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46)
2023(12229)
2022(10054)
2021(9410)
2020(7500)
2019(16947)
2018(17003)
2017(30575)
2016(16774)
2015(18778)
2014(18585)
2013(17649)
2012(15927)
2011(14280)
2010(14985)
2009(14241)
2008(13560)
2007(12260)
2006(11376)
2005(10496)
作者
(43323)
(35507)
(35279)
(34101)
(22813)
(16964)
(16387)
(13706)
(13378)
(13243)
(12280)
(11997)
(11374)
(11366)
(11185)
(10968)
(10544)
(10477)
(10450)
(10126)
(9094)
(8520)
(8513)
(8387)
(8195)
(8189)
(8139)
(8062)
(7274)
(7027)
学科
(55962)
经济(55880)
管理(44232)
(40143)
(33561)
企业(33561)
(27826)
金融(27823)
中国(27415)
(26086)
银行(26082)
(25300)
(19753)
(19703)
(19098)
地方(17288)
业经(16933)
方法(15630)
理论(13357)
农业(13038)
(12649)
贸易(12632)
(12508)
(12264)
数学(11998)
数学方法(11754)
教育(11339)
中国金融(11190)
(11182)
财务(11135)
机构
学院(213551)
大学(208279)
(82163)
经济(79814)
研究(73443)
管理(73118)
中国(64458)
理学(59075)
理学院(58400)
管理学(57362)
管理学院(56934)
(46193)
(44619)
科学(40427)
(37676)
中心(37085)
(35804)
(33531)
财经(33401)
(31862)
师范(31586)
研究所(31152)
(29927)
(29678)
北京(28956)
(27181)
(26229)
技术(25701)
银行(25266)
经济学(24953)
基金
项目(126469)
研究(104088)
科学(97759)
基金(85474)
(71605)
国家(70833)
社会(62785)
科学基金(60431)
社会科(59231)
社会科学(59218)
(52185)
教育(49426)
编号(46740)
基金项目(43478)
(42546)
成果(40930)
自然(34463)
资助(34397)
课题(34352)
自然科(33561)
自然科学(33554)
自然科学基金(32892)
(30285)
(29444)
重点(29224)
项目编号(28392)
(28358)
(27359)
(26618)
规划(25675)
期刊
(108394)
经济(108394)
研究(76341)
中国(57472)
教育(40907)
(40629)
金融(40629)
(37773)
管理(29952)
(29756)
学报(26341)
科学(24139)
大学(21165)
技术(20877)
业经(19006)
学学(18680)
农业(18669)
经济研究(16707)
财经(16288)
图书(15093)
(14115)
职业(13424)
问题(13280)
国际(12791)
(12522)
(11799)
论坛(11799)
书馆(11752)
图书馆(11752)
理论(10977)
共检索到372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程艳  徐长乐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实体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2011年下半年,温州集中出现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的现象,不仅是金融危机的"余震",更是转型期所面临的"阵痛"。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具备了新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对如何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吕炳斌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制协调。在法制建设上,目前上海市已经展开地方立法。借鉴国际经验,为推进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以全国性立法的形式颁布纲领性、框架性法律,上海市人大或政府再进行相关的立法,具体实施相关监管措施、鼓励措施、限制措施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我国的相关金融立法也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纯福  
银行总部是金融中心的标志。金融市场与银行总部互为条件,银行总部圈的层级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能量。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率先成立以及大型商业银行营运机构在上海的逐步集聚,为发展银行总部圈奠定了必要基础。比较若干模式,交易、创新型功能总部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功能型总部为突破,形成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合作竞争的高层级银行总部圈,增强对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走向综合化、国际化,这是积极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小和  邹江  汪办兴  
当前,上海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于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波动性和非均衡性相对显著,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未充分发挥。票据市场还存在着法律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票据市场区域分割、缺少有形票据市场等制约因素。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建全国一体化票据市场;完善票据市场加快发展的法规政策框架;对接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商业汇票业务发展;顺应上海金融业转型方向,促进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加快创新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本华  
文章就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等问题综述了与会代表的意见。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聪  孙超波  
十四大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这对我们每个理论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体思路和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环境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把上海构建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 尽管现在国际金融中心类型多种多样,但凡称得上国际金融中心,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标志: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黄牧旸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已经提出了十四年.从上海金融市场的现状看.离此目标依然遥远.与纽约等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目前缺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若干必要条件.但是.上海又具有一些天然的和后天的优势.如果能够克服困难.依照正确的路径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笔者相信.上海终将成为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曾康霖  
当代国际竞争主要是金融竞争,金融竞争主要不是机构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把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本文在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衡量标准后,探讨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以及制度建设问题,并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重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的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汪小亚  张晨  张智楠  
2019年,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再度提出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可见,十年来,形势在变,任务在变,但初心不变。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哪些战略安排和重点突破?这是在动荡而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怀邦  
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本币国际化是大国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推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带来了历史性契机。人民币国际化将对贸易投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上海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重要机遇。上海应积极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通银行将努力提升跨境、跨业金融服务能力,全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宣文俊  
要加快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在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尤以法制环境建设为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以法制环境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研究目标聚焦如何尽快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点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WTO规范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的文件《金融服务协议》为脉络,以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环境建设经验为借鉴,以操作性强、规范高效为原则,提出一套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立法需求和司法、执法策略,以促进和保障上海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明志  
文章指出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也不断上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诸多优势也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创新作用,进一步调动境内外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内对外服务功能,尽快提高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服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权衡  李凌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信息处理方式掀起了一场资源配置革命。上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看,上海的领先优势正在弱化。其中既有互联网金融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处理方式对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的弱化,又有金融业态创新与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之间的不匹配,二者共同构成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挑战。该文基于上海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调研,提出互联网金融"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并举的发展新思路,以及"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调监管、协会监督"的监管新框架,主张在现阶段开展"信息披露和金融业务监管"双管齐下的监管方式,以更好地满足...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裴长洪  付彩芳  
通过梳理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寻找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兴衰变迁的原因,并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分析,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障碍与路径选择。自贸区金融改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契机,一些改革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并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文章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推进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探讨自贸区金改与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丁剑平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境内和境外的市场规模相匹配。因为没有非居民持有相当规模的人民币和其衍生品,并将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那就不能构成资本市场"循环"。实际上多重匹配才能形成市场规模,这包括了政府支持政策与市场力量相匹配;金融市场自身结构与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具有规模的金融支持。各种要素相匹配能加速市场规模扩大,这有利于中国竞争力提升,获得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