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1)
2023(5532)
2022(4648)
2021(4233)
2020(3524)
2019(7518)
2018(7296)
2017(14608)
2016(7618)
2015(8348)
2014(8437)
2013(8414)
2012(7542)
2011(6764)
2010(6730)
2009(6010)
2008(5951)
2007(5305)
2006(4498)
2005(4022)
作者
(22294)
(18849)
(18455)
(17666)
(11901)
(9005)
(8386)
(7071)
(7031)
(6836)
(6314)
(6186)
(6083)
(5963)
(5885)
(5776)
(5461)
(5447)
(5442)
(5224)
(4613)
(4563)
(4521)
(4221)
(4166)
(4132)
(4051)
(4010)
(3903)
(3696)
学科
(36160)
经济(36130)
(25451)
管理(23213)
(20999)
企业(20999)
方法(14094)
数学(12132)
数学方法(12005)
(10203)
地方(9921)
业经(9475)
产业(9151)
中国(8638)
(6946)
(6922)
(6898)
技术(6397)
农业(6244)
地方经济(5887)
供销(5866)
(5866)
结构(5775)
(5526)
贸易(5524)
(5338)
(5240)
银行(5232)
(5202)
金融(5202)
机构
学院(109176)
大学(106481)
(47975)
经济(47118)
管理(42633)
研究(38071)
理学(37158)
理学院(36754)
管理学(36154)
管理学院(35945)
中国(26998)
科学(23645)
(21899)
(20005)
(19507)
(19048)
研究所(17535)
中心(16934)
业大(16814)
(16438)
财经(16088)
农业(15331)
经济学(15035)
(14607)
(13892)
经济学院(13601)
北京(13168)
(13044)
(13001)
师范(12829)
基金
项目(77634)
科学(62156)
基金(57182)
研究(54716)
(50497)
国家(50135)
科学基金(43336)
社会(36550)
社会科(34955)
社会科学(34949)
(31561)
基金项目(30060)
自然(28068)
自然科(27471)
自然科学(27463)
自然科学基金(27007)
(25842)
教育(23761)
资助(23094)
编号(20126)
(18342)
重点(17564)
(17052)
(16724)
创新(16007)
国家社会(15567)
成果(15027)
发展(14872)
(14813)
计划(14701)
期刊
(51936)
经济(51936)
研究(29992)
中国(20649)
(18211)
学报(17701)
管理(17071)
科学(16734)
(15058)
大学(13197)
学学(12817)
农业(12421)
业经(10093)
技术(10092)
(9597)
金融(9597)
经济研究(9163)
教育(8153)
财经(7970)
(7113)
问题(7010)
(6898)
商业(6234)
科技(5831)
技术经济(5698)
统计(5204)
(5201)
(5144)
现代(5052)
(4949)
共检索到157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单媛  李红梅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等背景下,产业链正发生深刻变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合作机制较为成熟,是我国优化稳定产业链的关键区域,应当强化区域在产业发展上的统筹协调功能,优化完善区域内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协同效应,巩固和扩大"科创+产业"模式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稳固性和抗风险性,率先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凤花  杨白玫  马洪伟  
城市物流系统受到外部环境条件扰动时,由于自身能力和应对措施的差异,因此其产生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文章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综合物流经济水平、物流设施与需求规模、教育素质、城市稳定性、创新产出等多元要素阐述区域物流韧性,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自然断裂点法等对长三角城市群2013—2019年物流韧性进行了测算,并对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韧性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各城市间的物流韧性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在物流韧性提升过程中,只有部分城市利用了空间邻接的优势,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并未全面有效地发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坤杰  许春晓  贺小荣  
以韧性城市理论为基础,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2008—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从时序演进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总体水平呈向好发展,但韧性水平的绝对差距也呈显著扩张态势,其演变周期可划分为“波动—提升—共生”3个阶段。(2)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空间差异性较大,韧性高值区集聚于上海、浙东北、苏南地区,并由此区域向外呈层次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扩散趋势;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空间集聚水平呈良好发展趋势,已形成以四大地区为首的热点区域空间集聚特征。(3)从空间转移角度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等级的空间传递性较为显著,邻域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城市形成各自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等级转移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最后,提出要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整体提升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岿然  李匡义  孙溢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量文献开始聚焦对长三角区域的贸易结构和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但鲜有文献涉及对贸易韧性的研究。本文选取长三角26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影响。其中城市贸易韧性水平通过贸易量指标计算得到,城市金融集聚水平通过熵值法测度得到。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不仅直接赋能贸易韧性,而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贸易韧性的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该赋能作用存在异质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在城镇化水平更高以及金融集聚效率更强的城市,赋能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陆玉麒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红岩  
从价值角度分析,产业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分布,即价值链。在价值分布非均衡状态下,如何占领价值制高点成为长三角今后一个时期产业链整合和提升的基本方向。文章以此为契点,提出长三角产业链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王仲智  李建豹  周艳  肖智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中下游的加工企业追逐低成本及面向消费市场,空间格局较显著,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主要以扩散式转移为主,除服装环节外均有发生,而集聚式转入仅包括化学纤维、成品制造、服装等加工环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王仲智  李建豹  周艳  肖智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文旭  吴业苗  
城乡韧性融合是基于城乡韧性水平同步提升的更高层次、更为系统、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本文基于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全新分析框架,构建城乡韧性水平综合测度体系,选取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41个地区的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分别运用熵权测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发展水平演化特征、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20年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水平总体攀升、节点演进与区域分异并存,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整体的贡献比重较为失衡,从纵向上看存在五种典型的增长模式;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经历了从“严重失衡”状态向“良好融合”的跨越,演变趋势同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策略的三个阶段高度耦合,都市圈流动空间规划效益初显;城乡社会保障韧性水平差距、生态环境韧性水平差距和公共管理韧性水平差距成为影响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核心、重要和潜在因素。实现城乡韧性融合,必须确保城乡韧性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城乡韧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增长;重新平衡“城镇中心主义”和“乡村中心主义”两种范式的极化矛盾;在制度与空间变迁中保障和发展“人”的应有权益;从削足适履转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做好城乡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山峰  梁爽  吴绍洪  郭浩  
洪涝灾害是长三角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开展长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研究,可为加快该地区韧性城市建设、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运用强制确定法、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维度对2008~2018年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韧性指数均值从0.256 5增加到0.354 2;城市间韧性指数差异程度有所增大,韧性水平处于非均衡化发展阶段。(2)空间格局上,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分异,呈现“中心-外围”韧性递减的分布特征;各韧性等级城市数量结构从以上海为核心的单核分布模式向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核心的橄榄型分布模式演变。(3)空间关系方面,除2009年外,长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指数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全局莫兰系数偏低,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并且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变化过程;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指数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的城市数量约占20%,其中“低-低”集聚类型区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待提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齐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研究各个城市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即经济韧性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部冲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韧性这一指标度量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对于冲击的反应程度,并试图从产业结构多样性的角度来解释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经济韧性方面的差异。通过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异,并且在冲击前后韧性变化明显;第二,产业多样性能使一个城市在面对危机时分散冲击;第三,相关多样性与非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是趋异的,非相关多样性能够分散并降低外部冲击对于经济的影响,而相关多样性则会加剧区域面对冲击的敏感性,降低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思宇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城市经济韧性、流通效率协调发展水平以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韧性和流通效率水平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中东部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西部较低,核心区域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其次是中心区,外围区较低,磨合耦合和中度协调类型城市占比较大。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正相相关,整体显著性逐渐减弱,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热点区域城市多于冷点区域,极化效应减弱。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推动流通业创新技术和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社会参与和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方能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文瑄  施益军  徐丽华  翟国方  陈伟  陆张维  
随着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风险扰动对城市的经济韧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冲击影响,深入研究城市经济韧性对于城市经济良性发展和提升经济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两次典型的经济风险扰动,以长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相对多样化、产业相对专业化、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地区经济敏感度的多维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内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相对多样化指数呈不断下滑趋势,相对专业化整体态势稳定上升,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和一体化发展,应对风险扰动的经济韧性能力强,而安徽省内部分城市专业化指数过高且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2)城市产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区域差距不断增加,与其主导产业结构有显著关系;(3)核心城市与各城市间的联系总量占比逐年降低,核心城市上海的集聚能力仍较高,致使城市间差距增加,不利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整体协同;(4)城市抵抗力和恢复力与其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经济风险扰动对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由沿海城市向内部城市的地域先后性影响。论文有助于弥补已有研究在城市群地区尺度经济韧性研究方面的不足,以期为中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添贵  胡晗  付舒斐  孔安妮  
基于生态系统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框架构建城市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和STIRPAT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介于0.420~0.761,呈现时序异质性,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生态韧性值较低,而南通、温州等城市生态韧性则有所提升;(2)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差异明显,2005—2010年城市生态韧性呈现“东部低、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2015—2020年则呈现“北部高、中部低、南部高”的格局,并形成西南部较高水平生态韧性城市带和中部城市生态韧性低值走廊;(3)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全局Moran’s I值变化幅度较大,且局部自相关集聚模式变化较大;(4)经济要素对城市生态韧性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人口、技术和土地要素对城市生态韧性具有反向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维祥  周建平  周梦瑶  郑金辉  刘程军  
构建以网络节点韧性、网络结构韧性以及网络群落韧性为核心的城市网络韧性评价体系,并运用ERGM模型分析创新网络韧性形成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创新网络节点韧性分布格局呈动态演进特征,由以“沪宁”为强韧性核心形态向以“沪苏锡”为强韧性核心再向以“沪宁苏杭”为强韧性核心形态转变;(2)网络结构类型相对稳定,三元结构中以核心节点散射联系的网络结构为主,四元结构中以散射联系及三元结构为基础的网络结构为主,随时间演进,整体网络结构韧性表现为曲折提升趋势;(3)创新网络群落逐渐减少,聚集指数持续上升,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增强;(4)创新合作互惠性及交互性逐渐成为创新网络韧性强化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的驱动作用也较为显著,而创新网络韧性与信息距离网络存在强依赖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