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77)
- 2023(20484)
- 2022(17070)
- 2021(15945)
- 2020(13257)
- 2019(29899)
- 2018(29646)
- 2017(55813)
- 2016(30268)
- 2015(34081)
- 2014(34114)
- 2013(33622)
- 2012(31351)
- 2011(28590)
- 2010(29353)
- 2009(27252)
- 2008(26157)
- 2007(23720)
- 2006(21308)
- 2005(19286)
- 学科
- 济(134990)
- 经济(134853)
- 管理(90051)
- 业(84803)
- 企(70360)
- 企业(70360)
- 方法(48516)
- 中国(42853)
- 数学(40530)
- 数学方法(40105)
- 农(35254)
- 地方(35182)
- 业经(31780)
- 财(30133)
- 融(29536)
- 金融(29528)
- 银(28909)
- 银行(28854)
- 学(28593)
- 行(27898)
- 制(27289)
- 技术(24619)
- 农业(24085)
- 理论(23158)
- 和(20946)
- 贸(20926)
- 贸易(20905)
- 易(20151)
- 环境(20068)
- 体(19244)
- 机构
- 大学(429365)
- 学院(429327)
- 济(177162)
- 经济(173165)
- 管理(164288)
- 研究(153573)
- 理学(139295)
- 理学院(137675)
- 管理学(135473)
- 管理学院(134669)
- 中国(119461)
- 京(94017)
- 科学(92669)
- 财(81951)
- 所(78183)
- 研究所(70472)
- 农(69745)
- 中心(69468)
- 江(67333)
- 财经(63576)
- 业大(61082)
- 北京(60541)
- 范(58748)
- 师范(58163)
- 经(57497)
- 院(55904)
- 州(54624)
- 农业(53877)
- 经济学(53233)
- 经济学院(47506)
- 基金
- 项目(281046)
- 科学(220262)
- 研究(210096)
- 基金(199707)
- 家(173389)
- 国家(171840)
- 科学基金(146809)
- 社会(131760)
- 社会科(124778)
- 社会科学(124745)
- 省(112279)
- 基金项目(104977)
- 教育(96199)
- 划(93092)
- 自然(92366)
- 自然科(90114)
- 自然科学(90093)
- 自然科学基金(88488)
- 编号(86487)
- 资助(81527)
- 成果(71663)
- 发(64043)
- 重点(63250)
- 课题(61608)
- 部(60848)
- 创(60824)
- 创新(56276)
- 国家社会(53796)
- 项目编号(53016)
- 科研(52236)
- 期刊
- 济(210118)
- 经济(210118)
- 研究(135943)
- 中国(99950)
- 学报(66272)
- 管理(65545)
- 农(64372)
- 财(62009)
- 科学(61321)
- 教育(57203)
- 大学(50011)
- 融(49777)
- 金融(49777)
- 学学(46326)
- 农业(43769)
- 技术(40764)
- 业经(33962)
- 经济研究(33263)
- 财经(31886)
- 经(27614)
- 问题(26580)
- 图书(25442)
- 业(23298)
- 技术经济(22572)
- 科技(22374)
- 坛(20415)
- 论坛(20415)
- 理论(20404)
- 现代(20009)
- 贸(19278)
共检索到680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付保宗 盛朝迅 徐建伟 周劲 任继球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从国际实践来看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和开放互动性特征。当前中国产业体系形态正在从中低端全能型向高端引领型突破,要素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要素配置从外生干预型向内生自主型转化,开放模式从单向引进型向双向互动型拓展。同时,非协同发展的矛盾显现,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动力弱化,关键要素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凸显,产业开放层次偏低,协同发展机制僵化。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内生发展机制,为此建议,重塑实体经济发展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擎机制,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新体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保宗 周劲
"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模式和重心的转变。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从产业角度对国民经济构成的一种阐释,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实体经济在协同关系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间也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立体交互关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开放互动性、灵活高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是要素间单向联系的机械组合,而是每一个要素间关联互动的整体系统;没有统一合意的标准模式,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呈现出多种具体形式;不是静态的稳定状态,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不是孤立运行的封闭系统,而是国际共振的开放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而往往根植于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筑有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协同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新海 沈纬辰 杨喜 刘瑞红
文章构建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和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实体经济水平滞后于其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水平;大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水平滞后于实体经济水平,这种失调在进一步的恶化,相比之下,长江中游地区协同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三大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在三大沿海地区内部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卫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务必坚持自主创新,务必坚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1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实体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叶金生 张斓弘
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等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但整体上现有的协同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均值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非均衡发展态势;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相对差异虽然在逐步缩小,但现有的总体相对差异仍旧较大。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为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各地区要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撑作用,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针对现有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空间非均衡现象,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陆远权 夏月
文章基于VAR模型,以2000-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动态发展中的相关关系,并得到结论: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具有长期协整和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实体经济有力推动金融业发展,而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两者之间呈现非协同发展关系。在实证检验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关系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业 实体经济 非协同发展 VAR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钢民 潘越 杨秀平 宋娜
协同视角下对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动态把握是驱动旅游经济永续发展,优化要素供给的重要依据。运用LISA时间路径、重心轨迹、复合系统协同度等模型,对2009—2017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三者所构成复合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者省域间发展均渐趋于空间均衡,过程中旅游产业呈现"溢出效应",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则以"独立效应"为主。②三者局部时空格局动态变迁路径差异性显现,旅游产业最为稳定,省域间以协同增长占主导;科技创新稍弱,协同与竞争并存;现代金融稳定性最差,以空间竞争为主。③复合系统总体协同度较低,实现优质协同仍需较长时间。④协同格局经历了由局域性集聚分布—垂直分层—"胡焕庸线"的演化过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庄雷 王烨
从正反两方面剖析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与促进作用,侧重分析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方式改变引导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以及带来投资的多元化与快速化提高投资效率。利用独角兽企业——蚂蚁金服案例及相关数据验证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消费与投资的优化升级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技术条件、监管制度与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实体经济 影响机制 独角兽企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不只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两者的结合就是科学技术创新,而关键是解决好两者的对接。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对接过去通行的理论是"转移说",即新技术向企业转移。本文提出"协同说",即科学家、企业家在同一平台上直接交汇和协同。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落脚在产业创新层面上,需要强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新技术产业化既涉及科技创新,又涉及科技创业。对接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创新创业集聚的科技园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参与者风险共担机制和创业团队收益共享机制,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 体制架构 协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任英华 王传引 张晨瑜 高婷婷
本文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指数,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及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省份间空间关联较弱,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块模型分析表明,净溢出板块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协同性最好;总体而言,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及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政府创新支持度、人口流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作用较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任英华 王传引 张晨瑜 高婷婷
本文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指数,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及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省份间空间关联较弱,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块模型分析表明,净溢出板块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协同性最好;总体而言,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及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政府创新支持度、人口流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作用较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郁 苏强 刘凤臣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创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现培养又好又多人才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人才的作用、吻合社会需求的前沿阵地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实现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基地 大学科技园 协同 研究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金海 夏杰长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目前中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尚未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产业体系的根基不牢;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产业体系的创新力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产业体系的控制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不高。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先进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安全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未来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栅洁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思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进产业智能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曼茵 李扬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基本框架是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中国应敏锐把握全球产业升级的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五大趋势,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提升培养层次、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优化服务管理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加快形成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人才资源培养体系。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产业升级 人才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