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7)
- 2023(6628)
- 2022(5433)
- 2021(5450)
- 2020(4695)
- 2019(10899)
- 2018(10501)
- 2017(20171)
- 2016(10770)
- 2015(12562)
- 2014(12379)
- 2013(12623)
- 2012(11671)
- 2011(10509)
- 2010(10455)
- 2009(10040)
- 2008(10478)
- 2007(9435)
- 2006(8520)
- 2005(8105)
- 学科
- 济(42348)
- 经济(42307)
- 管理(37835)
- 业(33408)
- 企(27665)
- 企业(27665)
- 方法(21688)
- 银(20138)
- 银行(19993)
- 数学(19285)
- 数学方法(19220)
- 行(18614)
- 制(17845)
- 中国(17511)
- 财(14932)
- 融(12580)
- 金融(12580)
- 度(11271)
- 制度(11267)
- 贸(11084)
- 贸易(11071)
- 险(10989)
- 易(10967)
- 保险(10898)
- 业务(10614)
- 务(10147)
- 财务(10125)
- 财务管理(10095)
- 企业财务(9571)
- 银行制(8864)
- 机构
- 大学(150866)
- 学院(146247)
- 济(72212)
- 经济(70858)
- 管理(60055)
- 中国(55596)
- 研究(51575)
- 理学(48091)
- 理学院(47602)
- 管理学(47271)
- 管理学院(46945)
- 财(38642)
- 京(33633)
- 财经(29223)
- 经(26962)
- 科学(25589)
- 中心(25523)
- 所(25111)
- 经济学(24223)
- 银(23424)
- 北京(22492)
- 银行(22388)
- 研究所(22305)
- 财经大学(22276)
- 江(22248)
- 经济学院(21840)
- 行(20759)
- 融(19908)
- 金融(19590)
- 农(19229)
- 基金
- 项目(86500)
- 科学(69085)
- 基金(67177)
- 研究(64668)
- 家(57418)
- 国家(57020)
- 科学基金(49405)
- 社会(44171)
- 社会科(42059)
- 社会科学(42049)
- 基金项目(34163)
- 自然(30227)
- 资助(29607)
- 自然科(29569)
- 自然科学(29562)
- 自然科学基金(29114)
- 教育(29013)
- 省(27862)
- 划(24893)
- 编号(23849)
- 部(21867)
- 中国(20778)
- 成果(20194)
- 国家社会(19855)
- 教育部(19542)
- 重点(19087)
- 人文(18166)
- 性(17617)
- 大学(17381)
- 创(17377)
共检索到254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廖岷
2009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和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现状,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高度关注。在《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起草过程中,银监会提出了"防范主动、应对自如"的声誉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衍行
在大数据时代,伴随着商业智能系统向纵深应用的拓展,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客观数据而非直觉经验。采集、存储并应用数量快速激增的数据已成为银行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大数据的应用为银行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也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大数据给国际大型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声誉风险管理面临海量数据。互联网实时数据传输和通讯引发了数据爆炸,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志洋 牛亚楠 徐索菲
金融业气候风险的实质是经济低碳转型中搁浅资产风险的增加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运用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波动率实验室发布的从搁浅资产风险视角计算的全球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指标,以中国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气候风险越高,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便越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上升;第二,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资产负债率越高时,气候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便越大,资产收益率越高则气候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越小;第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存在遮掩效应,遮掩了气候风险增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金融管理部门要推动商业银行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建立气候风险管理框架;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业务,优化资产结构;强化银行业气候风险监测,将气候风险因子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辛兵海 郝培 程栋
基于中国52家上市银行2002—2020年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RWA)的风险敏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银行业RWA的风险敏感性具有统计显著性,但缺乏经济显著性,RWA与实际风险存在显著偏离。第二,内部评级法试点政策降低了试点银行的RWA水平,但未能有效提高RWA的风险敏感性程度;商业银行保持资本缓冲,有助于提升RWA的风险敏感性;复杂金融工具使用越多的商业银行,RWA风险敏感性程度越低。第三,RWA与实际风险的偏离,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平均融资成本。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坤
本文研究2005~2011年中国31家银行总的非利息收入、其中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及投资收入的波动性、稳定效应和周期行为。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三个收入变量的稳定性均低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增加了除大型银行之外的其他细分类别银行营业收入的波动性,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减少了营业收入的稳定性,但投资收入增加了营业收入的稳定性;非利息收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逆周期的,对于非上市银行是顺周期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对于全部31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逆周期的,其他情况下收入变量不受经济增长率波动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非利息收入 离散系数 稳定效应 周期行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永锋
从银行业竞争、银行特征控制变量与宏观经济特征变量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研究了2004—201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与其风险承担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集中度 竞争 风险承担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志刚 黄解宇 孙维峰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在于资产头寸的相关性。运用上市银行股票回报率的相关系数来反映银行间资产头寸的相关性,并以之测度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结果发现,2007年系统性风险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和2010年系统性风险最高,超过了0.8,其它年份大多在0.7-0.8之间高水平波动。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间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宏观因素和中观因素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银行间业务的相互渗透及信贷规模的过度膨胀都有可能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监管机构应推进宏观审慎监管,尽早控制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永锋
从银行业竞争、银行特征控制变量与宏观经济特征变量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研究了2004—201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与其风险承担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集中度 竞争 风险承担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越
为了量化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利率风险、银行间传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量化模型,采用中国129家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拓展的矩阵法对不同冲击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显著增加中国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倒闭;重度压力测试下会爆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为规避系统性风险,银行应当严控利率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并且在存放同业资产时,选择同业资产少的银行作为交易对手,防止同业交易过于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何五星
本文首先指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一种常态风险和演进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然后直面现实,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着银行自身、监管评估机构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最后,从实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加强声誉文化建设、健全预警机制和监测流程、完善应急处置和后评价机制、抓住落实管理的基本点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声誉风险管理 挑战 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毓敏 路蒙佳
在一国银行体系开放过程中,诸多新进者的加入对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形成了挑战,市场竞争结构由此改变并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个体银行的风险行为在此过程中也将发生变化。既有文献大多认为准入限制放松会导致个体银行倾向于更冒风险。本文针对中国银行市场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市场开放进程中,利润水平、收入结构和筛选成本三个竞争敏感因素对个体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银行市场开放 个体银行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钟宇平
本文基于1995~2010年12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利用更具微观基础的Lerner指数衡量银行竞争度,研究了我国银行业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均与银行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集中度-脆弱性假说"和"竞争度-脆弱性假说"。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度并不是导致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的原因。这些结论意味着,我国可以通过放松银行业进入管制来降低银行集中度,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同时,由于银行竞争度并不会影响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银行业竞争度上升,也不宜因此而出台加强银行业进入管制的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3)基于银行风险形成机理,本文发现货币政策比汇率政策治理银行风险的效果更好。此外,危机时期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银行风险的自我放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