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8)
2023(7076)
2022(5506)
2021(5305)
2020(4562)
2019(10993)
2018(11290)
2017(23765)
2016(12559)
2015(14472)
2014(14491)
2013(14521)
2012(13534)
2011(12241)
2010(13054)
2009(12677)
2008(11321)
2007(9936)
2006(8981)
2005(8286)
作者
(34778)
(28954)
(28455)
(27557)
(18199)
(13629)
(13106)
(11036)
(10661)
(10426)
(9719)
(9531)
(9285)
(9111)
(9052)
(8747)
(8547)
(8286)
(8210)
(8039)
(7323)
(7025)
(6871)
(6611)
(6539)
(6484)
(6369)
(6237)
(5786)
(5540)
学科
(59439)
经济(59401)
管理(32918)
(32234)
方法(30037)
数学(28139)
数学方法(27639)
(24408)
企业(24408)
中国(17635)
(16423)
贸易(16414)
(16177)
(14891)
(13640)
(12151)
(11500)
业经(10800)
(10469)
银行(10461)
地方(10301)
(10101)
(9811)
金融(9810)
农业(9488)
(8622)
出口(8620)
出口贸易(8620)
(8411)
(7960)
机构
学院(181007)
大学(180456)
(83004)
经济(81486)
管理(70380)
理学(60274)
理学院(59737)
管理学(58567)
管理学院(58260)
研究(58028)
中国(47323)
(39999)
(37860)
科学(31702)
财经(31248)
(28487)
(28357)
经济学(27100)
(26322)
中心(26231)
研究所(25279)
经济学院(24725)
北京(24363)
(23855)
财经大学(23211)
业大(22793)
(21753)
师范(21581)
(21000)
(20941)
基金
项目(111769)
科学(88214)
研究(83497)
基金(81637)
(69766)
国家(69279)
科学基金(59533)
社会(54356)
社会科(51817)
社会科学(51803)
(42595)
基金项目(41844)
教育(39532)
自然(36708)
自然科(35882)
自然科学(35875)
资助(35823)
(35657)
自然科学基金(35212)
编号(34255)
成果(28017)
(26065)
重点(24926)
(24324)
课题(23553)
(22995)
教育部(22895)
国家社会(22771)
人文(22172)
创新(21600)
期刊
(89381)
经济(89381)
研究(57603)
中国(33678)
(29196)
管理(27803)
学报(22529)
科学(21808)
(21407)
(20321)
金融(20321)
教育(18607)
大学(18368)
技术(17698)
学学(17192)
经济研究(16444)
财经(15504)
农业(14672)
业经(14513)
(13350)
(12980)
问题(12815)
统计(12318)
国际(10897)
(10717)
技术经济(10317)
决策(9861)
商业(9686)
理论(9553)
实践(8453)
共检索到276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敬琏  
本文分析了我国旧增长模式的主要弊端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提出加快增长模式转型是我国彻底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在于着力推进创新。文章指出,旧增长模式的主要弊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主要体现为内外两方面的失衡,进而会导致货币的过度供应和流动性泛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一是与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体制基础还顽固地在起作用,二是还没有能够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基础,是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撑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采用靠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模式。推进创新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小企业在创新中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鲁国强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债务增加与经济增长并存。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资产价格泡沫下的过度信贷消费,巨大的消费使得公、私储蓄率系统性下降,在投资率上升的情况下造成其经常项目赤字,而美元本位给了美国用资本项目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赤字的便利,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债券成为填平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重要手段。当双赤字状态无法延续时,美国以危机形式和货币贬值形式抖落其负债包袱。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经济双循环"结构注定危机的发展是发散而非收敛的。这种充分利用美元本位机制,靠信贷促进消费、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玉斗  
进入21世纪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导致了各国国民经济的动荡。面对危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完美"与"得体",针对危机根源的探究,学者们集思广益,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良现行资本主义的路径。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探析和思考的结晶,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汉斯约里·赫尔、克里斯蒂安·凯勒曼的力作《危机后的反思——西方经济的改革之路》一书,勾勒了一副西方经济的改革蓝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玉斗  
进入21世纪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导致了各国国民经济的动荡。面对危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完美"与"得体",针对危机根源的探究,学者们集思广益,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黄剑辉  
去年底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政策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并成为"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更是全球走出此轮危机的必由之路。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恬  周建东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现代经济中,一国的潜在产出能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及技术进步等要素。在上述各要素中,土地及自然资源是相对固定的要素,对动态的经济增长贡献微乎其微;劳动、资本及技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考察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晓欢  鲍曙明  
本文从技术层次、制度层次和文化层次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背景进行分析,发现美国金融危机与当代国际环境、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均有密切联系。结合未来中国与全球的发展趋势,发现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些问题,未来也可能在中国发生。中国首先应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国际化,并加强金融现代化管理与全球合作;其次要提倡经济多元化、产业多元化、制度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秉维  
东南亚面临经济增长模式危机□顾秉维[关键词: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危机][顾秉维,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93]1997年,国际金融界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由泰铢被迫贬值造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了。笔者认为,长期以来被东亚经济高速成长的繁荣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苏瑜  万宇艳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演变为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凸显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在此背景下,只有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即从出口和投资为主导转移到以消费为主导,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换到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从管理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从依靠资源投入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良芳  
本文在剖析2009年全球经济缓慢步出危机影响的情况、问题基础上,对2010年在支持经济复苏同时、避免新的资产泡沫产生,如何防止热钱冲击、防范美元贬值风险、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如何刺激内需增长、实现自主创新增长和防范"洋贿赂"等问题提出了六点看法与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宇  
1997年底,韩国爆发了以韩元大幅贬值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韩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钉住汇率制度和外债依赖,根本原因是韩国政府对金融和企业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以及金融改革的不彻底。韩国的教训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完善,应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保护,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淘汰低效率企业,将资源配置到高效率的行业和部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Hansjorg Herr  Jan Priewe  
高投资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可能因三种因素而触发转型危机:现有亏损和坏账的真实数据比目前的统计数据恐怕要高;如果继续拖延国有企业重组,如果保持、甚至软化预算约束,如果债务升级,那么长期债务积累的危险将会增加;如果货币、财政和工业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国有企业实行硬预算约束,而造成大批企业倒闭、失业急剧上升、投资减少及金融体系重大冲击。要避免转型危机,就必须把渐进转型所“创造”的时间果断用于推动重组。财政扩张对需求会有短期影响,抵抗通货紧缩,而不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但对未来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Hansjorg Herr  Jan Priewe  
中国经历了长达 2 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成功地避免了严重的转型危机。作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高投资需求 ,有些潜在因素可能引发延后的转型危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顾秉维  
In his article intends to comment on the recent South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fundamental deficiency of the well -known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east Asia, which he regards as the essential cause of this money crisis. Here recurred the prophecy of Prof. Paul Crugman,...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毛中根  段军山  
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人们的消费模式也经历了由"节俭消费"到"借贷消费"的发展变迁。借贷消费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过度的借贷消费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隐患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就目前的中国而言,美国借贷消费的经验意义可能要远大于它的失败教训。中国消费的宏观调控目标应是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并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