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87)
- 2023(12373)
- 2022(9928)
- 2021(9167)
- 2020(7496)
- 2019(16588)
- 2018(16316)
- 2017(30958)
- 2016(16596)
- 2015(18424)
- 2014(17794)
- 2013(17520)
- 2012(15742)
- 2011(14132)
- 2010(14702)
- 2009(14065)
- 2008(14261)
- 2007(13175)
- 2006(11888)
- 2005(10831)
- 学科
- 业(87351)
- 济(72261)
- 经济(72160)
- 企(70200)
- 企业(70200)
- 管理(60925)
- 农(46479)
- 农业(31189)
- 业经(30221)
- 方法(27628)
- 财(23482)
- 数学(19097)
- 技术(19080)
- 数学方法(18937)
- 中国(18929)
- 务(17157)
- 财务(17153)
- 财务管理(17141)
- 制(16832)
- 理论(16296)
- 企业财务(16188)
- 策(15403)
- 划(13406)
- 体(13382)
- 贸(13241)
- 贸易(13227)
- 和(13124)
- 易(12871)
- 技术管理(12490)
- 地方(12366)
- 机构
- 学院(241585)
- 大学(230885)
- 济(106283)
- 经济(104386)
- 管理(99963)
- 理学(85774)
- 理学院(85045)
- 管理学(84090)
- 管理学院(83658)
- 研究(73809)
- 中国(61576)
- 农(51657)
- 财(47933)
- 京(47169)
- 科学(41058)
- 江(39199)
- 农业(38964)
- 财经(37400)
- 业大(37020)
- 所(35563)
- 中心(35274)
- 经(33838)
- 研究所(31536)
- 经济学(31169)
- 州(30633)
- 经济管理(29560)
- 北京(28914)
- 范(28647)
- 师范(28436)
- 经济学院(28057)
- 基金
- 项目(153353)
- 科学(123451)
- 研究(120755)
- 基金(110939)
- 家(94046)
- 国家(92936)
- 科学基金(82336)
- 社会(79707)
- 社会科(75173)
- 社会科学(75159)
- 省(63437)
- 基金项目(58809)
- 教育(54146)
- 编号(50798)
- 划(49586)
- 自然(49134)
- 自然科(48027)
- 自然科学(48018)
- 自然科学基金(47262)
- 资助(42353)
- 成果(39850)
- 创(37509)
- 业(37152)
- 发(34636)
- 部(34236)
- 创新(34148)
- 课题(33889)
- 重点(33585)
- 国家社会(33100)
- 制(32956)
- 期刊
- 济(130456)
- 经济(130456)
- 研究(70503)
- 农(56203)
- 中国(52506)
- 管理(40717)
- 财(39575)
- 农业(37946)
- 科学(31616)
- 学报(29503)
- 业经(28879)
- 教育(26501)
- 融(25264)
- 金融(25264)
- 大学(24800)
- 技术(24713)
- 学学(23539)
- 业(20390)
- 财经(18815)
- 经济研究(18400)
- 问题(17310)
- 经(16441)
- 技术经济(15119)
- 农村(14561)
- 村(14561)
- 农业经济(14181)
- 世界(13846)
- 现代(12570)
- 商业(12502)
- 版(12370)
共检索到371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璇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系未来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科技—人才—制度“三位一体”的框架,即以科技为根本动力、以人才为主体依托、以制度为必要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仍面临着科技赋能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制度保障不力三大困境,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量质齐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相协调。为此,未来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即通过促进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科技的“乘数效应”;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人才“育、用、留”并举,构筑人才“三脚架”结构;通过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 科技 人才 制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卫强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农业农村现代化话语体系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新引擎,是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创新-要素-产业”分析框架,从经营方式系统变革、生产要素渗透融合及产业功能边界延展三维视角理论推演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从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能力鸿沟、资源交互性渗透的脱嵌鸿沟、产业深度转型的结构鸿沟及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建构复杂度强化四重维度系统剖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式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创新供给动能要素、动态强化构筑基础、探索分类推进机制和形塑包容性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的妥适性路径,以期为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青宁 李京栋 毛世平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以创新为先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除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共性,还具备农业领域高度公共性、高度科技化、高度数字化和高度产业化的特性,其形成有特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发展与底线、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这三对关系。在战略层面,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顶层设计,抓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主体,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系统化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三个力量,守正创新,聚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在实践层面,要积极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强化农业基础研究长效机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使命定位,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曾立 谢鹏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原创性范畴,也是彰显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标识性话语表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就成为中国生产力实现质变性飞跃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脱胎于传统生产力,具有独特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突破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霸权、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和生产模式更新迭代需要,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和时空方位。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也就具有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功能定位,即旨在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格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式跃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为此,要以新型举国体制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对新质生产力萌发的协同作用,布局和形成一大批以新促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壮大,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中彰显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创新与质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倪坤晓
深化农村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内在逻辑,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给生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村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推动农村改革手段创新,新产业推动农村改革任务聚焦,新要素推动农村改革深度拓展。然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进程中仍面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强化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数字引领、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聚焦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再胜
数智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升级迭代和加速落地,正在掀起“知识版的生产率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而形成的智能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样态。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AI大模型赋能效应为契机,开辟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新赛道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但是,中国AI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还面临着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匮乏、先进算力供给不足、基础硬软件受制于人和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难题,通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和风险点。迈向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努力构建以AI大模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发展格局,重点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中文数据资源库、加快自主算力资源和供给能力建设、加快自主建设高水平AI大模型技术生态体系,夯实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基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和规范数字劳动新职业、重视和引导众包微劳动转型升级、促进和改善按需劳动工作体验,推动数字劳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包容审慎、常态化监管以及AI大模型行业自律自治,完善AI大模型治理生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蕙芳 奚康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教融汇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从理论逻辑、社会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科教融汇本质上是通过合理的科教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面临治理环境缺乏支撑、科教赋能建设不足、创新融合深度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可从实践出发,从以下方面探索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形塑科教文化生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供需耦合,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技术运用场景。
[期刊] 改革
[作者]
连宏萍 熊学振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工程,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全新机遇。新质生产力通过更新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农村治理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当前,尚不健全的赋能体制机制以及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专业人才供给、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赋能成效的充分释放。因此,需要从深化赋能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系统谋划战略推进优先序等途径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赋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牧南 谢天琪
低空经济是中国首倡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也是近年中国在无人机、卫星定位、5G通信和精密导航等多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路呈现。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以及资源投入,近两年中国低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产业化探索和创新实践,然而,由于低空经济关联的技术领域较广,如何进行技术和专利分析目前还存在不少研究盲点;此外,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环境、生态、健康和安全等维度的风险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对措施,围绕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此,首先分析低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给出其明确定义,即以低空空域为主要物理空间,依托先进的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低空飞行和相关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转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搜集梳理中国低空经济相关政策,综合相关文献信息和政策文本,并与大语言模型GPT-4进行交互的基础上,提取和完善低空经济技术(专利)检索关键词,而后利用企查查、incoPat、壹专利等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丰富和完善相关实证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布局、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管理、空域噪声和电磁污染治理,以及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的治理风险,并针对其实践进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牧南 谢天琪
低空经济是中国首倡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也是近年中国在无人机、卫星定位、5G通信和精密导航等多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路呈现。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以及资源投入,近两年中国低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产业化探索和创新实践,然而,由于低空经济关联的技术领域较广,如何进行技术和专利分析目前还存在不少研究盲点;此外,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环境、生态、健康和安全等维度的风险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对措施,围绕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监管体系也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此,首先分析低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给出其明确定义,即以低空空域为主要物理空间,依托先进的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低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低空飞行和相关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和转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搜集梳理中国低空经济相关政策,综合相关文献信息和政策文本,并与大语言模型GPT-4进行交互的基础上,提取和完善低空经济技术(专利)检索关键词,而后利用企查查、incoPat、壹专利等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丰富和完善相关实证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布局、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管理、空域噪声和电磁污染治理,以及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的治理风险,并针对其实践进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