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3)
- 2023(11809)
- 2022(10236)
- 2021(9746)
- 2020(8072)
- 2019(18660)
- 2018(18869)
- 2017(36373)
- 2016(19795)
- 2015(22489)
- 2014(22586)
- 2013(22435)
- 2012(20496)
- 2011(18526)
- 2010(18473)
- 2009(16807)
- 2008(16139)
- 2007(14413)
- 2006(12749)
- 2005(10972)
- 学科
- 济(80698)
- 经济(80613)
- 业(59323)
- 管理(51323)
- 农(47740)
- 企(38060)
- 企业(38060)
- 方法(33741)
- 农业(31737)
- 数学(29198)
- 数学方法(28886)
- 业经(21996)
- 中国(21530)
- 地方(19173)
- 财(16894)
- 学(16463)
- 制(14894)
- 贸(13052)
- 贸易(13044)
- 发(12689)
- 易(12662)
- 技术(12606)
- 理论(12422)
- 环境(12371)
- 和(12085)
- 教育(11556)
- 策(11437)
- 银(11066)
- 农业经济(11047)
- 银行(11031)
- 机构
- 学院(276608)
- 大学(274127)
- 管理(113248)
- 济(108551)
- 经济(106080)
- 理学(98591)
- 理学院(97574)
- 管理学(95951)
- 管理学院(95475)
- 研究(91626)
- 中国(68873)
- 农(63168)
- 京(58708)
- 科学(58003)
- 业大(49056)
- 农业(48304)
- 财(45972)
- 所(45550)
- 中心(43062)
- 研究所(41486)
- 江(41150)
- 范(36989)
- 师范(36696)
- 财经(36570)
- 北京(36561)
- 经(33369)
- 州(33252)
- 院(32689)
- 经济管理(31791)
- 农业大学(30470)
- 基金
- 项目(193306)
- 科学(151250)
- 研究(145012)
- 基金(138276)
- 家(119695)
- 国家(118587)
- 科学基金(101893)
- 社会(89485)
- 社会科(84261)
- 社会科学(84237)
- 省(77432)
- 基金项目(74911)
- 自然(65819)
- 教育(65059)
- 自然科(64208)
- 自然科学(64197)
- 划(63509)
- 自然科学基金(63012)
- 编号(62139)
- 资助(55499)
- 成果(49492)
- 重点(42526)
- 部(42424)
- 发(42186)
- 课题(41399)
- 创(40043)
- 创新(37217)
- 科研(36499)
- 教育部(35799)
- 国家社会(35745)
- 期刊
- 济(125060)
- 经济(125060)
- 研究(79233)
- 农(65645)
- 中国(56573)
- 农业(44789)
- 学报(44675)
- 科学(41479)
- 管理(37407)
- 大学(34552)
- 教育(32877)
- 学学(32369)
- 财(31771)
- 业经(26359)
- 技术(24915)
- 融(24465)
- 金融(24465)
- 业(20651)
- 问题(17506)
- 图书(16861)
- 经济研究(16508)
- 财经(16285)
- 版(14840)
- 农业经济(14482)
- 科技(14355)
- 农村(14121)
- 村(14121)
- 理论(13948)
- 经(13712)
- 技术经济(13710)
共检索到406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泽勇
在山区农村还得有留守农民居住生活生产的条件下,山区农民聚居点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要补充,山区农民建设住房等急需政策指导和配套措施鼓励,政府应该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制定比较长期的规划等切实推进山区聚居点建设。
关键词:
山区 聚居点 建设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建皿
2011年以来,四川省巴中市财政部门安排资金3000万元,支持8个重点镇和12个中心村734个新农村聚居点建设,并引导各聚居点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对建房腾出的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合理使用和集中规模化经营,支持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苏杨 程红光 马宙宙 齐晔
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缺失或不当以及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两方面。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此类公共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匮乏问题日益普遍。文章总结了这类问题的技术经济成因和制度成因,分析了大规模进行农村聚居点环境整治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对策:明确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的事权,落实有关财权;按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的原则抓好规划;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农村聚居点 公共服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魏欣 刘新亮 苏杨
本文通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发现,我国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较严重,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的制度成因既在于城乡二元制,也在于这类污染在防治上表现出的特殊性。为此,应明确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的事权,落实有关财权;按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的原则抓好规划;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农村聚居点 公共服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春山 杨高
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中国农民工聚居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扩展阶段、社会空间转向和社区治理3个阶段。总体上看,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社会网络方面从群体走向空间,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启超
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传递就业信息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借助社会网络实现就业会如何影响农民工的聚居选择呢?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内生化的劳动力两区域均衡模型,对大城市乡城流动人口同乡聚居形成的微观机制进行了推演分析。理论模型表明,借助于社会网络就职会使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与同乡而非本地人聚居。其次,采用我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RUMiC)和国家卫计委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借助于社会网络就职的农民工倾向于选择同乡聚居而非与本地人聚居,而农民工的同乡聚居不利于其融入城市及社会融合。利用CMP方法处理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了样本选择性偏误问题之后,结果依然稳健。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网络 同乡聚居 社会融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高 周春山
前人研究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的增长归因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是对传统乡村文化认同和寻传统社会网络的异地构建。本文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圳富康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表明该类聚居区的增长主要依托周边大型制造企业扩张,是农民工"反性族群模式"下被动选择的结果。也反映了早期富士康科技集团、政府、原住村民追求大规廉价居住空间和经济利益的空间表征,到后期历史文化价值、乐业社区以及和谐生活空间的政愿景和企业诉求。受制于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管理体制、农民工家庭结构等因素,富士康农民聚居区展现出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网络和休闲生活等多重维度的社会空间压缩和流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屈琼英 彭鹏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化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框架体系,探索了从人地共生、城乡统筹、地域协调、社会和谐等不同视角对农村聚居模式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从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多学科方法的融贯综合等两个方面对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聚居模式 乡村聚落地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启超
结合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和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农民工同乡聚居的机理。研究发现,城市落户门槛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同乡聚居的概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落户门槛对农民工同乡聚居的影响会因户籍性质而存在差异,落户门槛的提高会显著提升拥有外市户籍农民工的同乡聚居概率。机制分析表明,就业歧视是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农民工同乡聚居的重要机制,即随着城市落户门槛的提高,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机会歧视越严重,为了规避就业歧视以更好地实现就业,进而会选择与同乡聚居。基于此,研究认为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放宽放开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消除城市就业歧视。
关键词:
农民工 落户门槛 同乡聚居 就业歧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启超 王亚华
本文基于中国乡城流动人口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稻作文化对农民工同乡聚居的影响。研究发现,稻作文化会显著提高农民工进城后同乡聚居的概率。调节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影响会因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和未在城市享受社会保障而增强,即会因农民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而增强。机制分析表明,稻作文化使农民工更重视强关系网络,从而造成其进城后倾向于同乡聚居。具体而言,稻作文化会使农民工进城后的社会互动对象多为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进而造成其进城后更倾向于选择同乡聚居。基于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促进农民工社会网络的重构以降低其对强关系网络的依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以提高农民工应对风险的能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伏绍宏
基于彝区237户贫困农民的调查数据,以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考察指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轻外重"的收入增长态势、指标化的绩效约束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劳务推动脱贫的双重悖论:一方面,转移就业能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和非农收入,促使其能在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却很难通过非农就业促进农业经营,进而推动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另一方面,转移造成贫困户建房滞缓、适龄学生辍学现象加剧、老人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但其对改善农民的形象贫困、教育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积极效应。最后提出深化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完善脱贫考评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及多元筹资机制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艳霞 杨云霞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弱势,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发展。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不断开发并提升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才是保障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生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衡宇 李贵华 张娲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农村移民进入城市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多种非正规空间聚居,形成移民主体性的生活实践场域。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外来农村移民如何在聚居生活中进行调适,已是检视其城市融入成败的关键场域。通过分析空间疏离、退守到空间重构的三种空间实践过程,表明主体性居住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调适功能,相关政策应重视他们聚居的多样性与渐进性,尊重其生活空间权益,才能破解当前的融入困境。
关键词:
乡-城移民 文化调适 生活实践 聚居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萍 张体伟 起建凌
本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作为对象。国内学者对农村扶贫中涉及自发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过专门探讨,对移民搬迁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有研究。历史所载移民的方式一般只包括由官方组织实施或强制实行的,至多只记载了那些得到官方认可的自发移民,而不包括其他自发移民。对自找出路、投亲靠友、自行搬迁的移民,需要政府制订配套的优惠政策。自发移民无时不在进行,而这一过程却是残缺不全的,其合法性处于尴尬的位置,根本之策还是将其接纳和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西部民族贫困山区除通过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方式向外转移劳动力外,对于一些自发移民和短距离趋利性移民可进行近域迁移,而获得人口的聚居效应;自发移...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自发移民聚居区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