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4)
- 2023(4720)
- 2022(3778)
- 2021(3402)
- 2020(2750)
- 2019(6263)
- 2018(5645)
- 2017(11054)
- 2016(5666)
- 2015(6356)
- 2014(6173)
- 2013(6147)
- 2012(5480)
- 2011(5062)
- 2010(5314)
- 2009(5426)
- 2008(4244)
- 2007(3872)
- 2006(3620)
- 2005(3419)
- 学科
- 济(24306)
- 经济(24295)
- 融(24260)
- 金融(24259)
- 银(21231)
- 银行(21223)
- 行(20730)
- 业(19090)
- 管理(15203)
- 企(15201)
- 企业(15201)
- 中国(14920)
- 中国金融(10854)
- 方法(9385)
- 地方(8480)
- 数学(8315)
- 制(8279)
- 数学方法(8276)
- 财(7822)
- 农(7363)
- 业经(7070)
- 务(5755)
- 财务(5743)
- 财务管理(5738)
- 农业(5549)
- 企业财务(5544)
- 贸(5284)
- 贸易(5273)
- 易(5183)
- 体(5100)
- 机构
- 学院(77242)
- 大学(75609)
- 济(37818)
- 经济(37097)
- 中国(28680)
- 管理(28499)
- 研究(27044)
- 理学(24107)
- 理学院(23884)
- 管理学(23593)
- 管理学院(23466)
- 财(17684)
- 京(15220)
- 银(15084)
- 中心(14829)
- 银行(14594)
- 融(14208)
- 科学(14025)
- 金融(13940)
- 财经(13938)
- 农(13703)
- 行(13689)
- 经济学(13045)
- 所(13042)
- 经(12714)
- 经济学院(11897)
- 研究所(11748)
- 江(11703)
- 人民(11694)
- 农业(10699)
- 基金
- 项目(50423)
- 科学(40003)
- 研究(38102)
- 基金(36971)
- 家(31843)
- 国家(31557)
- 科学基金(27296)
- 社会(25577)
- 社会科(24571)
- 社会科学(24569)
- 省(20166)
- 基金项目(19121)
- 教育(16526)
- 划(16211)
- 自然(16172)
- 自然科(15845)
- 自然科学(15844)
- 自然科学基金(15596)
- 资助(15294)
- 编号(15116)
- 发(12181)
- 成果(11843)
- 重点(11576)
- 创(11401)
- 国家社会(11173)
- 部(11014)
- 创新(10656)
- 融(10605)
- 课题(10403)
- 发展(10203)
共检索到127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一帆
<正>主持人的话: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时代下的东北振兴影响深远,对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张文武,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银青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邓洲,共同分享加快形成东北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机遇。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东民 张旭
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论逻辑上,数字金融使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精准和个性化。实践逻辑上,数字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金融环境、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优势 科技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典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关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资本 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任保平 迟璐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重点提升外循环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外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吸引高新技术和高水平外资流入,拓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发展空间,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提出新要求。高质量外循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要求,其通过“走出去”在全球集聚资源、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畅通更高水平双循环、推动科技的再创新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要以参与国际生产链和提升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拓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外开放空间等,从而以高质量外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外循环 作用机理 实现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典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关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资本 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也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新质生产力从范畴上依然归属于生产力的概念范围,体现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与衡量标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的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形成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必然选择,彰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时代性。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主体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并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向前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范畴,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系列命题,具有新的理论贡献。它将进一步确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命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呼唤中拓展“历史科学”的实践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中有力回应“两个决不会”遇到的新课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韩国强
<正>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机遇,苦练内功、守正创新,持续强化金融服务“硬支撑”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一直要求必须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并且赋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上海银行业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使命,理应更好地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增强“金融承载力”,深植“文化软实力”,服务“科技硬实力”,打造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实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徐玲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璇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系未来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基于科技—人才—制度“三位一体”的框架,即以科技为根本动力、以人才为主体依托、以制度为必要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仍面临着科技赋能不足、人才支撑不够、制度保障不力三大困境,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与产业相互脱节、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量质齐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相协调。为此,未来我国要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即通过促进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科技的“乘数效应”;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人才“育、用、留”并举,构筑人才“三脚架”结构;通过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 科技 人才 制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曾立 谢鹏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原创性范畴,也是彰显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标识性话语表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就成为中国生产力实现质变性飞跃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脱胎于传统生产力,具有独特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突破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霸权、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和生产模式更新迭代需要,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和时空方位。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也就具有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功能定位,即旨在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格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式跃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为此,要以新型举国体制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对新质生产力萌发的协同作用,布局和形成一大批以新促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壮大,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中彰显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创新与质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故需从辩证视域出发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重关系,并厘清对应的科学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新旧动能转化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动力源,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为重点,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为进路,以创新和人才双轮驱动为支撑,以制度和文化创新为源泉,以数实融合为新动能,以军民融合为特色阵地,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为引领,以国内国际双重资源为蓄能,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故需从辩证视域出发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重关系,并厘清对应的科学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新旧动能转化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动力源,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为重点,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为进路,以创新和人才双轮驱动为支撑,以制度和文化创新为源泉,以数实融合为新动能,以军民融合为特色阵地,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为引领,以国内国际双重资源为蓄能,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