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7)
2023(9504)
2022(7430)
2021(6393)
2020(4945)
2019(10937)
2018(10955)
2017(20331)
2016(11065)
2015(12276)
2014(12683)
2013(12216)
2012(11470)
2011(10555)
2010(10660)
2009(9792)
2008(9722)
2007(8707)
2006(8173)
2005(7986)
作者
(33050)
(27434)
(27318)
(25969)
(17582)
(13045)
(12321)
(10612)
(10542)
(9981)
(9494)
(9164)
(9103)
(8838)
(8712)
(8530)
(8222)
(7978)
(7897)
(7833)
(7115)
(6843)
(6744)
(6395)
(6289)
(6169)
(6157)
(6140)
(5622)
(5417)
学科
(54579)
经济(54525)
(28418)
管理(27959)
中国(21255)
地方(20730)
(20098)
企业(20098)
(17733)
业经(15218)
方法(12531)
农业(12400)
(12213)
地方经济(11305)
(10411)
金融(10411)
(10398)
银行(10384)
数学(10221)
(10198)
数学方法(10103)
(9801)
(9555)
发展(9533)
(9505)
(9212)
贸易(9199)
环境(8875)
(8795)
(8539)
机构
学院(158585)
大学(155470)
(66475)
经济(65007)
研究(62448)
管理(55337)
中国(48164)
理学(45651)
理学院(45062)
管理学(44260)
管理学院(43964)
科学(37405)
(35157)
(32215)
(29990)
研究所(28842)
(28504)
中心(27746)
(27052)
(24031)
师范(23796)
北京(22798)
(22763)
财经(22408)
(21956)
业大(21955)
农业(21795)
(20364)
(20143)
经济学(20074)
基金
项目(99999)
科学(78673)
研究(76477)
基金(69374)
(60353)
国家(59774)
科学基金(50572)
社会(48818)
社会科(46243)
社会科学(46234)
(41217)
基金项目(35832)
(34039)
教育(33992)
编号(31702)
自然(29728)
自然科(29031)
自然科学(29026)
(28921)
自然科学基金(28472)
资助(27077)
成果(26320)
课题(23755)
发展(23688)
重点(23360)
(23252)
(21098)
(20713)
国家社会(20133)
创新(19821)
期刊
(86792)
经济(86792)
研究(53551)
中国(42552)
(29133)
管理(23632)
学报(23366)
教育(23245)
科学(22786)
(21484)
农业(19829)
(19804)
金融(19804)
大学(17921)
学学(16555)
业经(16186)
技术(15279)
经济研究(13753)
问题(11613)
财经(10917)
(10639)
(9524)
(8577)
图书(8534)
国际(8380)
世界(8282)
商业(8150)
(8061)
(8035)
论坛(8035)
共检索到268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喻新安  
一、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方面先行先试一要构建起"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等手段,阻止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外流,实现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由单向转向双向、由不对称转向对称、由反哺收入为主转向反哺要素为主,进一步催生农业农村内部活力,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二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要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奖励、投资参股、担保和保险、减免税费、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超  
在近年来持续参加"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酝酿、谋划、研究、方案制定、建设纲要论证、在京征求意见、政策调研、方案上报与批准、宣传普及、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研究员带领的经济地理研究团队系统总结了河南省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也简称"两不三新")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三化协调发展的河南实践》专著,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辉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①这既再次体现出政府支农惠农强农富农的决心,也昭示了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念由来已久,并见诸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支持等众多理论,且已用于指导实践。据此,在当前"三化"协调发展浪潮中,如何避免"运动式"行为,如何不落入"口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胡再生  
"三化"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三化"内涵及其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三化"协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工业化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要求日益突出。基于理论与国内外典型国家、地区实践分析,"三化"协调发展具有内在机理,即产业耦合是"三化"协调的主要内容,产城融合是"三化"协调的关键,要素高效配置是"三化"协调的核心,城乡和谐是"三化"协调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三化"协调的前提。根据"三化"协调要求,结合评价模型,创立了综合性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安徽、全国及周边省份"三化"协调发展情况,并就此提出了安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曾福生  高鸣  
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BM模型和GMM-SYS模型,测算了我国各地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并估计了新型工业化指标对我国"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应及其能力调整。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尤其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幅度较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外部效应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环境、科技和运营成本是当前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环境和"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特征,环境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适当的环境管制可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本文的研究支持了"波特假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耿明斋  
一、何为新型城镇化要知道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一定是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旧的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前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夏金梅  
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来看,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进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最终顺利跻身于现代化强国行列。目前中国"三化"协调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三化"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都沁军  
在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进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增加城市化的动力,并从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增强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吴海峰  苗洁  陈明星  
本文提出,改革开放尤其21世纪以来,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文章梳理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经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伟  
与刘易斯提出的工业化驱动下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标准模型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同步的,突出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空间与家庭永久居住空间相异,并由此而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内需不足、农村劳动力利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矛盾在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的中部省份表现得尤其突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三化"协调应该以工业发展为动力,统筹产业、城镇与人口的空间布局,并适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漆向东  
在我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三化"协调中,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引擎,农业现代化具有基础地位。"三化"协调的标准可归结为:一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同一方向变动,结构水平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二者偏差应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工农业发展平衡,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至合理范围;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至合理范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