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5)
2023(6346)
2022(5110)
2021(4482)
2020(3496)
2019(7710)
2018(7286)
2017(13286)
2016(7353)
2015(7583)
2014(7125)
2013(6866)
2012(6279)
2011(5517)
2010(5229)
2009(4727)
2008(4514)
2007(3776)
2006(3236)
2005(2617)
作者
(23629)
(19945)
(19841)
(18502)
(12432)
(9916)
(8786)
(7905)
(7608)
(6823)
(6795)
(6486)
(6404)
(6398)
(6099)
(5992)
(5976)
(5923)
(5758)
(5543)
(5282)
(4754)
(4599)
(4567)
(4363)
(4355)
(4345)
(4283)
(4147)
(4084)
学科
(26373)
经济(26343)
管理(21958)
(20655)
(15452)
企业(15452)
方法(12512)
数学(11416)
数学方法(11349)
(8829)
(8074)
贸易(8074)
(7919)
环境(7458)
(7107)
中国(6784)
(6784)
业经(6301)
农业(6004)
技术(5363)
(5292)
(4462)
财务(4459)
财务管理(4453)
(4423)
地方(4261)
企业财务(4239)
产业(4235)
(4079)
(4032)
机构
学院(103365)
大学(102703)
(41558)
经济(40928)
管理(38692)
研究(36609)
理学(34927)
理学院(34541)
管理学(33840)
管理学院(33693)
(29054)
科学(26382)
中国(25238)
农业(23468)
业大(23358)
(20458)
(19575)
研究所(18567)
中心(16462)
(16034)
农业大学(15883)
(13954)
财经(13759)
(13221)
(12748)
经济学(12738)
(12431)
科学院(12244)
(12219)
北京(12179)
基金
项目(80592)
科学(62143)
基金(59454)
(56028)
国家(55573)
研究(49633)
科学基金(46307)
社会(33436)
自然(32570)
(32464)
基金项目(32423)
自然科(31865)
社会科(31860)
自然科学(31850)
社会科学(31849)
自然科学基金(31320)
(27494)
资助(22871)
教育(21509)
重点(18569)
计划(18110)
(17632)
(17408)
编号(16853)
科技(16651)
创新(16554)
(16533)
(16513)
科研(16402)
国家社会(14689)
期刊
(37825)
经济(37825)
学报(27137)
(25273)
研究(22972)
科学(21471)
大学(19102)
学学(18774)
农业(17261)
中国(16024)
管理(12117)
(11273)
(9811)
业大(8346)
业经(7334)
(7243)
农业大学(7118)
经济研究(7058)
科技(7007)
(6840)
金融(6840)
财经(6367)
技术(6274)
林业(5708)
问题(5489)
(5411)
(5352)
商业(5257)
自然(5027)
中国农业(4972)
共检索到135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曾维超  孟燕  向班贵  
采用传统加工和新加工的方法测定了藤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的进程,黄酮、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传统工艺加工过程黄酮和叶绿素破坏量较大,不利于活性成分的保留和色泽品质的形成,藤茶茶汤黄暗、香味浓浊。藤茶新工艺比传统工艺更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加工出的藤茶有效成分保留较多,色绿、香高、味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袁芳亭  周继荣  
对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的杀青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杀青温度和时间对杀青叶品质有较大影响 ;在温度低于 16 0℃时杀青 ,随温度的升高 ,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随杀青时间的延长 ,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 ,而叶绿素和茶多酚则呈下降之势 ;当杀青温度超过16 0℃时 ,在任一时间内茶叶都会焦变。 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的适宜温度是 140℃ ,时间为 35~ 5 5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艳鹤  王成章  叶建中  周昊  
为了找出适宜的漆蜡萃取条件,进行了热回流萃取漆蜡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采用GC-MS色谱分析了陕西野漆树和江西引种日本野漆树中漆蜡脂肪酸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漆蜡萃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石油醚萃取、回流温度80℃、固液比1∶20、萃取时间60min、提取2次;两个产地的漆蜡主要由棕桐酸、油酸和硬脂酸等脂肪酸甘油酯组成,三者之和大于70%,同时都含有十三烷二酸、甘二烷二酸和二十烷二酸;陕西漆蜡中,二元酸含量为8.256%,引种的日本漆蜡二元酸含量为14.097%。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玲红  邓欣  邓克尼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7%,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健叶低7.7%,9.4%,14.4%,说明感病鲜叶中构成成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健叶高65.8%,106.8%,115.7%,这可能与感病组织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蛋白质降解有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瑶  封雯  贺勇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以6CZG-60型针形名茶固形机为试验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固形叶含水量(20%、25%、30%)、固形叶温(40、50、60℃)、固形投叶量(1、1.5、2 kg)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固形叶含水量、固形叶温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固形投叶量对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固形时间则对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感官分析结果表明:随固形叶含水量的降低,茶条紧直度提高,香气品质提高,但外形色泽绿色度下降;随着固形温度的升高,茶条的直度、平伏度和绿色度下降,尤其是当固形叶温超过70℃以后,色泽明显变暗;随着固形叶量的增加,绿色度、香气和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瑶1  2   封雯3   贺勇4   余志1   陈玉琼1   倪德江1  
以6CZG-60型针形名茶固形机为试验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固形叶含水量(20%、25%、30%)、固形叶温(40、50、60℃)、固形投叶量(1、1.5、2 kg)三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固形叶含水量、固形叶温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固形投叶量对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固形时间则对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感官分析结果表明:随固形叶含水量的降低,茶条紧直度提高,香气品质提高,但外形色泽绿色度下降;随着固形温度的升高,茶条的直度、平伏度和绿色度下降,尤其是当固形叶温超过70℃以后,色泽明显变暗;随着固形叶量的增加,绿色度、香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大。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揉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率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相同,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工序以轻压、短时为主,适当缩短做形时间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名优茶香气品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梁月荣  陆建良  尚淑玲  
于春茶萌发前用茶树催发素喷施茶树树冠,分析喷施后茶树新梢化学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的3个茶树品种喷施茶树催发素后,鲜叶化学成分向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方向变化。氨基酸提高16.8%,维生素C提高20.4%,咖啡碱降低17.4%,茶多酚降低9.46%,酚氨比下降19.6%,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14.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鲜叶的内质评分提高5.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家红  尹旭敏  皮竟  姚永宏  
本文研究了龙井长叶、龙井43、迎霜、浙农113和浙农117等5个浙江品种引进四川名山后新梢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川西茶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引进品种新陈代谢的强度和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组成的变化。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增加,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减少,酚氨比也减小。这些生化成分的变化,使鲜叶原料更适制名优绿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柯美慧  王望  曹金珍  
【目的】为了探究热改性温度和压力条件对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化学成分变化及耐腐性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热改性工艺、化学成分变化和木材耐腐性之间的响应机制。【方法】在不同温度(150、180、210℃)、加压或常压条件下对欧洲赤松边材进行热改性,分析热改性前后抽提物、木质素、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密黏褶菌为试验菌种,研究热改性木材在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热改性温度越高,欧洲赤松质量损失率越高;热改性过程中抽提物和木质素质量分数上升,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降低;在同一温度下,加压条件比常压条件下热改性质量损失率和化学成分变化更为显著。与常压热改性相比,加压热改性材耐腐性较好,且温度越高,耐腐性越强。加压180℃腐朽12周后质量损失率为18.8%,耐腐等级为Ⅱ级(耐腐);加压210℃腐朽12周后质量损失率为8.4%,耐腐等级为Ⅰ级(强耐腐)。腐朽过程中,耐腐性能无明显变化的常压150℃、加压150℃和常压180℃热改性材与对照组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相似,随着腐朽时间的延长,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持续下降,木质素质量分数持续上升。常压210℃、加压180℃和加压210℃热改性材的木质素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的降解速度明显变慢。【结论】热改性过程中不同的温度和压力对木材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耐腐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较高且加压的热改性条件会增加热改性过程中半纤维素和α-纤维素的降解,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大幅下降,抽提物、木质素质量分数大幅上升。热改性后综纤维素的减少使得褐腐真菌对木材的降解程度降低,降解速度变慢,木质素、抽提物质量分数的上升又对真菌进一步降解细胞壁成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升热改性材的耐腐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尚胜  翁蔚  韩颖生  童启庆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持续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判断,100℃复火1~2h或80℃复火2~3h有利于杜仲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家金  刘永华  浦绍柳  周玉忠  韩丽  陈玫  伍岗  
分析了2011年3-10月加工的佛香茶中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又呈递减趋势,积累高峰在7月达37.49%;儿茶素含量随着月份的变化呈递增趋势;水浸出物含量3-6月呈递增趋势,6-10月呈递减趋势;氨基酸含量3-6月呈递减趋势,6-10月呈递增趋势,积累高峰在10月达3.79%;咖啡碱含量为2.9%~3.92%,3-7月呈递增趋势,7-10月又呈递减趋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