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6)
2023(15770)
2022(13097)
2021(12022)
2020(9744)
2019(22276)
2018(21938)
2017(41772)
2016(22801)
2015(25390)
2014(25291)
2013(24806)
2012(23075)
2011(21101)
2010(21528)
2009(20001)
2008(19801)
2007(18028)
2006(15868)
2005(14928)
作者
(69343)
(57804)
(57515)
(55008)
(36998)
(27862)
(25986)
(22361)
(21982)
(20909)
(19949)
(19479)
(18853)
(18715)
(18547)
(17816)
(17260)
(17102)
(16877)
(16628)
(14562)
(14537)
(14252)
(13241)
(13143)
(13064)
(13012)
(12823)
(11974)
(11424)
学科
(96724)
经济(96600)
管理(65656)
(61993)
(50481)
企业(50481)
方法(38193)
数学(33308)
数学方法(32682)
中国(28839)
(26714)
(24407)
(23960)
地方(23231)
业经(22999)
(20509)
(17999)
银行(17950)
农业(17685)
(17544)
金融(17540)
(17331)
(16848)
贸易(16833)
(16288)
(15471)
理论(15357)
技术(15184)
环境(15095)
(14088)
机构
学院(329001)
大学(326680)
(132575)
经济(129502)
研究(118828)
管理(118797)
理学(101093)
理学院(99887)
管理学(97765)
管理学院(97189)
中国(89863)
科学(74633)
(70688)
(64700)
(62471)
(62092)
研究所(56427)
中心(53516)
(52432)
业大(50817)
财经(49718)
农业(48709)
(45018)
北京(44720)
(43241)
(42859)
师范(42260)
(41595)
经济学(40993)
(39943)
基金
项目(217795)
科学(170858)
基金(156809)
研究(155166)
(139169)
国家(138041)
科学基金(117033)
社会(98010)
社会科(92987)
社会科学(92965)
(87468)
基金项目(81113)
自然(76546)
自然科(74812)
自然科学(74790)
(73672)
自然科学基金(73440)
教育(72290)
资助(65456)
编号(61312)
(50864)
重点(50412)
成果(50378)
(47369)
(45752)
课题(45325)
创新(42929)
(41633)
科研(41627)
计划(41015)
期刊
(155694)
经济(155694)
研究(99677)
中国(76901)
(58661)
学报(57767)
科学(51481)
(50077)
管理(47813)
大学(43386)
学学(41203)
教育(39519)
农业(39496)
(34558)
金融(34558)
技术(29533)
业经(26008)
经济研究(25323)
财经(25173)
(21706)
(20660)
问题(19471)
(16662)
科技(16005)
统计(15905)
技术经济(15459)
(15239)
业大(15233)
(14790)
商业(14570)
共检索到511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煜  肖杨  熊正伟  唐雪  唐小燕  胡莉  
【目的】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挥发油通过模拟挥发和淋溶2种途径对豌豆保卫细胞的遗传毒害和致死效应,探讨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为加拿大蓬的有效防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为受体材料,用不同剂量加拿大蓬挥发油经不同途径处理后检测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的变化,并以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6种干扰剂分别预处理后检测挥发油胁迫下保卫细胞的死亡率。【结果】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导致保卫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显著上升(P<0.05),细胞死亡率与挥发油处理剂量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处理剂量相同时淋溶途径的细胞死亡率和核畸变率总体高于挥发途径(P<0.05);Z-VAD-FMK和6种干扰剂均可有效缓解挥发油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P<0.05)。【结论】加拿大蓬挥发油经2种途径均可诱导豌豆保卫细胞发生核畸变并大量死亡,且淋溶途径的致畸致死效应较强。这种现象属于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ROS、NO和Ca~(2+)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调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煜  胡琬君  王亚男  张红  马丹炜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模拟土荆芥通过挥发途径的化感作用,探讨了土荆芥挥发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表明:1在土荆芥挥发油化感胁迫下,蚕豆幼根长度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并在一定范围内与挥发油处理时间和剂量均呈负相关(P<0.05)。2中、后、末期细胞在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比例增加,而前期细胞比例减少,表明挥发油可延滞细胞分裂过程。3根尖细胞微核率在挥发油剂量为5μl时,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P<0.05)。由此可见,土荆芥可通过挥发途径释放化感物质,诱导周围植物发生细胞损伤和遗传毒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强  孟巧巧  何胜利  马丹炜  王煜  张红  王亚男  
【目的】研究在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和巨桉(E.grandis)2种桉树的挥发油及其共有成分α-蒎烯和桉油精作用下,蚕豆(Vicia faba L.)根边缘细胞和叶保卫细胞的生理变化及保卫细胞内信号调节,探讨2种桉树的化感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显微技术、细胞化学技术和qRT-PCR技术,测定不同挥发油及其共有成分α-蒎烯和桉油精浓度(2、4、6、8和10μL)处理下蚕豆根边缘细胞和叶保卫细胞的活性以及气孔开度的变化及其保卫细胞内信号分子ROS、NO和Ca~(2+)含量变化。【结果】随着2种桉叶挥发油、α-蒎烯和桉油精处理剂量增加,蚕豆根边缘细胞和叶保卫细胞的活性逐渐降低。叶片NADPH氧化酶基因上调,叶保卫细胞内ROS、NO、Ca~(2+)等信号分子水平升高,细胞核出现多种类型的畸变,TUNEL检测表明叶保卫细胞发生凋亡,当挥发物分别与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Ca~(2+)通道阻断剂(LaCl_3)、活性氧清除剂抗坏血酸(AsA)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_3)共同作用于叶保卫细胞时,挥发物引起叶保卫细胞死亡率下降。ROS、NO和Ca~(2+)原位观察显示,与挥发油处理组相比,挥发物与AsA共处理组的NO和Ca~(2+)水平较低,NaN_3共处理组ROS和Ca~(2+)水平较低,LaCl_3共处理组ROS和NO水平差异不明显。表明ROS与NO串扰,导致叶保卫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从而触发叶保卫细胞出现Ca~(2+)依赖性和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此外,蚕豆叶气孔开度随桉叶挥发物处理剂量增加而降低,在微丝聚合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CB)。NADPH氧化酶抑制剂二联苯碘(DPI)、活性氧清除剂抗坏血酸(AsA)与挥发物共处理时,桉叶挥发物引起的气孔开度减小现象得到缓解,表明叶保卫细胞内ROS爆发,诱发微丝聚合引起气孔关闭。【结论】蓝桉和巨桉通过挥发途径释放化感物质诱发氧化损伤,破坏了根系保护屏障——根边缘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叶保卫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干扰植物吸收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导致受体植物生长受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汐婕  肖云星  谢雨思  马丹炜  
【目的】探讨农作物青稞(HordeumvulgareL.,H.vulgare)根边缘细胞(Rootbordercells,RBCs)对挥发油的防御响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的保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在研究青稞RBCs发育特性基础上,探讨青稞RBCs从细胞活性、粘胶层厚度、胞内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水平变化以及细胞死亡类型等方面对不同浓度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Benth.,E.densa)挥发油的响应。【结果】青稞RBCs围绕根尖形成保护层,细胞形态呈圆形、弧形以及杆形,细胞长30~150μm,宽10~30μm;在5~40mm根长范围内,青稞RBCs数量与根长呈正相关,在根长40mm时达到峰值(1263个),此时RBCs数量为根长5mm时的2.37倍;不同根长的RBCs存活率均维持在90%以上。经过密花香薷挥发油处理的青稞RBCs出现浅橘红色荧光,细胞核呈现橘红色荧光亮斑,RBCs活性丧失。随着挥发油处理浓度增加,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与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变化;与对照相比,在最高浓度0.1μL/μL作用下,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增加1.64倍,细胞活性下降59.83%;同时,细胞内ROS水平呈上升趋势,在T3(0.06μL/μL)浓度处理下ROS相对荧光值达到最高(2.23);当挥发油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作用时,由挥发油引起的细胞活性降低现象得以缓解,与未使用Z-VAD-FMK相比,细胞活性升高17.3%。【结论】青稞RBCs受到密花香薷挥发油胁迫后,通过增厚粘胶层抵御外界胁迫侵害,并产生ROS诱导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化感毒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华茹  毛燕  王学利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联用技术,对六月霜Artemisia anomala挥发油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115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62.60%,含量最高的为龙脑,占总质量的7.44%,其次为石竹烯氧化物,占7.15%,樟脑7.01%,在46种成分中单萜占总质量的28.57%,倍半萜占17.40%。图1表1参1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国珍  樊瑛  丁万隆  
本研究测定了4种植物挥发油对几种种传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麻黄油和细辛油对 Rhizoctonia solani 的抑制作用最强,250μg/mL 浓度下可完全抑制其菌丝生长。植物挥发油除可直接抑制菌丝生长外,还对病原菌具有熏蒸作用。此外,用麻黄油及含麻黄油的废碴液进行了防治薏苡黑粉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用2500μg/mL 的麻黄油浸种防治效果达63.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龚建良  文瑞芝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别,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1.6%,主要成分是香豆素(32.5%),芳樟醇(19.9%),棕榈酸(10.4%),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0.9%,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丁香烯(4.6%)、氧化丁香烯(2.7%).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敏  周明芹  向林  吴华  陈龙清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蜡梅鲜花与干花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鲜花与干花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0.57%、0.71%。从蜡梅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2.62%;从蜡梅干花中鉴定出41种化学物质,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87.08%。蜡梅鲜花与干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成分为石竹烯、长叶烯、β-揽香烯、大叶香烯、茅苍术醇、α-愈创木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学利  吕健全  章一德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 MS联用技术,对苦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2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94 69%,含量最高的为叶醇27 08%,其次为2 己烯醛10 02%。在42种成分中醇类有9种,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38 87%;酸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5 46%;醛类有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4 49%。首次从竹叶中鉴别出弥猴桃内酯,含量为0 38%。图1表1参1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兆林  李月琪  秦娇  韦倩  张柏林  
以毛竹叶为实材,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器、超临界萃取和索氏提取等4种方法提取毛竹叶挥发油,用气质联用仪测试竹叶挥发油,共检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库检索及人工图谱解析,确定了68种化合物结构。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的化合物以醇、羧酸、烷烃类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69.10%和62.11%;采用超临界萃取提取方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羧酸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2.91%,C17~C25为27.98%,C26~C38为22.78%;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类为主,C26~C38化合物相对含量为58.55%。研究表明,提取方法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荣  姜子涛  
分别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MHD,微波功率300 W,固液比1∶10,蒸馏时间1 h)和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山东披萨草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和保留指数比较法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M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35%,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7.85%)、麝香草酚(16.18%)和邻伞花烃(3.00%)。从HD法披萨草挥发油中鉴定出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10%,主要成分为香芹酚(69.78%)、麝香草酚(16.08%)和红没药烯(2.0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毛燕  李祖光  曹江林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联用技术,对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鉴定了34种成分,含量最高的为百里香酚,占83.32%,其次为1-甲基-4-异丙烯苯,占6.14%,乙酸百里酯占2.32%。在34种成分中,酚类占总量的85%,苯类占7.32%,烯类占3.80%。图1表1参1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继宏  李晓储  高雪芹  高甜惠  陈凤美  冯友建  黄利斌  
用A lam ar b lue法对提取的侧柏叶、种皮及种子挥发油进行了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对肺癌细胞NC I-H460有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6.24%、47.80%和97.73%。其中以叶挥发油和种子挥发油最高。采用气-质联用法对侧柏叶、种皮和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其含有的挥发物质种类侧柏叶、种皮和种子分别为8,31和21个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也不尽相同,侧柏叶含量最高的是α,,α4,8-四甲基-3,7环癸二烯-1-甲醇和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7.213%和26.193%,种皮和种子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都是雪松醇,分别占总挥发油的28.277%和26.9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晶蓉  马丹炜  唐林  
运用以MS为培养基建立的组织培养法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对黄瓜((Cucumis sativusL.)、绿豆(Phaseolus radiatus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莴苣(Lactuca sativa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等5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对5种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1),小麦、油菜、莴苣、绿豆、黄瓜的平均苗高分别为对照组的42.45%,50.97%,79.98%,61.30%和37.84%,平均根长为对照组的25.77%,37.73%。74.89%,6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宝玉  邓珊丹  哈斯巴图  梁洁莉  达能太  董强  姜明智  曹光荣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牛心朴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分离鉴定出 4 5种化合物 ,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 87.80 %。其中主要成分为烷烃 (33.5 9% ) ,不饱和脂肪酸 (19.4 7% ) ,酯 (18.5 5 % )和烯烃(9.6 8% ) ,9,12 -十八碳二烯酸相对含量最高 ,为 18.6 5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