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08)
2023(9195)
2022(7688)
2021(7025)
2020(5921)
2019(12778)
2018(12809)
2017(23611)
2016(12819)
2015(14278)
2014(13900)
2013(13096)
2012(11915)
2011(10766)
2010(10960)
2009(10367)
2008(10122)
2007(9494)
2006(8294)
2005(7564)
作者
(35016)
(29488)
(29085)
(27586)
(18508)
(13831)
(13083)
(11146)
(11019)
(10527)
(9981)
(9809)
(9585)
(9348)
(9249)
(8908)
(8677)
(8565)
(8414)
(8291)
(7425)
(7112)
(6947)
(6764)
(6650)
(6611)
(6492)
(6328)
(5900)
(5827)
学科
管理(47909)
(43647)
(41956)
经济(41872)
(39410)
企业(39410)
技术(15948)
(15845)
(15469)
中国(14143)
方法(13741)
业经(12629)
技术管理(12033)
(12006)
(11863)
数学(10630)
数学方法(10493)
(10340)
银行(10318)
(9901)
理论(9444)
(9426)
金融(9419)
(9413)
财务(9383)
财务管理(9361)
(9281)
体制(8983)
企业财务(8883)
(8609)
机构
学院(174097)
大学(173064)
(69619)
经济(68027)
管理(67291)
研究(57905)
理学(57100)
理学院(56515)
管理学(55679)
管理学院(55329)
中国(44994)
(36904)
(36256)
科学(32960)
(28722)
(28017)
财经(27695)
中心(26822)
(25840)
(24952)
研究所(24861)
业大(23425)
北京(22552)
(22161)
(21677)
(21512)
师范(21239)
经济学(21062)
财经大学(20344)
技术(20115)
基金
项目(115095)
科学(92153)
研究(88401)
基金(82483)
(71117)
国家(70482)
科学基金(61475)
社会(56981)
社会科(53966)
社会科学(53957)
(47149)
基金项目(43339)
教育(41223)
(38645)
自然(37633)
自然科(36812)
自然科学(36801)
自然科学基金(36198)
编号(35469)
资助(31569)
(30365)
成果(29928)
(28007)
创新(27372)
课题(26183)
重点(26112)
(25351)
(24553)
国家社会(23634)
(22617)
期刊
(83085)
经济(83085)
研究(54688)
中国(44300)
(31121)
管理(30093)
教育(25313)
学报(25206)
(24560)
科学(23855)
大学(20078)
学学(18752)
(18246)
金融(18246)
技术(17037)
农业(16017)
财经(14287)
业经(13847)
经济研究(13008)
(12364)
科技(11046)
问题(9868)
(8818)
论坛(8818)
技术经济(8736)
(8491)
职业(8327)
(8298)
财会(8080)
会计(8040)
共检索到275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川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的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素质。办好教师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凌春  庄怀玢  谢心澄  
现有的各种支持计划、创新基地、合作平台已经推动了高校资源的部分整合和有组织的创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开放度有待提高、科教结合有待加强等。"2011计划"的推出,有助于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一、面向重大科研需求,创新组织形式是趋势协同创新中心必须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协同创新的目标聚焦在国家重大需求中产生的关键核心科学问题上。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石耀东  
从我国能源政策的现状以及中长期面临的突出矛盾出发,我们将视野扩展到2020年、2030年,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系统,为适应安全、清洁和高效发展的需要,我国能源政策应该加快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亿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2%,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产品进口持续增加。新形势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与农业结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乾梅  
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高校发展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广西为例,通过剖析西部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绩效为导向,探讨新形势下构建西部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路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杰  刘彦朝  姚裕萍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变革滞后所引起的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是"农民真苦"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采用制度外筹资方式,造成农民分担的成本增长过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划分不清,乡村两级负担过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消解"农民真苦"困境的根本措施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创新,其基本思路是: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支出政策,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积极引进私人投资,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运行机制;建立民主表达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文生  
金融人才体制机制是金融人才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体制是政府在金融人才发展方面总的体系、制度;机制则是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方法来保证金融人才体制有效合理运行。金融人才体制创新是基于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人才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通过总结原有体制的实践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成熟体制,对原有体制进行改进、完善与创建的行为过程。金融人才机制创新是为优化金融人才体制的构成要素,充分发挥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的作用,提高金融人才体制的运行效率,而在相关机制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与创建的行为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鱼晓利  
陕西地处西北干旱半旱地区,水资源紧缺,而经济快速增长对供水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破解水的供需矛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应改变水资源行政分配制度和水工程分割管理模式,全面创新水资源的配置体制和机制,一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水资源配置机制;二是建立网络化、市场化的水源工程管理体制;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调水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跃  冯熙麟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产生的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独立学院未来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以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完善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索适应独立学院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国斌  马嘉爽  
201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对该项工作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具体安排。2017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党中央提出了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的工作要求。我国当前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中,精准识别机制、考核问责激励机制、贫困退出机制以及扶贫开发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以问题为导向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应聚焦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为此,本文提出了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生态广州"建设是广州市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价格体制机制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明确价格在"生态广州"建设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在促进"生态广州"建设中价格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体制以推进"生态广州"建设的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袁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态势,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大量投入,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9%,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却很大。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15%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