
经济(64395)
研究(61545)
管理(61440)
理学(54345)
理学院(53657)
管理学(52428)
管理学院(52166)
中国(43163)
科学(42663)
(41733)
(35926)
农业(33478)
(33228)
业大(33197)
研究所(31109)
(28164)
中心(26649)
(25260)
财经(23338)
(22442)
农业大学(22304)
师范(22044)
(21685)
北京(21647)
(21401)
经济学(20385)
科学院(19797)
基金
项目(123985)
科学(96694)
基金(90748)
(83714)
国家(83045)
研究(81803)
科学基金(69150)
社会(53131)
社会科(50339)
社会科学(50324)
(49334)
基金项目(48676)
自然(47175)
自然科(46158)
自然科学(46135)
自然科学基金(45338)
(42190)
教育(37484)
资助(35196)
编号(30631)
重点(28811)
(26740)
(26395)
(26385)
计划(25833)
创新(24750)
科研(24292)
成果(23886)
(23522)
科技(23090)
期刊
(67871)
经济(67871)
研究(43967)
学报(39597)
(38555)
科学(32664)
中国(31388)
大学(28241)
学学(27174)
农业(26044)
管理(21275)
(20432)
教育(16008)
(13970)
(12835)
金融(12835)
技术(12133)
业经(12075)
业大(11808)
经济研究(11648)
财经(11299)
(11187)
农业大学(10190)
问题(9731)
(9682)
科技(9680)
商业(7955)
资源(7617)
技术经济(7584)
(7297)
共检索到237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凡  陈志吉  蓝丽丽  杜孟浩  王超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的抗氧化性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加热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和油茶籽仁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研究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中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10.929、34.620、11.054和36.627μg·g~(-1),油茶籽仁中其含量分别为16.950、55.217、20.216和72.390μg·g~(-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5、1.59、1.8和1.97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油茶籽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和油茶籽清除DPPH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前者分别为99.18%和81.47%,后者分别为97.44%和74.97%。[结论]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与油茶籽的DPPH清除率与抗氧化活性发现,油茶籽仁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抗氧化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岩  于婷  蔡恩博  刘双利  杨鹤  张连学  
【目的】研究茶条槭叶总酚的提取工艺,并对茶条槭叶总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为茶条槭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乙醇为溶剂, 以总酚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处理茶条槭叶,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提取时间和液固比的适宜范围,再应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最佳提取条件;最后采用铁离子还原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茶条槭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条槭叶总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超声提取时间46 min,液固比246 mL/g,在此条件下茶条槭叶总酚提取率为 (10.95±0.22)%。茶条槭叶总酚提取液对铁离子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学辉  李建科  张清安  石金专  
 以不同剂量核桃油连续给小鼠灌胃,3周后检测小鼠肝、脑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7mL/(kg·d)核桃油可显著(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柳青  曲湘勇  魏艳红  汪加明  常春茹  肖建新  
为探讨酵母硒和茶多酚及其互作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以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810只44周龄健康江西东乡黑羽绿壳蛋鸡,随机分成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采用二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酵母硒和茶多酚构成试验日粮,酵母硒设0、0.25、0.50 mg/kg共3个添加水平(按硒计),茶多酚设0、200、400 mg/kg共3个添加水平,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和茶多酚均有提高平均蛋质量和产蛋率的趋势(P>0.05),显著降低料蛋比(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亚萍  聂小安  姚小华  常侠  
研究了油茶籽残饼油制备生物柴油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探索了反应动力学因素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残饼油酯交换反应的理想条件为:反应温度70℃,醇油物质的量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6%,反应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为94.43%。经权威机构检测,所制得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佳佳  罗思源  丁春邦  陈涛  周莉君  
以油茶蒲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热水法提取油茶蒲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考察提取时间、温度、液料比3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油茶蒲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温度85℃,液料比32 mL?g~(-1)时,多糖提取率最佳,为10.49±0.21%(n=4).在浓度0.6 mL?g~(-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0%,总还原能力在1.4 mL?g~(-1)时与同浓度Vc效果相近,表明油茶蒲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佘佳荣  晁燕  谭利娟  
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和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法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掺入了不同比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宜聪  廖凯  姬仁磊  方炜  徐丹  麦康森  艾庆辉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茶多酚对大菱鲆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3.51+0.31) g的大菱鲆幼鱼为实验对象,设计4组添加不同梯度茶多酚(0%、0.01%、0.02%和0.05%,干重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和500 mg/kg)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01%~0.02%茶多酚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茶多酚添加水平升高而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随饲料中茶多酚添加水平升高,大菱鲆肝体比(HSI)呈降低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组;②鱼体组成分析表明,投喂添加茶多酚饲料组大菱鲆鱼体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在茶多酚添加水平为0.02%~0.05%时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对照组;③与对照组相比,投喂添加茶多酚饲料组大菱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且各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茶多酚的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添加水平为0.02%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随茶多酚添加水平升高而降低,且在添加水平为0.02%~0.0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④大菱鲆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量随着饲料中茶多酚添加水平升高而降低,且在添加水平为0.02%~0.05%时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量随茶多酚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在添加水平为0.02%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表达量变化趋势与FAS相反,且在添加水平为0.02%时达到最高值。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表达量随饲料中茶多酚添加水平升高而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添加茶多酚能促进大菱鲆生长、降低肝脏脂肪过度沉积并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高脂饲料中添加0.02%茶多酚是大菱鲆幼鱼生长的最适添加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雁武  王宪伟  黄滢璋  仇农学  
【目的】研究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抗氧化活性,为抗氧化剂的筛选及其清除自由基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抗氧化剂维生素E(VE)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对照,采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法、邻二氮菲-Fe2+分光光度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法,测定并分析了苹果籽油的2种植物甾醇抗氧化剂(样品T1和T2)对DPPH.、羟基自由基OH.及O2-.的清除能力。【结果】4种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同,其对DPPH.的清除能力表现为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1(IC50为6.7μg/mL)>苹果籽油甾醇样品T2(IC50为7μg/mL)>VE(IC50为10μg/mL)>BHT...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吉磊  袁缨  高燕妮  宋丹  王乔  刘燕  
选用27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采用两因子3×3试验设计,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雏。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TP)和维生素C(Vc),通过测定肉仔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T-AOC)能力、以及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研究两者及其联合添加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TP和Vc显著提高了肉仔鸡血清中SOD和GSH-Px活性、T-AOC能力,降低了MDA含量,其中以60mg.kg-1TP和100 mg.kg-1Vc联合添加组效果最好,极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卉  屈东  邹成义  余丹  杨加豹  陈瑾  汪林书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菜籽粕对生长猪生长性能、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64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2、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发酵菜籽粕等氮替代2.5%、5%、7.5%豆粕的试验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31 d。【结果】(1)试验各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高于对照组,试验3组ADG、ADFI和试验2组AD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F/G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亚琪  康海权  陈秋平  沈建福  
以油茶蒲粗提物为原料,将其溶于水后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分级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及水相。应用Folin-Ciocalteau法测定粗提物及分级萃取各相的总酚含量;同时应用DPPH法、TEAC法、FRAP法和全血体系总抗氧化能力(T-AOC法),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粗提物及分级萃取各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应用4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一致,抗氧化能力强弱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粗提物>水相,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