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2)
- 2023(14209)
- 2022(12147)
- 2021(11619)
- 2020(9494)
- 2019(21766)
- 2018(21800)
- 2017(42033)
- 2016(22738)
- 2015(25679)
- 2014(25840)
- 2013(25454)
- 2012(23464)
- 2011(21251)
- 2010(21497)
- 2009(19656)
- 2008(19044)
- 2007(17111)
- 2006(15325)
- 2005(13384)
- 学科
- 济(91325)
- 经济(91231)
- 业(68871)
- 管理(62693)
- 农(51276)
- 企(46996)
- 企业(46996)
- 方法(36682)
- 农业(33999)
- 数学(31776)
- 数学方法(31382)
- 中国(25909)
- 业经(25172)
- 财(21510)
- 地方(21425)
- 学(18130)
- 制(18019)
- 策(16218)
- 贸(15924)
- 贸易(15916)
- 易(15501)
- 技术(15313)
- 发(14464)
- 银(14244)
- 理论(14236)
- 银行(14211)
- 环境(14005)
- 和(13719)
- 行(13590)
- 教育(13038)
- 机构
- 学院(320230)
- 大学(316670)
- 管理(130372)
- 济(127788)
- 经济(124803)
- 理学(112542)
- 理学院(111380)
- 管理学(109625)
- 管理学院(109049)
- 研究(107675)
- 中国(82573)
- 京(67665)
- 农(67131)
- 科学(66091)
- 财(57074)
- 所(53161)
- 业大(52802)
- 农业(51066)
- 中心(50846)
- 江(48695)
- 研究所(48107)
- 财经(44523)
- 范(43127)
- 师范(42820)
- 北京(42597)
- 经(40579)
- 州(39204)
- 院(38687)
- 经济管理(35797)
- 经济学(35396)
- 基金
- 项目(217626)
- 科学(171022)
- 研究(165630)
- 基金(155503)
- 家(133808)
- 国家(132545)
- 科学基金(114079)
- 社会(102524)
- 社会科(96682)
- 社会科学(96657)
- 省(86405)
- 基金项目(82965)
- 教育(74561)
- 自然(72544)
- 划(71326)
- 编号(70885)
- 自然科(70760)
- 自然科学(70746)
- 自然科学基金(69466)
- 资助(62844)
- 成果(57813)
- 部(48047)
- 重点(47849)
- 课题(47809)
- 发(47611)
- 创(45201)
- 创新(42010)
- 项目编号(41200)
- 国家社会(41014)
- 教育部(40813)
- 期刊
- 济(148681)
- 经济(148681)
- 研究(95198)
- 农(69399)
- 中国(67788)
- 学报(48535)
- 农业(47272)
- 科学(46215)
- 管理(44460)
- 财(40324)
- 教育(39361)
- 大学(38006)
- 学学(35525)
- 融(32332)
- 金融(32332)
- 业经(29661)
- 技术(28793)
- 业(21702)
- 经济研究(20359)
- 财经(20238)
- 问题(20186)
- 图书(18668)
- 科技(17293)
- 经(17117)
- 版(16785)
- 理论(16039)
- 技术经济(15856)
- 农业经济(15479)
- 农村(15300)
- 村(15300)
共检索到481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夏清明 李静 牟秋菊
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只有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进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基础而长效的作用,要以发展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构筑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强大驱动力。
关键词:
新农村 科技支撑 对策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玉来 余彬盛
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各主体的结构状态、激励水平与创新活力直接决定了其支撑效果。目前,新农村科技支撑主体的支撑力明显不够,具体表现为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农业企业及农业科技园区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机制落后,科技开发投入不足,科技服务模式落后,管理主体职能缺失,建设主体知识匮乏等。因此,必须加强科技支撑主体的培育。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科技支撑 主体培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但面对中国70.8%的人仍然以农为生、58.2%的人还住居在农村的局面,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笔者认为无外乎三个层面:农业.农村.农民,也即三大战略转换: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身份的转换。但这三大战略的转换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只有夯实这一经济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业 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厉晓华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农村文化力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素质”瓶颈,应该从构建制度化的农民培训体系;平等的教育体制;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向农村、农业“回流”的机制等文化力支撑体系入手,从长远和根本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把农民培训的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固定的财政预算支出;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由公共财政负担;切实加强高校农学专业的建设;减轻或免除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的学费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文化力 支撑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超 刘红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约束瓶颈,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视角进行剖析,认为我国农村地区正处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制度创新与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解决好的问题。通过制度改革、素质教育及技术推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分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共支出能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制度创新 技术进步 人居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奇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占全国总人口多数的农民成为"全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们紧迫的历史任务,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文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现状,找到其中的不足,并从财政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等三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财政资金 金融资金 民间资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学术 刘楠 邓毅书
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当前农村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为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主要需求领域进行了分析,初步尝试筛选了若干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农村环境友好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最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该类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友好技术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练军 李长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学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创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迟维意
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机制建设,是辽宁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快推进辽宁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但是,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培养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辽宁省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从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培养力度、加强经费投入、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机制,为辽宁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支撑能力 科技人才 保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诗桐 关晟
当前,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深度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辽阳市为例,深刻论述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全面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春晓
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其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成熟和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素质和信息意识差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农业业信息化建设之良策。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姚卫新 王扶东
“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独立成篇,摆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为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总结我国农业物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物流的发展机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物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农业物流 对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福春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与深化。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成吉 李雪莲 丛丽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不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农民知识化是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十化"之一。如果没有农民的知识化,新农村建设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农民知识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