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2)
- 2023(7515)
- 2022(6140)
- 2021(5667)
- 2020(4744)
- 2019(10857)
- 2018(10405)
- 2017(18819)
- 2016(10140)
- 2015(11244)
- 2014(11280)
- 2013(10882)
- 2012(10169)
- 2011(9299)
- 2010(9522)
- 2009(8363)
- 2008(8367)
- 2007(7717)
- 2006(6881)
- 2005(6118)
- 学科
- 济(39498)
- 经济(39442)
- 管理(24631)
- 业(24271)
- 企(19088)
- 企业(19088)
- 中国(13917)
- 方法(13482)
- 地方(12665)
- 农(11913)
- 数学(11087)
- 数学方法(10881)
- 学(10118)
- 财(9324)
- 业经(9171)
- 农业(8029)
- 制(7964)
- 融(7454)
- 金融(7453)
- 理论(6920)
- 银(6771)
- 银行(6752)
- 和(6722)
- 贸(6624)
- 贸易(6615)
- 行(6497)
- 易(6296)
- 技术(6025)
- 教育(5859)
- 发(5857)
- 机构
- 大学(139752)
- 学院(137570)
- 研究(54784)
- 济(52735)
- 经济(51413)
- 管理(48452)
- 理学(40784)
- 理学院(40132)
- 中国(39635)
- 管理学(39259)
- 管理学院(38961)
- 科学(35068)
- 京(31046)
- 所(28138)
- 农(26208)
- 财(25701)
- 研究所(25613)
- 中心(24848)
- 江(21929)
- 业大(21276)
- 范(20859)
- 师范(20628)
- 院(20347)
- 农业(20313)
- 北京(19910)
- 财经(19554)
- 经(17889)
- 州(17827)
- 省(17351)
- 师范大学(16856)
- 基金
- 项目(94798)
- 科学(73947)
- 研究(68631)
- 基金(67421)
- 家(61771)
- 国家(60811)
- 科学基金(50283)
- 社会(42452)
- 社会科(40087)
- 社会科学(40070)
- 省(36807)
- 基金项目(35362)
- 自然(32793)
- 划(32180)
- 自然科(31971)
- 自然科学(31958)
- 教育(31510)
- 自然科学基金(31360)
- 资助(27204)
- 编号(26997)
- 成果(23061)
- 重点(22335)
- 发(21093)
- 部(20501)
- 课题(20202)
- 创(19656)
- 性(18780)
- 创新(18443)
- 科研(18433)
- 国家社会(17926)
共检索到223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盘思桃 张寒旭 罗梦思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应遵循科学的建设路径。国内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表明,应重视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注重创新协同和环境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并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支撑创新全过程。同时,加快制定规划体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开放创新格局、构建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慧芳 谢来风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属于中国特色的语境体系,从组成要素、形成条件、空间集聚分析,其概念可概括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先进的重大科学设施、基础科研资源丰厚、创新能力突出、人才高度集聚、成果转化灵活高效、制度环境高度开放的科学要素集群中心和科创活跃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唯一一个涉及多个城市以及“一国两制”特殊制度安排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同时又面临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阙如、基础研究投入偏低、高水平科技人才不足等挑战,需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科技市场为着力点,高质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关键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思路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胜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又在党的十九大期间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要通过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层面,包括广东方面,香港方面,澳门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更好,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大湾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历经近40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胜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又在党的十九大期间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要通过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层面,包括广东方面,香港方面,澳门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更好,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大湾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历经近40年
关键词:
粤港澳 城市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江炎骏 刘伟
拓展创新系统研究对象,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建设问题。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例,运用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机制等分析工具,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价值链,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搭建链条完整的创新系统;全面解析畅通创新链条的协同机制、汇聚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提炼国内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协同机制开放性不够、保障机制作用不足、动力机制激励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保障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慧芳 谢来风
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要素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和利益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重大挑战,可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在发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以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兆洲 操咏慧 方泽润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首先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熵TOPSIS法对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运用SFA方法测算各市创新效率;最后运用GeoDa法进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创新能力及效率均呈现三个不同的等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整体显著空间正自相关,而创新效率整体空间自相关表现不明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春红 武岩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回顾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与合作历程,粤港澳大湾区对支撑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制度基础的互联互通、城市间金融的差异化供给、金融资源对接是未来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把握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崔宏轶 张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根本转型,其核心是探索既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并与国际科技创新规则接轨,又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科学制度体系。本文在考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背景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科学资源配置促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主线,围绕政策及治理、人才及资金、设施及平台、计划及组织、配置生态等对科学资源配置的成功经验展开研究,结合国际科学竞争合作新趋势,明晰当前科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差异提出优化科学资源配置路径。
关键词:
国家科学中心 科学资源配置 创新主体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文雅靖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平台,更是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抓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条件之一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突出表现为营商环境便利化和营商环境法制保障水平。应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以对接国际科技创新制度规则为手段、以商事特别规则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法治体系,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万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先进制造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提出了实施的路径,包括实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深圳、东莞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莞积极主动对接《规划纲要》,迅速调整自身定位,提出要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突出"打造一中心,强化三功能",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海燕 苏丽荣 习怡衡
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基于罗斯威尔和赛格菲尔德政策工具分类方法,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构建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从均衡性、协调性入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171份政策文本,研究发现,环境型、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少;政策工具在均衡性、协调性方面仍有不足,存在目标规划政策有待细化,政府购买、税收优惠以及关于“创新主体”的政策工具使用较少,政策工具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加快出台政策细化措施、强化政府部门协同、探索吸引创新主体的政策、提高政策工具协调性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 林正静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既能反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来源、又能协调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跨组织共生式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其核心是由科技导向型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科技资金链、科技服务链构成的"四链",通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于这个理论框架,在对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康敏 张虹鸥 叶玉瑶 陈奕嘉 岳晓丽
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对于新时期大湾区的创新化发展转型至关重要。论文通过构建包括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创新资本3个维度的协同创新测度指标体系,基于城市群流空间网络构建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性研究了多创新维度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流空间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极化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极化效应不断强化,深圳、香港、广州在创新流空间网络中占据绝对核心地位;(2)多维度创新流要素网络结构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本维度中,香港、深圳占据了城市群网络的核心,知识生产维度的核心城市则是广州与香港,广州在各维度网络中均扮演了重要的“枢纽型”城市角色,深圳在各维度网络中的创新层级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增长;(3)综合多维度指标的测度结果显示,香港与深圳分别是早期与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当前大湾区整体呈现为穗深港三核心并立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