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99)
- 2023(5116)
- 2022(3721)
- 2021(3589)
- 2020(3131)
- 2019(7399)
- 2018(7490)
- 2017(14867)
- 2016(8099)
- 2015(9279)
- 2014(9320)
- 2013(8795)
- 2012(7831)
- 2011(6864)
- 2010(7133)
- 2009(6504)
- 2008(6471)
- 2007(5645)
- 2006(4905)
- 2005(4408)
- 学科
- 济(35398)
- 经济(35376)
- 管理(25937)
- 业(23641)
- 企(21444)
- 企业(21444)
- 方法(18548)
- 数学(16979)
- 数学方法(16485)
- 财(9598)
- 中国(8023)
- 业经(7585)
- 务(7232)
- 财务(7199)
- 财务管理(7185)
- 农(7110)
- 企业财务(6784)
- 理论(6590)
- 制(6451)
- 学(5810)
- 银(5458)
- 银行(5456)
- 地方(5111)
- 行(5105)
- 划(4968)
- 贸(4952)
- 贸易(4947)
- 易(4820)
- 策(4744)
- 技术(4633)
- 机构
- 学院(108901)
- 大学(107170)
- 管理(43759)
- 济(42959)
- 经济(42003)
- 理学(37938)
- 理学院(37580)
- 管理学(36534)
- 管理学院(36357)
- 研究(32893)
- 中国(26646)
- 京(22906)
- 财(20454)
- 科学(19752)
- 财经(15963)
- 江(15936)
- 所(15849)
- 中心(15747)
- 业大(15232)
- 农(14646)
- 经(14507)
- 北京(14480)
- 研究所(14233)
- 范(13224)
- 师范(13085)
- 州(13022)
- 经济学(12926)
- 院(12220)
- 技术(12217)
- 财经大学(12030)
- 基金
- 项目(72904)
- 科学(58029)
- 基金(53132)
- 研究(52492)
- 家(46054)
- 国家(45723)
- 科学基金(40401)
- 社会(32969)
- 社会科(31319)
- 社会科学(31307)
- 省(29008)
- 基金项目(27336)
- 自然(27296)
- 自然科(26754)
- 自然科学(26752)
- 自然科学基金(26239)
- 教育(25759)
- 划(24157)
- 资助(23262)
- 编号(21506)
- 成果(17051)
- 重点(16609)
- 部(15934)
- 创(15312)
- 课题(14992)
- 发(14725)
- 创新(14279)
- 科研(14013)
- 教育部(13948)
- 大学(13842)
共检索到159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费兆奇 杨成元
宏观调控应以供给侧管理为重点,以需求管理配合供给管理,防止用行政性手段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十三五"规划早已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但国内的宏观调控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相关的经济政策带来了方向性的困扰。例如,宏观调控定位方面,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时而混淆;调控对象方面,市场基础不完善,传导渠道受限;调控手段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行政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骏
对新常态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要搞清楚三件事。一是搞清楚经济增长潜力,科学判断经济增长潜力是避免过度刺激的基础。二是搞清楚我们要保的到底是GDP增长,还是就业增长,还是合理的失业率。三是在有了正确调控目标之后,如果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刺激,那么应如何避免刺激带来太大的后遗症,包括杠杆率上升过快、经济结构重型化、国进民退、产能过剩等。搞清楚增长潜力大家都认同,目前经济的增长潜力肯定比2007年之前低了。2007年之前可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祁祥
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放权让利"为导向的。改革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思路在最初给企业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和将企业从行政附属物地位向自主经营的轨道推入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微观搞活与宏观失控之间矛盾的种子。一、外赋权力与宏观失控。以往,人们在总结我国改革中出现的"一放就乱、一乱就控、一控就死、一死又放"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时,大都集中在企业的自主权是大了还是小了、国家放权多了还是少了、政府管得宽了还是窄了等方面。然而,在我看来,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权力的"数量"方面,而在于其"质量"方面。确切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姜作培 管怀鎏
论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就业模式姜作培管怀鎏本文认为,我国对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应逐步建立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国家提出的再就业工程基本要求,也借鉴了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经验...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卓
本文从中国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入手,提出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内建立以金融为主财政为辅的宏观调控模式的理论构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克华 王佩真
西方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担负金融宏观调控任务,而且中央银行一般也只控制货币总量,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单轨制模式。关于宏观经济金融结构,则由商业银行在微观活动中根据经济效益原则自然完成,中央银行一般对此亦无特别控制要求和控制办法。应该承认,西方这种金融宏观调控模式是起着相当作用的,保持了金融宏观较长时间的稳定。西方的这种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刘守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戈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模式,导致不同的宏观调控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模式,一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二是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对这两类模式的探讨,也许对建立与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一些借鉴,本文试图对此发表一管之见。 一、美国的经济模式及其控制 在美国的经济体制中,市场作为主要的协调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经济决策权广泛地分散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美国经济借助于千百万个独立的单位,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力量,将土地、劳务和资本转化为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私人与公共的基本消费需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阿思奇
市场经济中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模式阿思奇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受集中计划严格控制、压抑的企业和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增加收入的愿望在放宽管制的情况下急切地迸发出来,一方面切实偿还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赵昌文
对市场经济下各种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的典型比较,将有助于我们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通过借鉴和创造,选择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 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不同,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手段也不完全相同,故本文将按照基本相近的原则,对几种主要的模式加以考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苗丽静
日、美两国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苗丽静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我国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计划、财政和银行等部门进行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三部门协调机制的正确设计与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实践模式 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不断收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关注的风险在防止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一是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加宁 张承惠 张永生
自1993年年中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使中国经济避免了1992年大起之后随即发生大落的危险,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说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比以往的历次调整都要成功得多,成熟得多。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予以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第一,宏观调控力度时紧时松。自去年年中加强宏观调控以来,虽然从总体上采取的是偏紧的货币政策,但总量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长才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隐性失业的基础上得出:总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与隐性失业率之和)与经济增长率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奥肯关系,即由于宏观调控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我国的总失业率实际上在以较高的速度下降。由于总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这种稳定的关系,因此总失业率可以做为一个内生变量进入笔者根据泰勒模型改造的宏观调控模型。本文暗示的政策建议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使隐性失业率迅速下降到一个临界值,之后才会使登记失业率下降。
关键词:
宏现调控 总失业率 经济增长率 就业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