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3)
- 2023(9055)
- 2022(7790)
- 2021(7089)
- 2020(5919)
- 2019(12989)
- 2018(12620)
- 2017(23932)
- 2016(13319)
- 2015(14901)
- 2014(14193)
- 2013(14156)
- 2012(12755)
- 2011(11507)
- 2010(11703)
- 2009(11230)
- 2008(11365)
- 2007(10502)
- 2006(9488)
- 2005(8719)
- 学科
- 管理(49053)
- 济(45317)
- 经济(45241)
- 业(44913)
- 企(39639)
- 企业(39639)
- 税(21717)
- 税收(20273)
- 收(20104)
- 财(19910)
- 方法(17074)
- 制(16777)
- 技术(14051)
- 数学(13943)
- 数学方法(13800)
- 中国(13685)
- 农(13015)
- 业经(12866)
- 务(10995)
- 财务(10979)
- 财务管理(10956)
- 体(10625)
- 企业财务(10393)
- 技术管理(10335)
- 银(9589)
- 银行(9561)
- 行(9076)
- 体制(9010)
- 理论(8953)
- 学(8655)
- 机构
- 学院(182614)
- 大学(182515)
- 济(76231)
- 经济(74515)
- 管理(69354)
- 研究(62123)
- 理学(58879)
- 理学院(58273)
- 管理学(57465)
- 管理学院(57108)
- 中国(46956)
- 财(44012)
- 京(38200)
- 科学(34666)
- 财经(32156)
- 江(30403)
- 所(30373)
- 经(28950)
- 农(28086)
- 中心(27516)
- 研究所(26602)
- 业大(24903)
- 北京(23853)
- 经济学(23801)
- 财经大学(23597)
- 州(23351)
- 院(22765)
- 省(22127)
- 农业(21598)
- 范(21505)
- 基金
- 项目(117689)
- 科学(93620)
- 研究(89572)
- 基金(84974)
- 家(73511)
- 国家(72886)
- 科学基金(63178)
- 社会(57976)
- 社会科(55107)
- 社会科学(55094)
- 省(47247)
- 基金项目(44178)
- 教育(41461)
- 划(38778)
- 自然(38619)
- 自然科(37769)
- 自然科学(37759)
- 自然科学基金(37120)
- 编号(36212)
- 资助(33649)
- 成果(30580)
- 制(28644)
- 创(28163)
- 重点(26761)
- 创新(26589)
- 部(26165)
- 课题(25935)
- 发(24914)
- 国家社会(24584)
- 性(23813)
共检索到293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正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在深入研究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系统回顾产业变革的历史演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孕育产业新变革的政策激励新格局,精心设计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税收激励机制设计,着重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传统产业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税收激励 科技创新 产业革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军胜 张玉倩 杨璐
<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人,薪酬激励机制建设是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与薪酬激励机制存在何种内在联系,现行薪酬激励机制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加快培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薪酬激励机制,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必须努力破解的难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方旺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税收激励机制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界定,探讨了税收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控作用,并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提出了构建我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的思路。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岳树民 孟庆涌
本文认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而税收因其对企业收益进而对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影响,使其与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形成了重要关联。从长期来看,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完善、长效、具有持久力的税收激励机制。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新 税收激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树东
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构建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组织、个人等,离开创新则意味着停滞。创新的用武之地主要在高科技尖端领域,而高科技攻关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鼎力相助则无法尽释其活力。因此,营造风险投资的环境就成为必需,税收是其中重要的环境变量。政府可针对风险投资的不同时期,在税种、税式支出方面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税收环境。
关键词:
风险投资 税收效应 税收环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刚 张亚丽
三百多年前,晋商在人力资源激励上锐意创新,发明了顶身股制。为支持该人力资源激励创新行为,晋商会计特意启用专门的辅助账簿万金账进行核算,巧妙突破了当时"会计制度"对人力资源激励行为核算(以下简称"激励核算")的限制,有力支持了晋商人力资源激励决策,为晋商的辉煌做出了相应的会计贡献。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全球企业管理界坚持不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推陈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郭月梅 陈远燕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现状及相关税收激励政策进行评价,以捐赠制度已进入成熟阶段的美国作为借鉴对象,分析其高等教育捐赠的特点及税收激励机制,并对我国设计良好的高等教育税收激励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社会捐赠 税收激励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颖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就业创业的动力形成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税收激励机制。税收政策未能彻底解决由制度缺陷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协调提高了税收征管难度。为此,应重新定义并构建完善的税收机制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三个要素需要重新布局,在税收上形成激励就业创业的系统机制。
关键词:
就业创业 税收激励机制 税收优惠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郝春虹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的投票机制以及拍卖方式都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设置合意的税制可以激励消费者个人显示真实偏好,实现公共产品最优供给。这一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尚属于抽象的理论研究,由于其缺陷的存在,将其付诸实践还需付出很大代价。
关键词:
税收激励机制 克拉克税 拟线性偏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胡超
本文以法经济学的范式为理论基础,将税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法价值、公共福利等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知识产权税收激励机制的内涵及其构成,并对我国的知识产权税收激励机制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同时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税收激励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税法 知识产权 激励机制 法经济学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黎昌卫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税收的一些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贵州为例,提出应尽快改革和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税收激励 改革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汉霞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敲诈是监管人滥用委托人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以向委托人传递不实的、不利于代理人的信息相威胁,使代理人被迫向其输送利益的行为。在无惩罚的情况下,只要敲诈所得大于零,征税人(监管人)就有敲诈的动机。但是有惩罚的情况下,征管人就要考虑敲诈被发现的概率、惩处的力度。敲诈能否实现取决于纳税人是否接受敲诈的条件,纳税人会在综合权衡接受的行贿成本与所得、拒绝的诉讼成本与所得等因素后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因此,反敲诈应通过加大惩处力度、降低诉讼成本及推行举报制而实现。
关键词:
敲诈 三层委托代理 税收征管人 激励机制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陈远燕 罗怡霏
美国对受教育者的税收激励机制已成体系,既有针对因接受高等教育而发生相关储蓄、贷款和费用的激励机制,也有针对个人向高校捐赠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分对象(个人、学校、企业)对美国高等教育税收激励机制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税收激励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税收激励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税收激励 美国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怡 李瑞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失灵",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破门拆墙"拉近城乡距离,必须引导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力量介入。然而,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之内在诉求必然要求内生平衡的税收法律机理予以回应。作为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享的税法,其调节功能的非均衡构造和回应必须在通过诊断现行非营利组织税收激励机制之症结基础上对症下药,依赖税收激励体制变革之管径,缝合现行制度之缺憾,并通过多维视角给予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以籍税法的倾向性保护契合非营利组织现实发展之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