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20)
2023(7989)
2022(6051)
2021(5672)
2020(4073)
2019(9131)
2018(8560)
2017(15489)
2016(8203)
2015(9036)
2014(8814)
2013(8292)
2012(7563)
2011(6654)
2010(7025)
2009(6686)
2008(5540)
2007(5184)
2006(4619)
2005(4056)
作者
(20299)
(16727)
(16500)
(15980)
(10378)
(7813)
(7560)
(6554)
(6211)
(6091)
(5655)
(5625)
(5378)
(5195)
(5178)
(5150)
(4898)
(4881)
(4698)
(4643)
(4148)
(4132)
(3902)
(3899)
(3850)
(3820)
(3760)
(3661)
(3372)
(3329)
学科
(26528)
经济(26504)
(24665)
金融(24664)
(22005)
银行(22001)
(21448)
管理(20276)
(19048)
中国(18970)
(15362)
企业(15362)
中国金融(10924)
(10845)
地方(10745)
(9907)
业经(9506)
(9196)
农业(7793)
理论(7521)
方法(6340)
(6182)
财务(6155)
财务管理(6147)
(5986)
企业财务(5913)
教育(5839)
教学(5493)
(5108)
数学(5084)
机构
学院(99533)
大学(94972)
(38299)
经济(37201)
研究(33529)
中国(33491)
管理(32638)
理学(26346)
理学院(26069)
管理学(25625)
管理学院(25441)
(20999)
(19996)
中心(18695)
科学(17419)
(17023)
(16934)
银行(16367)
财经(15481)
(15369)
(14902)
(14885)
(14882)
金融(14558)
(14180)
(14031)
师范(14025)
人民(13784)
(13635)
职业(13607)
基金
项目(63345)
研究(55009)
科学(48781)
基金(41421)
(34313)
国家(33868)
社会(33295)
社会科(31445)
社会科学(31440)
科学基金(28958)
(27265)
教育(26304)
编号(24825)
(21622)
成果(21419)
基金项目(20940)
课题(18790)
(16989)
(15724)
资助(15583)
项目编号(15206)
(15033)
重点(15001)
(14653)
自然(14424)
自然科(14018)
自然科学(14018)
(13885)
规划(13874)
自然科学基金(13747)
期刊
(47377)
经济(47377)
研究(34019)
中国(29160)
(28073)
金融(28073)
教育(21931)
(16421)
(14905)
管理(13338)
学报(11720)
技术(11599)
科学(10527)
大学(10125)
农业(9291)
学学(9034)
职业(8807)
业经(8517)
财经(7683)
经济研究(7184)
图书(6784)
(6637)
技术教育(5868)
职业技术(5868)
职业技术教育(5868)
(5813)
论坛(5813)
问题(5565)
理论(5335)
书馆(5219)
共检索到173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鹏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国建设既包括金融生产力发展,又包括金融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向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金融领导强、金融实力强、金融服务强、金融供给强、金融监管强、金融开放强、金融安全强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密切相关的。为高质量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应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建设、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的领导;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细做实5篇大文章,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文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现代农业;重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衔接;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郭洁   薛玉飞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共中央在金融领域的重大创举。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崛起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成果。梳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演变逻辑和现实动因发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能够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政策供给,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从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角度,论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遵循,并从“人民性、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普惠性、安全性”六大维度,阐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涵要求。为更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度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并增强保持金融稳定性的能力,应当从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出发,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全面强化金融监管的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豆书龙  张明皓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探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其衔接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价值诉求的一致性、现实要求的互需性以及具体内容的耦合性构成了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有机衔接的逻辑起点。而从衔接实践上看,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衔接困境主要体现在部分未脱贫地区社会秩序紊乱、社会建设培育缺乏长远动力和社会建设整体布局有待优化等方面。为此,应该在协调推进非贫困户和非贫困村发展、落实长远规划和优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三个层面精准发力,推动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衔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振家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赓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思想,立足现代国际竞争的形势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问题,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首要资源和战略构想。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把握发展脉搏的敏锐洞察、人类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振家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赓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思想,立足现代国际竞争的形势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问题,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首要资源和战略构想。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把握发展脉搏的敏锐洞察、人类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丽晶   林映巡   韩江萍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的关键作用,可以从垂直组织、水平组织两个组织方向和学科的内在逻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顺序与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三条基本逻辑来深入理解。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发现中高职课程组织衔接面临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断层现象、协商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困境。对此,应从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课程设置的统筹规划和衔接机制的有效构建三个方面着力,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有效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晋  尹业兴  
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决胜期,乡村振兴发展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国"三农"工作重点的稳步承接和调整,是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和厘清二者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明确两大战略协同推进和平稳过渡的政策着力点,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关键路径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完善有效衔接领导与组织机制、落实协同推进统筹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三贵  冯紫曦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成就斐然,连续六年年度减贫超过一千万人,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体制机制、政策落实、成效认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衔接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在重点目标、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成效认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有机衔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磊  邱懿  何正英  杨勇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涵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坚持《职业教育法》引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完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是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可行性发展路径。基于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契机,系统建立对话机制、大赛交流机制、展会合作机制和联盟发展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走出去模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艳艳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尚   彭晨曦  
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具有规模性、普惠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全面性特征。推进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需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升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俞慧刚  项建国  
校企协同背景下与企业开展合作是专业型学生社团育人实践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合作过程充分体现了行动主体的独立自主、行动模式的合作互惠、行动规则的民主协商和行动目标的职业导向等基本特征。学生层面的满意度提升需求、社团层面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和企业层面的创新合作需求为社企合作提供了演化动力。社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构建应着力从施行"双导师—多顾问"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共创品牌活动课程、共颁社团奖助学金、共孵创新创业项目等路径上下功夫,把专业型社团打造成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传喜  李秉强  黄磊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是后示范时期高职建设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应理顺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之间的关系,突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从构建基于人才紧缺指数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动态监测机制、识别高职院校培养方案和质量监控与产业链及所需能力的匹配性、制定"高水平高职与专业"认定的科学评价标准、探索政校企协同的"双高"建设推进政策等方面加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