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8)
- 2023(7857)
- 2022(6567)
- 2021(6077)
- 2020(5125)
- 2019(11119)
- 2018(11136)
- 2017(19454)
- 2016(10758)
- 2015(12332)
- 2014(11753)
- 2013(11008)
- 2012(10240)
- 2011(9114)
- 2010(9617)
- 2009(8852)
- 2008(8759)
- 2007(8300)
- 2006(7488)
- 2005(6547)
- 学科
- 管理(36660)
- 济(35239)
- 经济(35202)
- 业(33283)
- 企(29976)
- 企业(29976)
- 技术(15589)
- 中国(15334)
- 技术管理(11793)
- 地方(10997)
- 方法(10804)
- 业经(10761)
- 农(10705)
- 教育(10188)
- 制(9997)
- 财(9279)
- 银(9263)
- 银行(9256)
- 理论(9104)
- 行(8857)
- 数学(8221)
- 数学方法(8075)
- 融(7470)
- 金融(7470)
- 教学(7182)
- 农业(7091)
- 划(6566)
- 策(6532)
- 和(6301)
- 学(5945)
- 机构
- 大学(137102)
- 学院(134737)
- 管理(53267)
- 济(51850)
- 经济(50511)
- 理学(44262)
- 研究(43786)
- 理学院(43778)
- 管理学(43035)
- 管理学院(42748)
- 中国(34945)
- 京(29379)
- 财(26344)
- 江(24749)
- 科学(23833)
- 中心(21618)
- 范(20909)
- 师范(20753)
- 所(19628)
- 州(19595)
- 财经(19195)
- 北京(19013)
- 经(17304)
- 研究所(17092)
- 院(16643)
- 技术(16500)
- 教育(16402)
- 农(16336)
- 师范大学(16243)
- 业大(15932)
- 基金
- 项目(85373)
- 研究(70714)
- 科学(68899)
- 基金(58471)
- 家(48454)
- 国家(47917)
- 社会(44599)
- 科学基金(42936)
- 社会科(42053)
- 社会科学(42044)
- 省(36878)
- 教育(35328)
- 基金项目(30450)
- 划(29861)
- 编号(29783)
- 成果(26140)
- 自然(24789)
- 创(24448)
- 自然科(24302)
- 自然科学(24299)
- 自然科学基金(23898)
- 课题(23132)
- 资助(21821)
- 创新(21643)
- 年(19588)
- 重点(19332)
- 发(19223)
- 项目编号(18743)
- 规划(18557)
- 部(18527)
共检索到235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子镐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治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焰新
通过需求拉动、利益驱动、优势带动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是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开展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是行业特色大学参与协同创新的基本路径。推进协同创新,需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选准推进协同创新的主攻方向;需要坚持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参与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需要坚持优势带动,逐步扩大和深化协同创新领域;需要坚持科教融合,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加快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建设的步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万清祥 魏海勇
行业特色大学是在与行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其发展走向与国家、社会在行业领域的重大需求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在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但就行业特色大学近3年的协同创新实践来看,仍然存在性质定位未上升到办学理念层面,功能设定天然缺失、协同动力不足、深度合作不多、责任边界不清、忽视学术创新与应用等现象,甚至出现"有协同、无创新"怪象。优化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必须创新学校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组织创新,组建校际或产业联盟,凸显实际创新贡献并营造"育人为本"文化。
关键词:
行业特色大学 协同创新 育人为本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侯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过去10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特别是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竞争力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又面临新一轮改革和高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全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新伟 韩影
行业划转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区域经济和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行业划转院校必须深入开展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凸显自身的行业特色和优势,为构建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贡献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
推进 划转院校 协同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鸿全 周小波 高大海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前协同创新的瓶颈和障碍主要是各协同主体在价值观念及利益趋向上的背离、资源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以及保障机制的缺失。高校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应协助政府作好规划、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校角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语言能力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成就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创造并传承了人类文明。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因此,在我国文化传承建设及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建设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能力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宏伟
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是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在发展意识上强化协同是基本前提,在推进实施上强化规划是重要基础。在机制建设上强化联合攻关是关键所在,在搭建平台上强化开放创新是根本保障。协同创新是当今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开展协同创新,既是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具体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应博 周立 何建坤
文章首先对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协同创新服务中的创新能力转移的内涵,系统地研究了创新能力转移的条件,分析了创新能力转移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方式。最后提出了促进协同创新服务下的大学创新能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能力 转移 制度安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岩松 刘永清
为解决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创新资源集聚度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借助野中郁次郎的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4个知识转化阶段中知识从个体到个体再到组织的转移过程。最后提出重视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隐性知识的挖掘、促进成员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注重对成员显性知识的汇总、监督成员对组织整体知识的学习以及关注成员共享意识和信任感的提高等促进知识转化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晓玲
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对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对此,行业特色高校要立足现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充分贯彻和落实协同创新理念,关注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用系统整合的思维审视产学研模式改革的机制与路径。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在概述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期为行业特色高校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南 鲁丽军 何梦娇
为了探析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三者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通过217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包括大数据有形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三个维度,其中,大数据有形资源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通过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澎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精髓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文章针对我国目前集群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提升集群整体产业水平的构想。并从对集群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协同 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健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硬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变封闭式创新为开放式创新;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